張安生膚色黝黑,站在藝術品旁邊,藝術品所在的老廠房曾是他們的村委會,他對這裡有特殊情結。
「雖然我們不懂藝術,但是看到外面遊客來,老百姓感覺到了熱鬧的氣氛,他們都很開心有人來為前哨村投資。如果沒有人來開發,我們前哨灣幸福感不會這麼大。」前哨村前村長張安生說。
2019年10月20日,一個名為《降臨》的當代藝術群展亮相上海崇明區前哨村,村民們新奇地發現某種與外界連接的氣息。一時間,村子熱鬧非凡,運客大巴不斷。2020年5月至10月,前哨村又迎來一場名為《秘境》的藝術展,原生態村莊和現代藝術再次共振。
在此之前,前哨村和大多村莊並無兩樣,村民門大多面朝黃土背朝天,直到藝術展降臨,40餘組藝術作品科幻般地擺在小村莊,這個村落以另一種方式被外界熟知。
點綴在各處的藝術作品,並不是一場藝術實驗。如今,這些藝術作品真切地和村民產生聯繫,為村莊帶來效益,逐步探索鄉村旅遊新模式。
前哨當代藝術中心 前哨灣供圖藝術品降臨日前,記者來到崇明區豎新鎮前哨當代藝術中心,一探究竟。走進藝術中心,院子中央擺著一個近10米高體量驚人的綜合力量訓練器械。站在下方,膨脹的力量感與四周縱深低矮的老倉庫呼應,讓人不禁聯想,當代藝術和村落會碰撞出什麼火花。
象徵力量的運動器械展品 前哨灣供圖徑直走向展廳,便有了答案。展廳大門開口均以房屋側立面為進入點,房頂瓦片是40多年前用的舊瓦,改建藝術中心後,取下漏雨破損的瓦片,換下。展廳還原老式車間的直筒間模式,保證了老車間90%原貌。越往裡走,光怪陸離的展品越能勾起參觀者的探索欲。展廳內,一處舊址原有的水泥臺格外吸引人,牆邊一道一道用水泥砌起的低臺,看起來像毛坯房,原生態還原到極致。前哨村支部書記卞程承告訴記者,這裡原來是車間放置的一部小機器,工人會站在旁邊加工生產。
環顧頭頂上方,三角人字梁下面還保留著「質量就是生命,時間就是效益」的口號,牆壁上用紅色字寫著「注意安全,勿戴手套」的標語。樸實無華的廠房與新奇的藝術品碰撞,絲毫沒有違和感,代入感極強。
「質量就是生命,時間就是效益」的廠房標語 前哨灣供圖張安生站在藝術品旁邊,有種鄉村藝術根植於大地,回歸於自然的藝術境界。他對這裡有特殊情結,偶爾會來參觀。這裡曾短暫是他們的村委會,張安生指著廠房外不遠處的建築告訴記者,這一棟曾是村委會辦公室,現在是藝術中心,變化很大,他也贊成外界多來改建,為鄉村賦能。
「雖然我們不懂藝術,但是看到外面遊客來,老百姓都很開心。如果沒有人來開發,我們前哨灣幸福感不會這麼大。」張安生說。
老廠房裡的藝術展品 澎湃新聞記者 澎湃新聞記者 鄧玲瑋 攝從藝術中心出來,前哨灣藝術項目運營負責人喬啟玲,帶記者前往前哨灣大地藝術走廊,參觀藝術村落的配套項目。一路上,她對展品如數家珍,「《秘境》的藝術家年紀偏大,藝術品相對沉穩,表達了人對生命的探索。第一期《降臨》藝術展比較年輕化,整個藝術品前衛開放。」
在路邊,藝術家陸平原創作的《星期六的花臉雪糕》,佇立在曠野中,承載了70、80、90後共同的童年回憶。一個名為《浪奔浪流》的水塔也在外放展示,這裡本要做成星空民宿,但建築由於太老,地基傾斜了6°,才不得不放棄項目。這些《降臨》中的展品,保留至今。
藝術家陸平原創作的《星期六的花臉雪糕》 前哨灣供圖
名為《浪奔浪流》的藝術展品 澎湃新聞記者 鄧玲瑋 攝前哨灣出圈幾年前,前哨村的村落生態還不是這樣。
前哨村上世紀60年代由灘涂圍墾而來,至今保持著較完整的原生態風貌,村域面積僅1平方公裡多,全村只有百餘戶人家。前哨灣藝術中心前身是自行車車鈴廠,該車鈴廠曾為上海鳳凰、永久等老牌自行車生產車鈴,已經廢棄了二十餘年。
2018年,豎新鎮黨委政府試圖改變前哨村「落後」的局面,爭取到崇明區文旅局的支持,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小鄉村,打造起了前哨灣大地藝術村落。前哨灣項目覆蓋整個前哨村,由藝術家駐留項目、前哨當代藝術中心、藝術民宿、大地藝術走廊等組成。
項目開工後,曾經破舊的車鈴廠廠房,搖身一變成了藝術展廳與辦公室。
為了做好藝術展的工作,喬啟玲和同事從不同的地方來到前哨村。起初,喬啟玲想的是這裡離家近,相比市區快節奏的生活,這裡相對競爭力小。來到藝術中心工作後,才發現,這樣的藝術氣息不僅能薰陶自己,還吸引了文藝界、商界等不同圈層。
長江口新生領土、科幻般的生態史、集體農業生活……前哨灣眾多優質原生態脈絡,成為藝術家們嚮往的「塗鴉板」。在這座遠離城市車水馬龍的小村落,藝術家們可以充分釋放靈感。
他們調動大都市的物質和工具,聚合出前哨灣的新生態。40餘組繪畫、雕塑、裝置、攝影、大地藝術作品出現在這個小村莊的田間地頭,隨著《降臨》藝術群展的亮相,前哨灣走進大家視野。2020年5月開始,第二期藝術展《秘境》又帶來40餘位藝術家的近百件作品。
藝術展品 澎湃新聞記者鄧玲瑋 攝「理念就是原汁原味,用土的建築、土的方式帶動洋氣藝術的表現,變相讓老百姓開拓思維。」前哨村支部書記卞程承告訴記者。融入鄉村的藝術作品,讓充滿年代感的老舊平房煥發新的生命力,小村莊的人氣一下子旺了起來。卞程承說,最遠的一波遊客是從內蒙古來的。很多展品都成了網紅打卡點,比如藝術走廊邊的花臉雪糕,很多遊客都要過去拍照。
漫步在前哨灣大地藝術走廊上,原生態氣息撲面而來。放眼望去,一片鬱鬱蔥蔥的樹木遮陰擋雨,河道邊野生李子樹叢生,每隔百米會有一個藝術品。兩期展覽下來,累計100多名藝術家將作品帶到了前哨村。
藝術家希望,利用前哨灣豐富的生態脈絡,打造成一個生態劇場,「畫」出只屬於這裡的大地藝術,讓更多人探索和思考未來。目前,已有不少藝術家前來考察,準備長期駐紮在前哨灣。
藝術作品 《拳擊人戰艦》 前哨灣供圖
藝術作品《可能》前哨灣供圖鄉村發展賦能點綴在各處的藝術作品,並不是一場藝術實驗,而是和村民、村莊產生了實實在在的聯繫。
沿著前哨灣大地藝術走廊往前走,經過村民房屋時可以看到,村民正在院子閒適地清洗衣物。時不時,一棟嶄新的民宿就會出現。遊客來到前哨村,一般不會看個展就走,也要吃、住,前哨灣的藝術民宿就有了市場。
前哨灣項目方在村內打造了三棟民宿,分別為團建房、親子房、九連排的標間,一共有60多個床位,這些民宿是承租村民閒置農宅後改造而來。
其中,親子房民宿由日本的一位設計師設計,茅草屋頂,外立面呈乳白色,房屋保留原有高度,極大還原村民閒置房本來結構。房屋背靠樹林和河道,從房間看出去就像住在森林裡。兩個房間的設計,適合父母一輩和子女兩個家庭出遊的遊客居住。
親子房民宿由日本的一位設計師設計,茅草屋頂。 澎湃新聞記者鄧玲瑋 攝
親子房民宿內部澎湃新聞記者 鄧玲瑋 攝團建房則為一處臨街的民宿,鑲嵌著五顏六色的玻璃,遠看就像一個當代藝術館,未來感、科技感十足。房子才裝修不久,現在在進行除溼。這些都是藝術賦能的產物。更為關鍵的是,對於村民來說,文旅產業的發展給他們帶來了實在的收益,村子的路也從白色水泥路變成黑色柏油馬路,廢棄車鈴廠廠房5年租金20餘萬元,租金中的60%將在每年底分紅給村民。
在前哨村預期計劃建造的20多個民宿裡,每一棟民宿都合理藉助老百姓的閒置房屋改造。根據房屋現狀、面積不同,算上宅前屋後的自留地,村民平均每年能拿到12000元左右的租金。
團建房民宿 澎湃新聞記者鄧玲瑋 攝「老百姓參與了配套設施的跑道改建等基礎工程,也是一種增收。」39歲的前哨灣村民張菊花說,她覺得,藝術展讓她對外界有了更多認識,「藝術蠻高級的,上海市區的遊客和小朋友都會過來看。」這也是前哨灣項目對鄉村旅遊新模式的探索。卞程承介紹,前哨村後期會以東灘溼地公園為雛形,在前哨村最東邊打造溼地公園。溼地公園內計劃建設房車營地,預計可以為35輛房車提供加水加電服務。
大都市圈中難以實現的自然與藝術交融,在前哨灣統統實現落地。村中森林的泡泡屋項目、水上遊艇、水上飛機項目、垂釣休閒等也在規劃建設中。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