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延長熱度繼續 長幼同場見證輝煌
一張張照片、一個個老物件,帶領觀眾走入了一條穿越70年的時光隧道。一項項技術突破、一項項重大工程,帶領觀眾領略濟南發展的新高度。「家國同夢70年——濟南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發展成就展」正在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火熱展出。10月8日,國慶節後上班第一天,這兒熱度不減,眾多市民前往打卡。
10月8日,成就展迎來了濟南市舜耕小學、濟陽區濟陽街道辦事處城裡社區、中信銀行濟南分行、濟南市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站、濟南市民生大街小學的黨員幹部和群眾,他們紛紛在展覽標誌性建築前拍照留念。除了單位集體參展外,還有一些市民是帶著孩子來參加展覽的。
當天觀展的團隊眾多,觀展者絡繹不絕,展覽通道上人頭攢動,講解員一場場講解幾乎無縫銜接,忙得不亦樂乎。
據了解,很多集體觀展的單位都是將「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搬到展覽會現場。參觀同志一致認為,此次成就展通過一幕幕場景、一幅幅展板、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全面回顧了濟南70年來的跨越發展之路,全景展現了濟南70年來的輝煌發展成就,深切感受到濟南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發展的成果、日新月異的新貌,為濟南取得的發展成就感到由衷的高興和自豪。今後,一定要立足本職,解放思想,奮力拼搏,向老一輩革命家及為濟南發展做出貢獻的先進同志學習,為濟南建設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新時報記者 李棟印)
「我是來看老照片的 是來懷舊的」
「聽說成就展上有很多老照片,我是來學習的,也是來懷舊的。」10月8日上午9點多,「家國同夢70年」濟南成就展迎來了一位年長的參觀者,他就是83歲的濟南市民孫志雲。他不僅手繪過老天橋側面和平面兩張草圖,再現了老天橋的原貌。而且拍過官紮營片區的大街小巷,希望在成就展上看到不一樣角度的官紮營,並回憶一下舊時生活。
孫志雲說,他出生於官紮營,兒時在濟南火車站撿過煤核,新中國成立後成長為一名鐵路工程師。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他曾用單位的相機拍過官紮營的大街小巷,記錄這個片區的點滴變化。後來,他還拍攝了官紮營拆遷後,高樓大廈林立的照片。前一段時間,他就聽說成就展現場能看到濟南日報報業集團「五代」記者拍的700多張老照片,並且大多數照片是第一次面世公開展出。因感冒,國慶節期間沒有來參展。這次他不想再放過這次學習的機會,他就開著三輪車從六裡山趕來了。
在當年天橋建成通車老照片前,孫志雲感慨良多,從懷中掏出相機拍下了這張老照片。他說,這個照片是從高處拍的,拍得很好,值得他學習。現在他老了,爬高拍攝是做不到了。(新時報記者 李棟印)
長見識 開國大典與濟南的三個淵源
「這裡播放的是最新的開國大典彩色影片,這也是目前公開的關於開國大典的時間最長、內容最完整的視頻,大家可以通過這個影片,重溫開國大典這一偉大的歷史時刻。」 講解員說,其實,開國大典與濟南有三個淵源。第一個是,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就是由一家創建於濟南章丘的百年老字號企業「瑞蚨祥」綢布店供料製作的。第二個淵源,就是開國大典時天安門城樓上的幾條標語——「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中央人民政府萬歲」等,是一位叫鍾靈的濟南書法家寫的。第三個淵源是,開國大典當晚,北京市各界燃放禮花慶祝,燃放禮花所用的信號彈,其中就有一部分是濟南生產的。
正如此次成就展的主題「家國同夢70年」所表達的一樣,家庭的前途命運,始終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本次成就展,共復原了三個年代的家庭場景,從具體的家庭變化中感受時代的變遷。在其中的上世紀50年代濟南市民的真實生活場景裡,展示了柜子、桌子、皮箱等物品,還懸掛著一架飛機模型。這架飛機模型的背後有一段與抗美援朝有關的故事。當年一架這樣的飛機,按新幣計算價格達10多萬元,而當時的五口之家一個月的基本生活費只有50元左右。而濟南各界當時共捐了26架飛機,這一壯舉轟動全國,足以證明濟南人的家國情懷。
聽了這一段講解後,來參展的市民王女士說,這裡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一段段文字,讓人們感到振奮和自豪,也讓人長了見識。(新時報記者 李棟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