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到19日,臺北2017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舉行,值得關注的是,對岸又展出了包括神盾艦、潛艇和塢登在內的新型海軍艦艇模型,當然對臺灣地區羸弱的武器自主開發能力和造船水平來說,這些模型或許永遠都是模型。
自上臺以來,臺灣當局一直在推動所謂的主戰艦艇自行建造計劃,此次在臺北航太展上亮相的神盾艦、潛艇和塢登都是這一計劃的產物,2016年6月,臺海軍高官曾透露,12項主戰艦艇自行建造計劃,預算估約4700億新臺幣,其中「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案」(即雙體的沱江級飛彈艇)、「快速布雷艇」是今年開始實施的優先項目。
此次展會上,臺版「神盾艦」再次亮相。臺灣稱之為「新一代飛彈巡防艦(護衛艦)」,採用4面相控陣雷達,垂髮系統,展出的模型還顯示艦體採用一定的隱形設計和綜合桅杆,包括相控陣雷達、垂髮系統在內的子系統對臺灣造船和雷達、武器工業來說難度很高,因此臺當局計劃參考「沱江艦」的經驗,先發展原型艦,再進行量產。
如果說神盾艦,對臺灣來說是高難度挑戰,那麼潛艇會是另一個,此次展會上臺灣擬自行建造的常規潛艇模型也一起亮相。
從模型外形來看,和臺軍現役的2艘荷蘭製造的「海龍」級類似,而即使是80年代水平的「海龍」級,對毫無潛艇設計、製造能力的臺灣來說都難於登青天,四處求購都屢遭拒絕,模型展板上也指出,計劃在2020年完成合約設計,也就說他們自己都明白,這3年是根本造不出的。
至於船塢式登陸艦,這一回也展出了模型,外形很類似美國海軍的LPD17「聖安東尼奧」級,計劃在今年開始建造。然而,這單案子卻讓接單的島內船廠叫苦不迭,因為臺海軍給出的合同金額過低,本來技術、經驗欠缺的島內船廠更加不樂意建造,反正還在扯皮中。說是今年開工,你認真就輸了。
相比而言,沱江艦的量產型戰艦更值得我們關注,比起神盾艦、潛艇等一堆畫餅充飢的項目,沱江級雙體飛彈艇,使用雄風3型反艦飛彈,而且展出模型上也沒有以往曾傳聞要上艦的「天劍2型」艦空飛彈,只有76mm艦炮和密集陣近防系統,批產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項目,就是前文提到的快速布雷艇。其實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國家都不發展此類布雷艦了,但對於與解放軍差距越來越大的臺灣海軍來說,這型帶有一定隱形設計的布雷艇,可以實現攻勢布雷,一定程度對我登陸艦艇造成威脅,需要我們進一步提升反水雷艦艇部隊的數量和質量。
雖然此次臺北航太展上,大部分臺灣自造的艦艇項目都屬於「畫餅充飢」、「用愛造艦」的自我安慰項目,但沱江艦量產、快速布雷艇等臺灣地區海軍的裝備新動向,有比較大的實施可行性,值得我們警惕。
『有趣有料的軍情秘聞,盡在烏龍防務直通車,喜歡我的觀點,就關注並隨我上車吧!如需轉載,請先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