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工作人員為拉薩大昭寺更換高僧大德行宮特有的「香布」。「香布」是藏式建築門窗上裝飾的五彩布料,每年藏曆新年到來之前更換一次。隨著農曆猴年春節和藏曆火猴新年即將到來,拉薩充滿節日喜慶氣氛。中新社記者 李林 攝
中新社拉薩2月3日電 題:藏曆新年裡的「吉祥物」
中新社記者 趙延
「扎西德勒」是藏族民眾常掛在嘴邊的吉祥話。在藏曆新年裡,吉祥的話要多說,寓意吉祥的物件更是不能少。
南傑旺扎是拉薩藏文春聯的創始人,2005年之前,藏文春聯還未在市場上出現時,為討吉利,許多藏族家庭購買漢式春聯掛在門口,但是他們並不完全理解春聯中的寓意。於是,擅長藏文書法的南傑旺扎買來紅紙,將春聯上的文字翻譯成藏文,在拉薩街頭書寫、銷售。此舉立刻受到了藏族民眾的追捧和歡迎。
南傑旺扎說,受農曆春節年俗文化影響,藏曆新年的文化也變得豐富起來。為了新年開門見到吉祥話,藏文春聯也成了藏族家庭中必不可少的「吉祥物」。
除藏文春聯,藏族家庭中擺放切瑪的傳統,一直沿用至今。切瑪是用木板特製的一種長方形的空盒子,中間用板隔開,左右兩邊分別裝糌粑和炒麥粒,再插上彩色麥穗、酥油花等,象徵著人壽年豐、吉祥如意。
新年裡,藏族家庭迎客時,主人會手捧切瑪,客人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抓起糌粑盒內一小撮糌粑撒向空中3次,表示敬天地,然後把糌粑放進自己嘴裡。
隨著木材加工技術的進步,切瑪的造型也變得精緻。記者在拉薩衝賽康市場內,看見道路兩邊待售的切瑪外觀花紋有平面也有立體,圖案多為「八寶吉祥圖」、「祥麟法輪」等,尺寸有大有小,種類繁多。拉薩商販多吉和他的哥哥在衝賽康因自產自銷切瑪而小有名氣。
多吉告訴記者,平時他們靠製作藏式家具為生,臨近藏曆新年前,他們開始專門製作切瑪。為此,哥哥還專門拜師學習藏式花紋的繪畫和雕刻,他希望不僅可借這門手藝謀生,還能將藏曆新年的文化傳承下去。
酥油花這個在手藝人指尖下綻放的工藝品,製作過程十分複雜,並且對環境溫度要求十分嚴苛。日喀則仁布縣康雄鄉的阿旺丹巴跟父親學習製作酥油花已經多年,他告訴記者,混合過礦物顏料的酥油一遇熱便會融化,因此,製作時為防止手溫過高,需要不時地把手浸泡在涼水裡,以至於手藝人的手凍得通紅。
阿旺丹巴拿起一隻有「和氣四瑞」圖案的酥油花向記者展示,「這是我花了好幾個小時做的。」圖案中的猴、象等動物形象色彩絢麗,栩栩如生。他告訴記者,酥油花是成對出售的,每一對裡都會有一個吉祥八寶圖案,意味著祝福和吉祥。
藏曆新年中,還有很多特有的「吉祥物」,如農牧民們用當年收割的第一把青稞穗製成的「五彩麥穗」,剛剛冒頭的青稞苗,也有擺放在佛龕前的彩色羊頭雕塑等。
切瑪、酥油花、青稞苗……在藏族民眾心目中,只要備齊新年「吉祥物」,他們就可以迎來一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新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