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周蘆屾 梁山泉
每一個人,從誕生的那一刻起,都將開始自己獨特的人生歷程,體驗五彩斑斕的生活光景。
然而,對於有一部分人來說,生命處在無知和混沌之中,成長環繞著世人的嘲笑譏諷,他們就是殘疾人。從他們誕生起,就缺少愛的呵護陪伴,更不用說在成長中獲得快樂和溫暖。
殘疾人託養事業旨在讓殘疾人得到更好的成長生活環境,得到愛的呵護和培養,讓生命在愛的澆灌中成長。
桐花樹下,以愛為家。張家界市桐花樹殘疾人託養中心成立於2017年,2020年3月遷址陽湖坪原張家灣小學校園。在張家界市殘疾人聯合會、張家界市永定區殘疾人聯合會的指導下,桐花樹共服務了150人次,為處於就業年齡段內(16-59周歲)的智力、輕度精神、重度肢體殘疾人士,提供託養、教育、康療和就業四位一體的服務
在這裡,愛如種子一般,播撒在眾多殘疾人的心間,讓他們感受到生命發芽的喜悅;在這裡,愛如陽光一樣,普照著殘疾人的成長,讓他們感受到愛的溫暖;在這裡,愛是一種相處和陪伴,讓殘疾人找到了一個真正的家園……
愛是一種呵護和陪伴
「他們變得愛乾淨了,愛說話愛交流了,有些甚至可以自食其力了……」說到桐花樹殘疾人託養中心給託養的殘疾人學員帶來的影響和改變,中心負責人劉娟介紹說。自託養中心成立以來,劉娟和同事們就不斷探索著如何讓託養的學員得到更好的呵護和成長。這些學員大多是智力障礙,也就是常人眼中的「智障」、「憨寶」。智力上的殘疾是先天的,愛的陪伴是後天的。但在社會上,甚至在大多數家庭裡,智力障礙殘疾人一無是處。在生活中,無論走到哪裡,他們都會吸引別人「異樣」的目光。也正是這樣的社會環境和生活環境,讓一些原本智力障礙的他們愈加內向和抬不起頭來,愈加一無是處。
重度自閉同時有智力缺陷的學員盼盼(化名),17歲,從出生到來託養中心之前,在鄉下跟著奶奶,兩個人過著白天睡覺、夜晚不睡的「黑白顛倒」的生活。來到託養中心兩年後,在老師的悉心照料和陪伴下,如今完全改掉了「黑白顛倒」的作息習慣,漸漸學會了和人簡單溝通,懂得和他人分享,學會和老師一起勞動……兩年時間的呵護陪伴,讓這個曾經的「智障」、「憨寶」,多了一些生氣和靈氣。如今,他親切地稱呼他的老師為「媽媽」。
一聲「媽媽」,飽含著的不僅是學員對老師的內心感激之情,更是一個生命成長過程中發自內心的喜悅之情;一聲「媽媽」,見證的不僅僅是桐花樹殘疾人託養中心的老師們對學員無微不至的關懷,更是見證著愛的呵護和奇蹟。在桐花樹,從衣食住行到康復活動,老師「媽媽」們每天都會為學員提供全方位託養服務,定期開展運動健身和娛樂活動,豐富學員的精神文化生活,增進學員之間的感情。
桐花樹學校通過為殘疾人託養提供精準服務,建立了規範的一人一檔服務檔案管理制度,中心會針對每位學員的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呵護計劃、目標及步驟,通過給予學員們愛的呵護和陪伴,讓學員們重新認識自我。學員們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心和愛護以後,就有了愛的澆灌,他們的成長未來就越來越燦爛。在愛的指引下,桐花樹學校也在不斷壯大,現已發展成為佔地3畝、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的專業託養中心。目前,桐花樹學校的專職教職服務團隊已有10人,託養中心的常規學員已有50人。
愛是一種培養和護航
「未來,讓他叔叔帶著他去外面打工。」這是小園(化名)的家人對孩子現在最大的期望,而這在兩年前,這個期望簡直就是一件天方夜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小園,男生,18歲,二級心智障礙者,有先天性心臟病等,五歲時,發現有智力問題,之後什麼都學不會。兩年前,小園被送到桐花樹,經過系統的訓練和學習,現在不僅解決了自己穿衣、洗臉、洗澡等生活自理問題,還能夠幫家人做一些煮飯、炒菜、洗衣等家務活,甚至還會寫一些簡單的字。看到這些變化,小園的家人們也漸漸有了讓親戚帶他出去打工的期望。
18歲的男生小祥(化名),二級智力障礙者。從出生以來,小祥就備受侮辱和歧視,雖然稀裡糊塗地在教室裡讀完了初中,卻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2018年,他被家人送到了桐花樹學校開始專業的託養學習。兩年時間,小祥的生活意識漸漸提升,能夠實現生活自理,能夠幫家人做家務,還學會了簡單的生存技巧,比如採摘莓茶換取勞動報酬等。自從有了老師的耐心輔導,小祥還學會了寫自己學了十二年都不會寫的名字。
16歲的女生小玲(化名)是一名二級心智障礙者。小玲安全意識薄弱,不知道如何過馬路,有一次讀書路上迷路走失,曾經被碎玻璃扎傷了半邊腳,住院20多天,進入託養中心以後,在老師的悉心照料和專業訓練下,現在的安全意識大幅提升,自己單獨搭乘公交車都已經不成問題……
在桐花樹學校,大都是像小園和小祥這樣的智力障礙殘疾人。在日常的託養中,老師會有意識的培養學員適應社會的能力,通過模擬超市購物、搭乘公交車等社會適應場景模擬訓練,提升學員的社會適應和交際能力。桐花樹學校的託養,不僅用愛的呵護和陪伴改善智力障礙殘疾人的生活環境,讓他們逐漸提升生活意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愛的培養和護航,讓他們逐漸融入社會、回歸社會。
為了培養學員的就業能力,最終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實現就業。桐花樹託養中心探索出了一條全新的殘疾人就業之路,即通過與莓茶種植、加工、銷售的企業或合作社聯手,增加學員的就業機會。在種植基地,學員學習莓茶的種植、採摘相關知識;每年,在80畝的莓茶種植基地,可以採摘莓茶2000斤,助力學員走上增收之路,讓更多的殘疾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勞動價值和社會價值。
愛是一片希望和光明
託養,不是最終的目的。桐花樹殘疾人託養中心不斷提升服務水平,不僅讓越來越多的殘疾人能夠接受到專業的託養服務,讓他們在愛的陪伴和鼓勵下,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觀,在曾經黑暗的生命中看到了一片希望和光明。同時,桐花樹學校也讓無數的殘疾人家庭看到了希望和光明。在一些殘疾人家庭中,家長為了照看家庭,不能外出務工,只好讓家庭的勞動力無奈「空置」。如今,有了託養中心,殘疾人來到託養中心後,一些家長或家庭主要勞動力可以順利地走出家庭,安心務工,獲取勞動報酬,真正實現「託養一個人,解放一家人,造福一方人」的目標。不僅如此,為助力張家界市脫貧攻堅,桐花樹殘疾人託養中心接收了15名殘疾人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幫扶每一位有困難的學員。
張家界市永定區地處武陵山脈腹地,是武陵山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這裡的殘疾人士囿於受教育程度、年齡、地理交通等因素,生存生活更為艱難。據統計,張家界市共有10.5萬名殘疾人,持證殘疾人5萬多人,符合託養要求的殘疾人8千多人。張家界市殘疾人託養工作從2012年開始起步,目前全市共有9家機構承擔殘疾人託養工作,張家界市永定區桐花樹殘疾人託養中心就是其中之一。桐花樹殘疾人託養中心的專業舉措,也為張家界地區的殘疾人託養提供了可供借鑑的成功之路。
桐花樹殘疾人託養中心不僅用愛來呵護學員,同時為更多的居家託養殘疾人送去關懷。2020年,託養中心順利承接了永定區殘疾人居家服務項目,服務對象達180人,是目前張家界市居家服務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服務活動,及時地幫助殘疾人家庭解決了生活難題和困擾。
海倫·凱勒說過:「世界上最美的事物,不一定能用眼睛看到或用手摸到,他們是必須用心靈去體會的。」是的,愛的澆灌,惟有心能體會。桐花樹學校用愛為殘疾人築起幸福之家,讓每一個殘疾的生命,都能在成長中找到愛的陪伴和溫暖。在桐花樹學校,愛,就像一個跳動的音符,在眾多殘疾人的心中跳躍著,正在為他們的明天編寫和彈奏出一曲美妙的成長之歌、生命之歌、奮鬥之歌、自強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