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四大音樂劇之首,1981年首演自倫敦西區的《貓》與《西貢小姐》《歌劇魅影》《悲慘世界》一起,成為許多音樂劇愛好者「此生必看」清單內的作品。
《貓》現場
繼2009年原版《貓》來漢掀起熱潮,6月21-26日,《貓》將在十年後再度來漢,而這次來漢的演出班底,則是倫敦西區的駐演班底。
《貓》現場
《貓》中講述的是一個全部由「貓」組成的「傑裡科」世界,這個世界裡的領袖貓,搖滾貓,保姆貓,劇院貓,富貴貓,犯罪貓,英雄貓……其實,對應的不過是大千世界中的人類。是為《貓》的粉絲,但許多觀眾可能並不知道,《貓》第一次引進國內時,它的翻譯工作是一個武漢人完成的。
昨日,武漢市藝術學校前校長、國家一級編劇沈承宙在「《貓》經久不衰的秘密暨中國音樂劇發展之路分享會」上提到,1998年《貓》首次在國內巡演,翻譯工作正是由自己和姐姐沈愛麗合作完成的,1998年正值長江流域洪災,那一年暑期除了防汛,沈承宙的工作就是「翻譯」,「這個戲完全由音樂和唱段組成,譯配唱詞是十分艱難和複雜的事,但我很喜歡這個現代寓言般的故事,因此十分樂意。」
沈承宙在分享會上
從1980年赴美考察西方音樂劇,並在隨後將音樂劇模式引入中國到1998年與《貓》結緣,沈承宙一生就此與音樂劇緊密聯繫在一起,更由此被稱為「中國音樂劇第一人」,因此,在談及當下因為綜藝節目《聲入人心》引發的音樂劇熱潮,他也頗有見地。
他提到,因為這個節目讓許多年輕觀眾愛上音樂劇,這是中國原創音樂劇千載難逢的機會。他自然也了解最近因為熱度導致某些音樂劇票價虛高的問題,「市場需要一段時間去反應和調節,但令我覺得欣慰的是,鄭雲龍、阿雲嘎這兩個我認識的孩子,他們面對這些熱潮其實是淡定的。」(楚天都市報)
關心武漢變化
編輯:夏俊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