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刀馬
昨天筆者就關注了民航局官網發布的《機上可攜式電子設備(PED)使用評估指南》(以下簡稱《評估指南》)指出,為了滿足廣大旅客需求,根據中國國情,經過技術測試、規章修訂等一系列工作,認為開放機上PED使用的條件已基本成熟。很快就有航空公司積極響應,目前我們關注到東方航空、海航航空、春秋航空等航空公司已經表示將開放自己的機上可攜式電子設備(PED)業務。
東方航空是率先響應民航局的評估指南的航空公司,東方航空宣布1月18日起飛機上可以使用手機。隨後海航、春秋航空等也相繼推出自己的執行方式。我們關注到,航空公司表示,旅客可在飛行全程使用具有飛行模式的手機,以及規定尺寸內的可攜式電腦或平板電腦、電子書等設備,但需打開手機飛行模式,關閉蜂窩移動通信功能。不具備飛行模式的行動電話等設備,在空中仍然被禁止使用。也就是說,乘客可以在飛機上用手機看電影,聽音樂,玩遊戲(不能打電話),只要把手機調到飛行模式,關閉蜂窩移動通信功能即可。這和在空中使用筆記本電腦,關閉無線網絡功能有點類似。
值得注意的是,在飛機滑行、起飛、下降和著陸等飛行關鍵階段,行動電話、電子書等小型PED設備不允許連接耳機、充電線等配件。而其他的電子設備,在飛機滑行、起飛、下降和著陸等飛行關鍵階段禁止使用。同時,在低能見度飛行階段等特殊情況下,或當飛行機組發現存在電子幹擾並懷疑該幹擾來自機上人員使用的可攜式電子設備時,有權要求關閉這些可攜式電子設備,旅客應聽從指令關閉所有PED設備電源。
當然,更多的人或許關注的是在空中如何上網,或者能不能上網?目前航空公司給出的方案是使用航空公司提供的空中WIFi功能。東航和南航目前在一定的航班上提供免費試用的機會。對於東航而言,用戶可通過東方航空App查詢3天內的Wi-Fi航班,提前在東方航空App或東航官網上申請登錄密碼,登機後打開手機Wi-Fi功能,可連接東航空中網際網路。隨著《評估指南》的發布,相信下一步跟進的航班會加大,航空公司的跟進速度也會加快。
據悉,截至2017年底,東航開通空中互聯服務的航線已覆蓋全部國際遠程航班以及166條國內重點商務航線,這項價值258元的服務東航目前仍免費提供。據悉,每個航班限申請100個體驗名額,先到先得,額滿即止。另外,東航空中互聯服務是由衛星提供網絡連接,如遇天氣原因、飛機位置、跨越極地、衛星切換、瀏覽器限制、專網VPN限制等情況可能造成網絡受阻或中斷。目前可支持的系統版本iOS 9或更高、MacOs X 10.9或更高、Android 4.4或更高、 Windows 7或更高。
我們也關注到,雖然政策開始放開,不過空中WIFi的蛋糕或許並不是那麼好啃的。目前,機上WiFi在國內屬於初級階段,機上Wi-Fi的實現主要靠Ku衛星,價格不低,帶寬能力也有限。當價格不菲的時候,用戶的使用熱情有限,就難以形成有效的盈利成本,對於航空公司而言,就會權衡經營空中WiFi是否合算。因此,雖然目前航空公司已經開始嘗試空中「開機」了,但是對於下一步的空中WiFi項目的推進,尚需要一定的時間來觀察。如果沒有一個合理的價格區間,以及相應的商業模式,僅僅作為一種「福利」性質在高端會員中進行相應匹配,似乎也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對於航空公司而言,開啟空中「開機」可以讓用戶有更多的空中閒暇娛樂時間,因為很多用戶習慣使用手機遊戲、追劇、閱讀等等,即使沒有空中WIFi也能打發閒暇時間。而空中WiFi的價格無疑是非常關鍵的,如果不能形成規模效應,那麼就很難盈利,而不能盈利的空中WiFi自身的商業價值就難以體現,航空公司也不會積極去改造和進行技術投入。其實此舉對於航空公司開發高端會員,利用差異化服務倒是提供了一個機會,畢竟對於一些高端客戶,能夠享受到一些差異化對待,也是一種吸引手段。
此外,對於手機製造商和開發商來說,這其實也是一個新的發展機會。飛行模式自然會成為手機的標配,而如何挖掘空中WiFi的發展或者聯合發展機會,也會成為航空公司和網絡運行、服務、技術商的一次試水機會。當然,最終如何發展,其實還是要找到一個比較契合的空中商業模式。對於我們乘客而言,希望各家航空公司能夠積極推進,空中WIFi的價格能夠便宜、便宜更便宜,或者乾脆免費。當然,最主要的是手機可以不用關機了,在飛機上看看自己下載好的內容,也是一種消遣方式。飛機上不用關機的時候,出門還需要帶PAD嗎?
之前,有分析機構表示空中WiFi可以帶來一個千億的市場。航空公司通過空中WiFi服務創造的輔助收入,有四個主要收入來源:第一個是WiFi服務使用費,即向機上乘客提供WiFi服務;第二個是電子商務與目的地購物,即擴大可購產品範圍,提供實時產品選項,讓乘客能夠在飛機上購物;第三個是廣告,即按點擊量、曝光量付費以及與廣告主達成贊助協議;第四個是優質內容,即向乘客提供直播內容、付費視頻等。
目前,全球大約5千家航空公司當中,約53家航空公司提供機上WiFi服務。有機構表示,到2035年,商業飛機上的機上網際網路將無處不在。目前,從傳統的輔助收入渠道,比如免稅品銷售、機上零售、餐飲銷售,航空公司從每名乘客身上可以額外獲得17美元的收入,而到2035年,通過機上WiFi服務,航空公司還將再從每名乘客身上獲得4美元的收入。到2035年,全服務型航空公司將創造190億美元的輔助收入,佔到全球所有航司輔助收入的63%。藉助更長的航班時間,航司可以將電商平臺最大化並與內容供應商達成協議,向乘客提供優質產品,這將為它們帶來額外收入。從地區上看,機上WiFi服務帶來的最大輔助收入機會是在亞太地區。在旅客增長的驅動之下,到2035年,亞太地區的航空公司將享有103億美元的輔助收入。
當然,前提是航空公司可以提供可靠的寬帶連接服務,它將成為推出更多創意性廣告、內容與電子商務套餐的催化劑。其實對於亞太市場而言,更主要的渠道還是電商渠道和廣告的價值,依託服務本身收費帶來的收益還微弱的,價格太高乘客不買帳,價格太低,航空公司不積極,而新營收渠道和模式需要一種創新思路,如果沒有好的一種匹配模式的話,千億市場不過是一種一廂情願的臆想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