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館是當前中國大學校園中獨特的文化空間,是一所大學歷史發展的寫照和縮影。校史館建設已經成為中國大學校史界普遍關注的話題。
6月1日至2日,由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黨史校史研究室)主辦的「高校校史館建設與育人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舉行。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天津等地的40多位校史研究者參加了該論壇。
校史館的定位思考依然薄弱在論壇上,不少學者就校史館的定位表示困惑。
上海交通大學黨史校史研究室副主任歐七斤說:「校史館是陳列室還是博物館?受限於場地、人員、經費等因素,現在校史館多為陳列室,以圖文為主,缺乏實物和模型。可以說是介於陳列室和博物館之間。」
「沒有一本詞典能夠明確、清楚地告訴我們什麼是校史館,校史館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在同濟大學校史館館長章華明看來,高校校史館應屬於「博物館」系統,至少要努力向博物館方向發展,「而博物館要做到先有物,後有館。」
「一定程度上校史館是歷史宣傳館,是『有選擇歷史』的展覽館,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把握好宣傳的度,要堅持論從史出,言之有物。有的負面的或者暫無明確結論的檔案史料,可以先收起來,秘而不宣,但不能輕易抹滅或否認。」章華明如是說。
浙江大學校史館浙江大學檔案館校史研究室主任張淑鏘通過統計發現,目前國內關於校史館建設定位問題的探討薄弱到令人難以相信的程度,很少有文章探討校史館建設的定位問題。
「我們的校史館能給人家留下什麼?我來了?到此一遊?我想至少應該讓人通過參觀,較好地認識、理解一所大學。」張淑鏘稱,校史館是一個有場所精神的地方,它應該是全體大學人的精神故鄉。
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上海魯迅紀念館原館長王錫榮表示校史館從性質上看既有博物館的部分屬性,也有研究院的部分屬性,從本質上看應是博物館的一種。「但它在收藏、研究、陳列、展覽的同時,更大的作用是校園文化的建設。」
清華大學校史館嘗試演繹「活的校史」北京交通大學檔案館館長王瑽說,校史是有字之書,更是一所高校不斷發展、奮勇前行的辦學育人的真實歷程。校史不是一個學科,但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中非常重要的必修課程。高校校史館不是一線教學單位,但它是展示學校發展歷程和文化育人的重要窗口與平臺。
如何建設這樣一個平臺?張淑鏘提出了建設校史館的若干原則:「要有博物館的思維——注重客觀性和綜合性的結合;要有可信賴的文史——注重準確些和權威性的結合;要有夠傳奇的故事——注重思想性和可讀性的結合;要有互動性的裝置——注重趣味性和參與性的結合;要有感染人的氣質——注重歷史性與儀式性的結合。」
比如,張淑鏘認為校史館應該充分利用大學積累下來的歷史文物,包括各檔案、器物、書信和手稿,而且應儘可能少用複製件,直接用原件。「展現歷史,不是創作歷史。」張淑鏘表示,對於具體歷史時期和事件,應當保證每一個文字反映的都是可以信賴的校史,「不做不切實際的結論,也不做不著邊際的推論。」
又比如,有的校史館因為內容和形式比較平白單調,在不少人看來可能會是一件「無聊」的事。
清華大學校史館內的雕塑「所以我們需要一些裝置,讓這個過程有趣起來。」張淑鏘稱,這些「裝置」可以是一個歷史空間的再造、一個歷史事件的復原、一個場景的再現,也可以是一種人機結合的科技創造。比如清華大學校史館的人物群雕、浙江大學校史館的長卷油畫、上海交通大學校史博物館仿古修建的南洋校門,還有一些校史館中藉助電腦或相機推出的「留言」、「拍照」等設備。這些裝置往往能促進觀眾和歷史的互動,共同演繹「活的校史」。
上海交通大學校史博物館天津大學檔案館館長韓寶志提及,從全球範圍看,大學建設高品質博物館已經成為一種共識。美國500多所大學有800座博物館,其中哈佛大學17座,麻省理工、密西根大學各13座。而據國際博物館協會高校博物館與藏品委員會前任主席Hugues Dreyssé博士介紹,歐洲的3000餘所高等教育機構中,共有博物館或藏品中心13000座,牛津大學有8座,劍橋大學則有9座。
中國高校卻與此相差較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5月,我國近3000所高校共有博物館約400座,而且分布不夠均衡,我國的高校博物館主要分布於歷史悠久、綜合實力排名靠前的學校中。
「這也說明我國高校博物館建設大有可為。」韓寶志認為,目前看,中國的高校博物館可以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反映學校發展的校史館,目前歷史比較悠久的高校如天津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多已建立校史館。
還有一類是與學校學科專業結合緊密的博物館即專業館。比如南京理工大學的兵器博物館、東華大學的紡織史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的地質博物館、南開大學的歷史博物館、西南財經大學的貨幣金融博物館等。
如何讓博物館育人「入腦入心」?「長期以來我們教育是以教為主,但實際上激活學生成長的『內因』,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十分重要。」韓寶志稱,高校博物館應該挖掘展品背後的故事,凝練其中的精神,重視學生的文化體驗,加強儀式感。比如天津大學組織「新生校史演繹大賽」已經連續舉辦了九屆,學生參觀校史,查找資料,還要把校史故事演繹出來。又比如浙江大學組織「重走浙大西遷路」主題實踐活動,讓參加的學生對當年「文軍西徵」感受至深。
而在博物館建設布局方面,韓寶志建議努力建設「展覽矩陣」,這可以讓高校博物館育人效果有效放大。一是建立不同主題的博物館,形成一校多館的形式,比如華東師範大學擁有歷史博物館、古錢幣博物館、生物博物館、地理學博物館、民族博物館等博物館群,而上海交通大學既有校史館,又有航運館、「錢(學森)館」、「李(政道)館」等。 二是舉辦多種臨時展覽,比如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舉辦過義大利繪畫巨匠原作展、絲綢之路上的敦煌系列活動、中俄文化交流百年展、十年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成果展等,莫言、餘華、樊錦詩、宋雨桂等文化名家都曾做客這裡。
「盛先森」表情包「最後,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發展,我們也要注意開發新媒體電子產品和文化創意產品。」韓寶志舉例,天津大學以創始人盛宣懷為原型,由學生製作了微信「盛先森」表情包,結果得到很多人下載應用,讓天大校史得到有效傳播。
「不管是專業館還是校史館,其根本任務都是培養人。大學是社會的『燈塔』,高校博物館要發揮崇尚科學、嚴謹誠信、愛國敬業、崇尚真善美等諸多優秀文化的引領作用。」韓寶志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