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德國的主流政黨社會民主黨止步不前,中右翼的基督教民主聯盟陷入內部爭端之時,20世紀70年代末期在抗議運動風潮中成立的德國綠黨卻發展迅速,地位不斷上升。在2019年5月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德國綠黨得票率在德國各政黨中躍居第二。
綠黨是在反核、反戰的時代背景下成立的。1979年在德國綠黨成立的前夕,北約決定將核彈部署於西德領土之上,同時建成菲利普斯堡核電廠。彼時綠黨成立之初就旗幟鮮明地提倡保護環境、反核、反戰、反美駐軍。這樣的政策綱領吸引著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參與到政治活動中來。此後,擁護和平和愛護環境這兩種訴求就伴隨著綠黨的成長。
2011年日本福島核洩漏危機之後,德國爆發反核遊行示威,反核成為德國的主要政治議題,要求棄用核能的辯論也在國會展開。這推動了綠黨在當時的地區選舉中獲勝。
在2017年德國大選中,綠黨則因為強調社會文化問題而受益良多。在2019年歐洲議會選舉中,綠黨之所以得票率高也是因為其一直以來關注的環境問題正是當下全球普遍關心的問題。在這次選舉中,德國綠黨的得票率比2014年翻了一倍。大選之前的民調結果就顯示,德國人如今最關心的議題是全球變暖和環境保護,其次才是社會福利、保險、弱勢照顧等社會安全議題,這兩者正好都是綠黨的核心議題。綠黨的成功可以說是其綠色生態主題更符合當前選民的願景,也更貼近席捲歐洲的「為了氣候,周五罷課」運動精神。據德國第一電視臺的調查顯示,48%的選民認為「氣候和環境保護」是他們作出決定的最重要因素,比2014年的歐洲議會選舉高出28%,56%的選民相信綠黨能在氣候和環境保護方面做得更好。
除了政策綱領這種內在因素,綠黨崛起還得益於新發展空間的出現。德國老牌政黨如社民黨走向沒落以及一些新興政黨過於激進,從而為綠黨發展造就了新的發展空間。
因為社民黨2019年在歐洲議會選舉以及不萊梅地方選舉中成績非常差,其主席安德裡亞·納勒斯辭職,這導致社民黨長達半年沒有領導人,而其黨內就發展方向和路線一直難以形成統一意見,黨外又與執政盟友基民盟多有紛爭,這進一步導致之後其在福沙輿論民調中下滑到歷史最低點。
另一個主流大黨即當今執政黨基民盟,則因執政時間太久,歷史遺留問題過多,而在選民眼裡形成了一種固化的、老氣橫秋的刻板印象。
一方面是主流大黨發展狀況不佳,而另一方面,自2005年以來,幾個反叛型政黨則一直活躍於德國的政治舞臺,包括走社會主義路線的左翼黨、一群年輕人組成的海盜黨以及極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這些政黨吸引著那些被既定政治版圖疏遠的選民們。但是因為德國歷史上納粹帶來的教訓慘痛,所以溫和的中產階級選民、受過教育的人群則對這些政黨持反感態度,認為其不會成功。
相較於上述各黨,綠黨一直很統一、穩定、自信而透明,主張走中間路線。它一方面吸引了從基民盟與社民黨流出的選民,成為這些人在雙頭壟斷之外的另一種選擇。另一方面也吸引了那些不喜左翼黨和極右翼政黨激進路線的溫和派,從而大幅提升了自己的選票。溫和富裕的中產階級選民樂意投票給綠黨,因為他們反感激進,也害怕經濟下滑。
正確的政策綱領以及新的發展空間促進了綠黨的快速發展,但其發展歷程也並非是一帆風順的。只是它在面對困難和問題時能靈活調整其政策和機制,這種務實的態度也是其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
其綱領政策隨時代發展而變化。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綠黨雖然仍遵從最初的環境與和平的主題,但是也關注到許多弱勢群體的利益並隨之擴展了綱領,納入社會政策、勞工政策等主題。現在經過40年的發展,它關注到更多人群的利益,其政策更具擴展性,涉及自由主義左翼立場相關的諸多問題,包括融合、勞工政策、女性主義、多元文化主義等,這種轉變使得綠黨能得到更廣泛的選民支持。
綠黨在政策執行時比較靈活,從而促進了自身的發展。綠黨關注的諸多問題都體現了保守主義思想的一些經典元素,比如對政治自由化傳統的堅持、對社會問題的認識、對弱勢群體的關注、注重自然資源保護、對現代性持懷疑態度等。但是,綠黨並不是死守原則不放的頑固派,為了獲得政治上的地位和更好地參與執政,它在與社民黨以及近年來與基民黨的聯盟組政過程中,逐漸稀釋了其早先強硬的政策綱領。
(摘編自《國外社會科學前沿》朱美榮/文)
責任編輯: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