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圈日報」主要關注科研圈與研究者個體、科研圈與更廣闊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重要互動。點擊這裡可以查看往期內容。
· 論文圖像問題
裴鋼團隊論文再遭質疑,被認為存在圖片複製問題
據報導,此前質疑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涉嫌學術不端的史丹福大學原副研究員 Elizabeth Bik,近日又在 PubPeer 上質疑兩篇來自中國學者的論文存在圖片複製的嫌疑。其中一篇論文的通訊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原校長、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裴鋼;另一篇論文的通訊作者為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孫兵,裴鋼為共同通訊作者。目前兩篇論文的作者均已回應,在檢查之後發現是「由於混淆圖片導致的客觀失誤」。他們認為這一失誤「不會影響論文主要結論的正確性」,將致函期刊予以更正。
被質疑的兩篇論文
此前,Elizabeth Bik 陸續質疑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及其實驗室 60 篇論文的實驗圖片存在問題。目前,已有部分被質疑論文的作者在 PubPeer 上進行回應,中國工程院也表示將針對網絡反映曹雪濤院士的有關問題展開調查。(財新)
· 酒精與健康
令人喝酒臉紅的基因可能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
圖片來源:reddit.com
全球約 8% 的人攜帶ALDH2基因變異,無法很好地代謝酒精,出現喝酒「上臉」的表現。亞洲人中該突變比例更高。最近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該突變與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細胞受損有關。研究人員連續 11 周給ALDH2變異小鼠注射酒精以模擬人類的慢性酒精攝入狀態,發現小鼠體內 β 澱粉樣蛋白和活化 tau 蛋白都出現累積,並且神經炎症跡象也有所增加。這些均與阿爾茨海默病有密切聯繫。不過,酒精與ALDH2基因變異在阿爾茨海默病中的作用目前還未被發現,因此需要在人類大型流行病學調查中進一步驗證。(STANFORD MEDICINE)
· 新藥研發
阿爾茨海默病新藥「起死回生」後再遭質疑
今年 10 月,美國百健製藥公司(Biogen)宣布重啟旗下與日本衛材製藥公司(Eisai)共同研發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阿杜那單抗(aducanumab),並計劃明年年初向美國 FDA 遞交上市申請。阿杜那單抗能夠結合併消除被認為是阿爾茨海默病病因的 β-澱粉樣蛋白,相關臨床試驗於 2015 年啟動,百健與衛材製藥招募了名為 ENGAGE 和 EMERGE 的兩大組患者,每組人數在 1600 名左右。2019 年 3 月,該藥在無效性分析(futility analysis)中被認定無效,因此臨床試驗也在宣布失敗後暫停。然而 2019 年 10 月,百健在回顧過去的試驗數據後宣布阿杜那單抗並未失敗,並表示它能夠顯著降低澱粉樣蛋白的積累水平。在 12 月 5 日的阿爾茲海默病臨床試驗大會上,百健臨床開發負責人 Samantha Budd Haeberlein對這一情況作出了詳細解釋。
她指出,阿杜那單抗之前被認定無效是因為 ENGAGE 組中一些攜帶APOE4基因變異的患者會因該藥物的副作用而出現腦水腫的風險,這讓他們不得不被轉移至低劑量組,從而影響試驗結果。此後,百健分析了 ENGAGE 組中大約 300 例持續接受高劑量藥物治療的病人,並發現高劑量的阿杜那單抗具有顯著的改善患者認知能力的結果。但是,這一「起死回生」的操作並未說服所有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和醫生。有學者認為百健此次數據分析方式存在問題,「這些陽性數據是從一個試驗大組中的一個小組中挑選出的,而且也沒有按照臨床試驗設計好的計劃來做,......這無法說服審批機構。」此外,鑑於之前種種抗 β-澱粉樣蛋白藥物試驗的失敗,還有一些人認為針對 β-澱粉樣蛋白斑塊積聚可能並不是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正確方向,該新藥的前景仍不明確。(Science)
· 中國航天
中國將啟動「覓音計劃」, 探索太陽系近鄰宜居行星
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袁潔在公開場合透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準備在未來 25 年計劃實施一批重大工程項目,其中包括太陽系近鄰宜居行星的太空探索計劃——「覓音計劃」。該計劃將通過發射宇航飛行器,以直接成像手段率先發現和認證太陽系外宜居行星並刻畫其宜居性;同時對太陽系天體開展光譜巡天,揭示水的分布,以 0.01 角秒的空間解析度開啟中外紅波段天文學觀測的新紀元。
此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2020 年將啟動建設長期有人照料的近地載人空間站;實施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號任務,實現月面無人採樣返回;北鬥導航衛星全球系統也將建成由 30 顆衛星組成的混合星座,服務範圍延伸至全球;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衛星的發射與在軌應用即將完成,低軌移動網際網路星座「鴻雁星座」繼續加快建設。(中國新聞網、科學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