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洞鎮位於遼寧省鞍山市臺安縣北部,距離臺安縣城約十五公裡,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東北小鎮。這裡是廣闊的遼河衝積平原,肥沃的土地下,東部還有豐富的石油礦藏,造就了桓洞鎮美麗、富饒的環境。而桓洞鎮還是一座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的古鎮,誕生了許多著名人物,包括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張學良。

1901年6月4日,張學良出生在今臺安縣桓洞鎮鄂家村張家窩堡屯,少帥在此渡過童年。現保存有舊居草房4間,並尚有當年的水井和大棗樹等。1990年6月4日,臺安縣人民政府將舊居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起了張學良將軍出生地紀念館,很多人都慕名前去參觀。但其實,除了張學良的「張家老宅」,桓洞鎮還有一座「張家老宅」,這就是位於桓洞村十八戶門的「張家老宅」。這座老宅同樣年代久遠,基本保持了最初的歷史原貌,規模比張學良的家宅還要大,但卻一直不為人知,大概是因為張學良的張家老宅名氣太大了,掩蓋桓洞村「張家老宅」的光芒。

相傳,清嘉慶年間,張姓從河北省永平府昌黎縣逃荒至今天的臺安縣桓洞鎮附近定居。張家日漸興旺,張老太爺夫婦和五個兒子在東地蓋了九條檁的五間房,房內隔斷多,開了十八扇門,這個地方也被改稱十八扇門,後來時間長了,就叫成十八戶門了。十八戶門以張姓居多,自然成街,一直延續至今!張家老宅也因為悠久的歷史、保存完好的原始風貌和傳承有序的民風民俗等原因,讓桓洞村被評為臺安縣四座傳統文化村落之一。

厚重的大木門、青色的灰磚牆、網格式的門窗,每一棟古老的農村老宅背後,體現的是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和純正的民俗,在他們身邊總會讓人沉思緬懷,傳統文化不該被捨棄。如果能夠好好這些挖掘傳統村落的獨特資源,讓農村傳統建築在碧水藍天下綻放屬於自己光芒,傳承民俗文化,留住鄉愁記憶,既能實現保護傳統村落的風貌,又能與建設新農村同步,助力鄉村發展的同時,讓這些傳統村落建築可以得到更好地規劃和保留!

(圖片源自網絡,感謝分享!如有侵權,刪圖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