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國大陸第一大城市,四個中央直轄市之一,是中國大陸的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上海創造和打破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多項世界之最、中國之最。上海位於我國大陸海岸線中部的長江口,擁有中國最大的外貿港口、最大的工業基地。有超過2000萬人居住和生活在上海地區,其中大部分屬漢族江浙民系,通行吳語上海話。上海又是一座新興的旅遊目的地,具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的歷史古蹟。如今上海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閃耀全球的國際化大都市,並致力於在2020年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
臺北市為臺灣省省會城市,其位於臺灣島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臺北縣接壤,是臺灣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臺灣政治、文化、商業與傳播等的中心。
上海·南京東路
昔日的外灘是殖民者最迷戀的東方冒險樂園,在此建立52棟風格各異的建築,哥德式、羅馬式、巴洛克式等風格在這裡交匯成萬博建築博覽。如今的外灘更得中西合璧的精髓,3號、6號、18號以及新近開幕的半島酒店,再一次引燃了這個城市最具風華的風景線。
南京東路是上海十大商業中心之一,位於上海市中心,東起外灘中山東一路,西至西藏中路,全長1599米。其中河南中路以西部分為步行街。大店名店林立,百業興盛繁榮,各式商廈、優秀建築聚集交匯,商街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正是這種多樣性的包容,互相滲透與吸收,涵蓋古今中外精粹,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發展向前的堅定,使南京路充滿勃勃生機,展現出它百餘年不落的繁華。作為上海絕對的「黃金地段」,它也是經營者必爭之地,旅遊者必到之處。歷史上它是政治風雲迭起之地,今天更是上海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展示之地。
臺北·南京東路
置身臺北街頭,恍若大陸版圖的縮影,以南京市為命名依據的南京東路即是其一。與上海南京商圈不同,臺北南京東路一帶匯集金融機構、保險公司、商業辦公大樓、飯店及百貨公司,優越的商業地位,讓南京東路躍升成為臺北市財經中心重鎮。而南京東路二段、三段、四段一帶,更由於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密集,而有「臺北華爾街」之美名。
南京東路原為琉公圳的圳道與水田,1951年闢為防空疏散道路。自1956年起,臺北市政府接受美援作為工程費,並自籌土地徵收、拆遷房屋及青苗等補償費,同時成立美援道路工程處,隔年(1957年),該路以南京市命名為「南京東路」,利用中美基金貸款新鋪柏油路面並拓延至五段,而成為當時的九條美援道路之一。美援道路的完成,使得以大稻埕為首的資本和人口才開始湧進這塊地區,形成了日後南京東路商圈的主流。
1960年代至今,南京東路一帶的金融機構、保險公司、商業辦公大樓、飯店及百貨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南京商圈因而建立優越的商業地位,並躍升臺北市財經中心區。而現在的南京東路二段、三段、四段一帶,更由於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密集,而有「臺北華爾街」之稱。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
上海沒有高山,卻擁有中國最密集的摩天大樓群,492米的高度讓環球金融中心成為上海的制高點,474米的觀光天閣將浦江兩岸美景盡收眼底,更是人類可到達世界最高的觀景平臺。而它與臺北101大廈的恩怨也糾葛不斷,雖然建築高度比101的主樓高出近50米,但101還有60米尖塔,世界第一高度始終難以定論。
臺北101
原名臺北國際金融中心的臺北101,是位於臺北市CBD信義計劃區的摩天大樓。由建築師李祖原設計,KTRT團隊建造,含頂上60米尖塔成為目前世界最高摩天大樓。臺北101商圈不僅是百貨商場進駐所在、流行時尚的聚集地、全球各地企業的辦公室也設立於此,便捷的地理位置成為臺北市最為熱鬧的商圈之一。位於視野絕佳的91樓室外觀景臺,是市民與遊客一覽臺北盆地繁榮夜景的最佳去處。
永嘉路裡弄
每一個上海人都殘留著石庫門時期的記憶。地處法租界的永嘉路滿是遮天蓋地的梧桐樹,道路因而幽深。雖然現在已成尋常百姓人家,但一路經過名人昔時棲居的洋房,依然為此寫滿了故事,讓人一窺當時風貌。而裡弄的屋角從濃鬱綠色中探出紅色的磚瓦來,仿若有森林中古堡般的驚豔。
新式裡弄住宅是在舊式石庫門住宅的基礎上改良發展而來,比較適應當時中上層階層的需要。境內最早出現的新式裡弄住宅,是民國9年(1920年)由中國營造公司建造的亞爾培坊(今陝西南路582弄),共有鋼筋混凝土結構的3層樓房39幢、4層樓房4幢。20世紀30年代前後,在四明銀行、中國實業銀行、浙江興業銀行、金城銀行等金融資本的大量投資推動下,形成了境內新式裡弄建設的全盛時期。大德裡、大福裡、信德裡、合群坊、興業裡、樹德坊等都在這一時期建造。抗日戰爭時期,隨著租界人口增加,新式裡弄進一步發展,建築質量也有提高。如碧梧村、復興新村、愉園、琪美新村、大同新村、春芬別墅、高安新村、茂齡別墅等,已無石庫門的痕跡。從外觀造型、庭園綠化,到內部裝飾,都日趨洋化,水電衛生設施已基本普及,少數還安裝上煤氣和暖氣設備。解放後,新式裡弄大都保存,基本上維持原狀。1990年,全區有新式裡弄住宅4147幢,建築面積達82.43萬平方米,佔全區居民住房10%。主要分布在永嘉、天平、新樂、湖南、楓林等地區。
紹興南路眷村
眷村文化一直是部分臺北人割捨不下的記憶,也是鮮明反映臺灣歷史的縮影。特殊的社會結構與民居村落,讓生活於眷村的居民有著緊密的情感連結,更因融匯大陸各省移民散布至各鄉鎮,眷村裡自然也成為各省美食風味交流所在,儘管隨著眷村拆遷改建,傳統的眷村文化和眷村文物都在急速地走入歷史,然而由眷村文化延伸出的眷村小吃正散布著臺北各角落,溫潤每個人的味蕾與心房。
什麼是臺灣眷村文化?眷村文化就呈現在眷村的餐桌上、窄巷間、廣場裡,還有居民的言談舉止、價值觀。眷村在臺灣的「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點滴,累積一甲子後,逐漸描繪架構出眷村人特有的文化輪廓,在捉襟見肘的眷村裡,發展出一套「懂吃穿」的生活哲學。儘管不同軍種和地區的眷村樣貌互有異同,但對大部分軍人和眷屬而言,「窮則變、變則通」的克難本質、忠心耿耿的愛國精神、「鄰居猶如親人」的緊密鄰裡關係,無疑是所有眷村的共同基調。
上海百樂門
「月明星稀,燈光如練。何處寄足,高樓廣寒。非敢作遨遊之夢,吾愛此天上人間。」這是1932年上海百樂門舞廳剛剛建成時,上海灘傳頌一時的詩句。周璇、吳鶯音還有李香蘭這些絕世名伶的名字都屬於這裡。時隔多年,百樂門依然瀰漫著揮散不去的老上海氣息,黃包車、旗袍、爵士樂……沉睡了半個多世紀的海上舊夢、香鬢儷影、輕歌曼舞,如今依然能被這家有著七十多年歷史的懷舊舞廳中喚醒。
2003年7月28日,經內部重新修繕,上海百樂門大舞廳近日以嶄新的面貌再度迎客。如今提起上海,很多人都會想起她的高樓大廈,她的現代化和國際化,但上海還有這麼一個地方,瀰漫著老上海的氣息,旗袍、爵士樂、還有似乎從七十年前傳來的蹦擦擦旋律……黃包車、爵士樂、高衩旗袍,空氣裡瀰漫著70年前老上海的氣息,這裡就是百樂門,一個有著七十多年歷史,既懷舊又頗具現代風格的娛樂場所。為了重現當年百樂門的風採,老闆趙世崇特地策劃了這場「1930"上海,大型豪華歌舞秀」。香鬢儷影、輕歌曼舞中,人們似乎真的回到了70年前。
西門町紅包場
臺北對上海始終存有一種陌生的熟悉感,西門町紅包場便是昔日來臺軍眷,重溫夜上海氣息的最好左證。上海百樂門浮華炫麗的場景在臺北西門町重現,為了引起共鳴,早期的紅包場多以1920-1950年代上海的流行歌曲為主,而在臺思鄉情怯的老兵們也會為了追捧喜愛的歌手,便將金錢放在紅包袋內送上臺給喜愛的歌星,因而"紅包場"一詞不脛而走。然而過去盛極一時的光榮景像隨著時代變遷開始式微,但那已漸逝去的昔日風華,依舊在老臺北人心中烙下無法磨滅的記憶刻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