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蘋果正在努力簡化用戶的Apple Pay支付流程,消息根據iOS 12.3代碼中發現證據解釋表示,蘋果正在努力將Apple Pay Express Transit功能擴展到新銀行卡類型。
Apple Pay 的「Express Transit」
蘋果的Express Transit是Apple Pay的一項擴展功能,其僅限於「儲值卡」,最早出現在日本的suica卡,在國內通常被稱作「快捷交通卡」。
2018年3月底,蘋果在iOS11.3中推送了Apple Pay對於國內北京和上海交通卡的支持,中國也成為繼suica卡之後,第二個支持Apple Pay快捷交通卡的國家。
目前國內快捷交通卡僅支持北京和上海
Apple Pay 的Express Transit通常被應用在交通支付、過境通行等領域,因此雖然國內被翻譯為「快捷交通卡」,但實際上它本身也有「快捷傳輸」「快速通過」的意思。
在iOS 12.3中發現的代碼中顯示,Apple Pay用戶很快就能在Express Transit上使用EMV卡,即用戶將能夠使用EMV類別的銀行卡設置為默認的快捷交通卡選項,然後在使用這類銀行卡進行交通支付乘車的時候不再需要進行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等身份驗證,直接雙擊側邊鍵(home鍵)調出Apple Pay(設置默認之後可直接靠近閘機通過)即可快速通過閘機。
目前,據行動支付網了解,新加坡公交系統已經支持Apple Pay萬事達卡的支付,而今年該功能將會拓展至更多其他城市,比如芝加哥、波特蘭、紐約。而在國內,基於銀聯卡體系的Apple Pay覆蓋了包括廣州地鐵、杭州地鐵、深圳地鐵(部分閘機)等地區的乘車支付功能。如果消息屬實,除了大大簡化支付流程外,對於Apple Pay銀行卡功能在交通支付領域的拓展也會有較大的意義。
國內可行性較小,短期無法實現
手機交通卡的快捷支付容易理解,那麼基於手機閃付的銀行卡如何實現呢?
消息顯示,Apple Pay Express Transit通過NFC交互將能夠自動區分終端類別,如果是交通支付終端,那麼設置的默認銀行卡將能夠省去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等身份認證環節,直接通過;如果是非交通支付終端,它則會提示你進行相關認證,進行正常的Apple Pay支付。
儘管這項功能非常便捷實用,但是拋開國外的可行性而言,就國內來說短期內實現難度較大。
首先,終端閘機需要進行相應改造。據業內人士向行動支付網透露,這個功能的實現基於蘋果的某項NFC技術,即在機卡交互的時候,手機端能夠獲得終端類型,這和現有的NFC交互協議並不一樣,需要閘機進行相應的改造。行動支付網在諮詢了華為錢包相關人士之後也獲知,國內的消費POS終端以及交通支付閘機在銀聯體系內均採用的Type A上報,因此在不改造閘機的前提下的確無法實現這樣的功能。
而由於國內的交通支付環境複雜,閘機的改造涉及眾多參與方,另外很多地區剛剛經過一輪的閘機改造,再次改造的可能性很小。蘋果如果實在有心插柳,那也只能是針對未改造城市。
其次,安全問題是重中之重。315的餘波還未散去,非接支付以及小額免密免籤都受到了較大的影響。銀行卡的小額免密免籤正是由於安全原因而被牽扯其中,手機閃付由於多了一層身份認證(無論是指紋還是人臉)而大大提高了其中的安全性,儘管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小額免密免籤是安全的,但是安全風險的確存在,同時也需要理解小部分人的意願。手機閃付在大多數情況下,通過指紋、人臉認證的效率已經足夠快,至少比二維碼更加便捷。
而且,這項功能如果普及之後,也會伴隨一定的新風險,比如一個普通的金融終端也可能假冒自己是一個交通終端,從而繞過Apple Pay等的指紋、人臉認證。
最後,國內交通支付領域競爭激烈,蘋果在該方面的推廣並不順利。從2018年推出北京和上海的快捷交通卡之後,蘋果在國內交通領域的拓展基本停下來腳步,直到現在依然只支持這兩個城市。而反觀國內手機廠商,在手機交通卡的支持城市上已經完全吊打蘋果。得益於銀聯在交通領域的大力推廣,蘋果可以依託銀聯體系繼續擴大其支持範圍,但也因此蘋果只能被動地在與銀聯的合作下步步為營。
再加上國內交通支付領域競爭水深火熱,二維碼支付更是如日中天,甚至人臉識別等新興支付方式都已經相繼進入,面對競爭和局勢,無論是蘋果還是銀聯都需要穩中求進。
Apple Pay設置快捷交通卡在銀行卡閃付時遇到的問題
實際上,行動支付網記者在平時使用NFC支付的時候也遇到過一些棘手的場景問題,比如手機的默認卡是交通卡,所以在進行金融消費時就不能一碰就付,必須提前備卡或者及時換卡;再比如手機的默認卡換成了銀聯卡,在乘坐公交地鐵的時候就不那麼方便。甚至有網友曾經諮詢過,有沒有可能讓NFC支付根據場景自動更換使用卡片?對於這樣的問題行動支付網只能說如果像蘋果這樣需要改造閘機的方案相對而言就會比較困難,但是或許能夠通過其它的方法間接地實現一些場景辨認的能力,而這就要看手機廠商以及NFC支付運營商們的努力了!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