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利波特》的世界中,沒有絕對的反派,即使是大boss伏地魔,也有不少哈迷喜歡他。當然,像烏姆裡奇之流,肯定是0粉絲的。
之所以書中很多所謂的「反派」能受到那麼多人的歡迎,自然也跟作者羅琳的洗白有關係。
小斯今天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哈利波特》中四大「洗白」規律。
1、回憶
這個洗白方式實在太經典了,在各大作品中,都屢試不爽。而在《哈利波特》中,有很多「反派」都通過「回憶」或是洗白了一點點,或是就徹底洗白了。
令我們印象最深刻的,自然就是斯內普最後那段感人肺腑的回憶。雖然電影在改編這一段時和書中有那麼一點點不同(電影節選了最重要的一些回憶),但演員的精彩表演已足夠讓我們感動得溼了雙眼。
相信很多人在初看這一段時,都被斯內普的經歷所震撼了,原來……原來……我們都錯怪他了o(╥﹏╥)o。
2、抉擇
當「反派」在面對重要的選擇,尤其還關乎主角的生命時,如果他/她做出了有利主角的抉擇,那麼,即使他/她之前做過再令人討厭的事情,此刻,他/她的形象也會變得「高大」起來。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我們的「水仙媽」納西莎。她在關鍵時刻的選擇,不僅救了哈利的性命,也間接導致了伏地魔的失敗。
如今我們再看納西莎,怎麼看她都像一個有點缺點但很偉大的母親。
3、醒悟
做錯了事情沒關係,只要你能幡然醒悟,就還是一個好寶寶。這句話用到「反派」身上也同樣適用。
珀西·韋斯萊,一個為了追求功名而放棄家人的迷途少年,雖然他不是什麼大奸大惡之人,但也做了很多傷透了父母心的事情。但在最後時刻,他迷途知返,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重新回到家人的身邊。
尤其是他護著弗雷德的屍體,不再讓弟弟受到傷害的那一段,真地很感人。
4、顏值
這個洗白方式就真得靠演員的個人魅力了。明明書中是個很敗好感的角色,但到了電影中,由於演員實在顏值太高。沒辦法,大家的三觀立刻跟著五官跑了。
是的,小斯說的就是德拉科·馬爾福喲。羅琳原本就是將德拉科設定為反派的,可湯姆·費爾頓愣是憑藉「一己之力」,將這個本應很討厭的傢伙,演成了眾多馬爾福太太們心中的男神。
當然,過硬的演技也有一部分原因。畢竟那種邪魅的氣質,湯姆也是拿捏得死死的嘛。
以上僅是小斯總結的四大「洗白」規律,在《哈利·波特》小說中還有哪些令大家印象深刻的洗白方式呢?歡迎在評論中告訴大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