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同學的學術最高點的建立就是他的閱讀史的顯現。在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教書的過程中,馮同學積極準備報考博士研究生,並於1999年圓了北京大學讀書夢,北京大學之所以使人嚮往就在於它的圖書館藏書豐富,還有就是它的師資力量雄厚。北京大學的儲槐植教授是我國「刑事一體化」思想的首倡者,對我國刑法學的研究方法、刑事學科的設置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馮同學在儲槐植教授的指導下認認真真讀了三年書。當時他還在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擔任教學任務,一上完課,立刻坐火車到北京大學。北京大學的圖書館是他去的最多的地方。
馮同學是非常勤奮的,當年考博士是在筒子樓一邊抱著2歲的孩子一邊複習的。上了博士後,一邊照顧老婆孩子,一邊讀書。他的博士論文《行刑社會化研究——開放社會中的刑罰趨向》2003年出版後,獲首屆「全國刑法學優秀學術著作獎(1984-2014)」一等獎。馮同學坦言:在學術上的地位,主要得益於這篇博士論文,這與我的學術成長有關係,本科讀的是勞改法,工作又到了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後來寫論文又去了監獄,所以與監獄有不解之緣。
馮同學認為自己愛讀書的習慣來源於父親。馮同學說:父親是當兵出身,但是愛讀書,從小就受父親的影響。如果當年考不上大學,也許就是山西一個小城鎮的小市民了。高考前還曾經動搖過,想讀個中專早一點工作。老師做了大量的動員工作。如果不讀書,不考研究生,現在也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監獄幹警。當年畢業時,陝西省馬欄勞改農場有一個分配名額,學校當時把我的名字報上去了。沒有去的原因是因為考上了研究生。在人生關鍵的時刻還是自己把握住了機會,這也符合我的性格。
2005年,馮同學從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回到了母校任職。當時西北政法大學刑訴法師資力量比較缺,學校就決定讓馮同學擔任刑訴法導師組組長、刑訴法學科帶頭人。雖然馮同學現在帶的碩士研究生較多,博士研究生也帶了幾個,學術方向感覺到有一點寬泛,但是,學術興趣點依然在刑罰執行方面,在「刑事一體化」方面。「刑事一體化」就是要用整體性的觀念來研究刑事法律,過去研究刑法的人不看刑訴法的書,搞刑訴法的人不研究監獄。國外在這方面不像我們,他們不分刑法教研室、刑訴法教研室,這種割裂的思想不利於刑事法律政策的統一。馮同學認為,如果說中國本土的刑法思想就應該是「刑事一體化」的思想。
在擔任西北政法大學科研處處長的5年多時間裡,馮同學參與了學校反恐怖法研究院、文化與價值哲學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院、法治陝西建設協調創新研究院、中華法系與法治文明研究院的創建。現在馮同學到了刑事法學院任院長以後,感覺到還要把學術再加強一下。當然,現在的擔子對馮同學來說並不輕鬆。西北政法大學的刑事法學院與早期的法律系是一脈相承的。法律系的主脈還在刑事法學院,比如刑法學、刑訴法學、法律史學、法理學教研室都在刑事法學院,這四個學科也是西北政法大學歷史最久遠的特色學科。這個學院的學生、老師不是學校最多的,但是教授是學校最多的,學科是學校最強的,對外的知名度最高,被學校定位為唯一的「研究型學院」。
現在馮同學擔任本科生《刑法學》的教學任務,擔任法律碩士和法學碩士的培養任務,還擔任吉林大學、西北政法大學的博士生導師。2008年馮同學當選為首屆陝西省優秀中青年法學家,2013年獲評陝西省「三秦人才津貼」專家,2015年入選陝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青年英才支持計劃人選,2015年獲聘西北政法大學首屆「長安學者」。
一所位於西北地區的法律類的大學沒有學者專門對刑罰執行理論進行研究是說不過去的。勞改管理(法)系的學子都希望母校在這方面不要斷線,希望母校能夠重視這方面的研究和指導,使得曾經的監獄管理專業能夠再寫輝煌。對此,馮同學說:他沒有完全離開監獄,學術研究和社會服務都與監獄有不解之緣,會儘自己的努力。他認為,不關注監獄和罪犯,刑法的發展一定會受到限制的。所以,他會繼續關注刑事執行的問題。
(作者孫平,1981年入讀西北政法學院法律系,1985年—1991年在西北政法學院勞改管理系、勞改法系任教,主講《獄政管理學》。現任廣東開放大學副校長、廣東省政協常委、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