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我們不得不重新面對那個古老的哲學命題:人與自然到底該如何相處?這一話題是否會成為今年高考作文的考點,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它的熱度絕對很高。為此,特意整理了一批素材,現在分享給大家。 名言警句 01. 只有服從大自然,才能戰勝大自然。——達爾文[英國生物學家] 02. 只有順從自然,才能駕馭自然。——培根[英國哲學家]03.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法國作家]04.
地球能滿足人類的需要,但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甘地[印度政治家]05.我們不要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恩格斯06. 我們不是繼承了父輩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兒孫的地球。——《聯合國環境方案》07. 當人類歡呼對自然的勝利之時,也就是自然對人類懲罰的開始。——黑格爾[德國哲學家]08.
人類從歷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從不吸取歷史教訓。——黑格爾[德國哲學家]09.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句子大意是指,天地人皆以自然為歸依。)10.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大自然的運行有其自身規律,它不會因為堯帝的聖明或者夏桀的暴虐而改變。)11.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荀子(天有四時變化,地有豐饒資源,人有正確的治理方法,這就是和諧相處之道。)12. 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上》(數罟[cùgǔ]:細密的網;洿[wū]:深。細密的魚網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13. 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14.我們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習近平15.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是生態文明的真諦。——習近平16.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習近平01. 人類對自然的任何傷害最終都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不可抗拒的規律。
如果人類非要與自然為敵,那麼就應了董卿的那句話——「槍響之後沒有贏家。」02. 人類必須順從自然,而不可違逆自然。反對逆天而行,主張天人一體,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宗旨。如果把人創造的文化比喻為一株參天大樹,是自然提供了大樹賴以生長的陽光、雨露和土壤。對此當念茲在茲。03.錦繡中華大地,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孕育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燦爛文明,造就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04. 掌握了核裂變、人工智慧、生物工程等尖端技術的今人,似乎可以得心應手地「改造自然」,但「人類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05. 在極其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逐漸脫穎而出成為萬物的靈長,但是無論如何進化,人類都不可能超脫自然而獨立存在,這就要求我們要始終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不能自詡為自然的主宰者,而是要尊重順從自然、敬畏熱愛自然,維繫與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諧關係。06. 野生動物在生態環境中有其存在的位置和功能,作為同等生存在自然中的成員,人類對其應該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保護。與包括野生動物在內的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才是生態文明時代應有的美好場景。07.
正是由於野生動物的存在,才使我們的地球生機勃勃,我們才可以聽到鳥鳴深澗,才可以看到魚遊淺底,。自然生態是一個完整的鏈條,人類只是這個鏈條中的一環。無論哪一環受損,整個鏈條都面臨斷裂的風險。所以說,愛護野生動物就是愛護我們自己。08.理性的人類應當深懷敬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效法自然,善待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視萬物為友朋,引人類為同胞。09. 曾經,捕食野生動物,是遠古時代人類發源之初的生存法則。如今,當科技和文明足以劃分出危險與安全,倫理與共生之後,對於野生動物的餐桌需求,更多充滿了無知與傲慢。
如同小說《三體》裡所說,「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10.人類技術的進步,近幾十年主要體現在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當面對地震、颶風、海嘯、森林大火時,卻只能仰天長嘆。對地球而言,自然災害只是一個青春痘、一個噴嚏,但對人類而言,卻是塌天之禍。在這個星球上,自然法則永遠稱霸一切,人類不過是種渺小的存在。11. 縱然人類的科技和文明,足以在面對每一次的疫情時不再慌張,但未知永遠存在。
常存敬畏,便為有福;心存傲慢,必招禍患。12.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物質生活再富足,若沒有「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環境,一切都將索然無味。13. 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城鄉鳥語花香——這樣的自然美景,是人類走向未來的依託。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昭示著未來。14. 保護環境是每個人責無旁貸的義務,我們應該做維護和踐行公益的倡導者,而不是毫無關聯的旁觀者,或是反道而行的破壞者。我們或許做不了非常大的影響和改變,但是我們生活的點滴舉動都是一份力量。選擇棉麻等自然質地的服裝,外出自帶水杯,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選擇低碳環保的出行方式,隨手關閉電源電器,節約用電……15.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建設生態文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讓我們從自己、從現在做起,把接力棒一棒一棒傳下去。亞馬遜雨林是全球最大的熱帶雨林,它產生的氧氣佔到全球氧氣總量的10%,因而被稱作「地球之肺」。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用於放牧或耕種,當地的人們砍伐樹木,並且燃燒樹枝來滋養土地,因而導致火災頻發。
僅僅從2019年1月到8月之間,巴西境內的亞馬遜森林火災就超過7.2萬起,有1330平方英裡的雨林隨之消失。大火還導致全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明顯飆升,不僅對人類的健康構成了威脅,還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一系列連帶後果不堪設想。而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說白了還是人類的貪慾,人類無休止地向大自然索取,已經讓地球不堪重負。如聖雄甘地所言,「地球能滿足人類的需要,但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因為全球氣候變暖,北極海冰不斷融化。研究顯示:在過去40年裡,北極夏季海冰面積減少了近一半。
四處覓食的北極熊,因為找不到海冰來休息,不得不一次次地擴大遊泳距離,因而有大量北極熊被活活溺死或餓死。北極熊是一種極善遊泳的生物,卻落得這般下場,真是充滿諷刺意味。科學家預測,由於這個原因,北極熊可能在未來20年迎來滅絕。不僅是北極熊,如果我們再不加以節制,再不採取一些行動,全球變暖將不斷加劇,下一個面臨滅絕的或許就是人類。這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科學家的杞人憂天,而是可以預見的未來。2020新年伊始,一條不幸的消息傳來:我國的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宣告滅絕!但是在今天,高強度的捕撈使得許多魚類種群苟延殘喘,再加上築壩、航運、沿岸開發、環境汙染、填土挖沙……水下生物的生存變得前所未有的艱難。有關專家表示,
用目前世界通用的「生物完整性指數」來考量,長江已經到了「no fish」(無魚)的程度,這是最差的一個等級了。為了保護長江生態,拯救更多的珍貴物種,讓它們不再重蹈「白鱘」的覆轍,自2020年元旦起,長江流域實施了「十年禁漁」計劃。我們將用10年的時間,讓長江來一次休養生息、生態修補。保護和發展總是一對矛盾的關係。過去我們迫切需要發展的時候,長江連同整個生態系統都做出了很大程度的犧牲,如今是時候將保護置於發展之前了。2018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
全球從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綠葉面積中,約1/4來自中國,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儘管從自然條件來看,我國綠化並沒有先天優勢,但是中國人民經過數十年的堅持不懈,人人出力,日積月累,綠色正一寸寸地在廣袤國土上延展。眾人拾柴火焰高,眾人植樹樹成林。人人都盡一份力,碧水藍天、綠意盎然的美麗中國指日可待。2020年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最新決定,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疫情兇猛,希望它能成為一堂公共安全公開課,讓公眾明確認識到貪吃野味的危險。我們不僅需要加強立法和執法,也需要媒體和大眾的鼓與呼,將一些人從愚昧中叫醒,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
用多數人的生命為少數人的無知埋單,這個代價太過高昂。遵規守法,管住嘴巴,從這個春天開始!材料一 央視2019《主持人大賽》總決賽第二輪規則
選手將根據現場抽取的圖片內容,進行一分鐘的即興描述,一分鐘後,這張圖片將進行縮放,展示更多的信息,選手將通過圖片上的全新信息,進行一分半的即興論述。
材料二 央視2019《主持人大賽》選手王嘉寧所抽題圖
材料三「槍響之後沒有贏家。」——董卿(於央視2019《主持人大賽》總決賽第二輪點評選手王嘉寧時所說。)
讀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麼看法?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綜合材料的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分析】
所給的三則材料中,材料一是央視2019《主持人大賽》總決賽第二輪規則,材料二是央視2019《主持人大賽》選手抽到的兩幅圖,圖一是在廣袤的草地上藍天的映襯下,一隻兇猛的熊虎視眈眈地看著朝它舉起槍的獵人;圖二是這隻兇猛的熊和舉著槍的獵人同時處在蹺蹺板的兩端。很顯然,這張圖是表達人類與動物的統一對立的關係。如今新型冠狀病毒的極度擴散,恰是我們人類極需反思的問題,殺死動物吃掉它們,我們不但徵服不了自然,反而會受到自然的懲罰。自然法則告訴我們人類和動物應當和諧共處。這幅圖片是借圖呼籲人類喚醒內心的良知。材料三是針對以上兩幅圖主持人精彩的點評--槍響之後沒有贏家。傷害與被傷害,有時候也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傷害他人,有時候也意味著在毀滅自己。即便你佔盡了優勢,也不可能是為所欲為的。一切都在追求一種平衡,健康在於平衡,發展在於平衡,對抗有時候也是一種平衡,不僅僅人和熊的關係,人和自然的關係,人和自我的關係,人和世界的關係,如果我們失去了平衡,槍響之後沒有贏家,大自然生物圈的變化時刻提醒著人類需要克制自己的無限欲望,萬物的發展都是處在平衡狀態。所以,請人類放下手中的獵槍,收起那不該有的欲望,人類和自然的平衡需要我們每個人共同維持。推而廣之,人與世界、人與自我的平衡也需要我們每個人共同維持。
【範文】
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自然是永恆的秘境。
她塑造出梅花的秉性,「眾芳搖落獨萱妍,綻盡風情向小園。」她繪製出別致風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她雕刻出壯闊山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古往今來,文字記錄了自然的綺麗,它在紙面上自由揮灑,將大自然的變遷與奉獻永載史冊。我們後人手捧沉甸甸的書籍,恍若置身其間,不由得用心來體會自然的心跳。
自然賦予人類生命,讓人類得以欣賞如此的壯美景致。她為我們嵌上一對寶石,這是明亮的天窗,讓我們用眼睛看自然。她為我們調製出奇妙的香氣,茉莉的清香、玫瑰的芬芳,使我們心曠神怡。她教會鳥兒唱歌、教給溪流作曲,讓我們聆聽到動人的旋律,沉醉其中、流連忘返。她還親手將一顆殷紅的心放入我們的胸膛,使我們能夠感知自然的節奏、感受生命的跳動。
自然同時又慷慨給予人類珍寶。她無數次湧出一股股靈動的生命之泉,她送給人類不計其數的礦產。她還叮囑大地疼愛人類。於是,大地母親展現出最寬容的一面,以最寬闊的胸襟承載了萬物、接納了人類。一本本史冊描繪了人與自然的動人場面與唯美境界,那段時間裡,人類懂得回報,天地一片和諧,萬物都生活在享受著天倫之樂。
然而,如今呢?自然為人類傾盡了心血,她把能做的都做了,她把能給的都給了。而我們呢?我們似乎是受寵若驚,我們似乎在她的溺愛中失去了理智,我們在她的庇護下竟開始胡作非為,將利爪伸向了自然。我們不但毫無節制地向她索取礦產、石油和水源,甚至還肆無忌憚地將有毒氣體排到空中、將渾濁的汙水注入江河。
自然會很難過:她的美麗將要毀在人類手裡。她辛苦捏造的鮮花要枯萎,她精心繪製的風光要殘缺,她瀝盡心血雕刻成的山河要垮塌。一切的壯美絕倫就要毀滅在人類手裡。為何她傾心養育的人類會這樣對她?
終於,寬容的大地開始為自然的遭遇抱不平,她不間斷地用各種方式給人類以警告。
我們的心還在跳動嗎?如果在,就讓我們恢復良知。我們總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然而自然對我們的恩情已遠遠甚於滴水。如果我們不能立即還天空以蔚藍,如果我們不能立刻還大地以綠色,如果我們不能現在就讓自然回到鳥語花香,那麼我們人類將遭到自認無情的懲罰。
無數的書籍告訴我們:人與自然本是一家,兩者理應和諧共存、互惠互利。如果我們人類能覺悟、能悔改、能儘自己的舉手之勞,那麼自然就能回到最初、恢復她從前的花容月貌。
讓我們在品味書香的同時,感悟自然的滄桑,引領更多人理解:人與自然的和睦,人類定會受益,自然也必將成為人類永恆的奇葩。
【點評】
材料作文的審題:第一步,讀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點:單則材料要從整體上把握其主旨;多則材料應弄清它們的異同,從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義;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謂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傾向和感情傾向)。第二步,選擇角度,準確立意。主旨單一的材料,據材料立意即可。蘊涵豐富的材料,可從多角度立意,即發散思維多向立意。一般說來,一則材料至少可從肯定與否定兩個角度審視:「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幾個「人」往往就有幾個審視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幾個「因」往往就有幾個審視角度。一個事件,針對其背景、寫作目的的不同,就產生了幾個不同的審視角度。
▍ 來源:綜合網絡
▍ 編輯:Wordwuli
▍ 聲明: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若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 提示:①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文章標題下方的公眾號名稱查看;②進入公眾號後,發送關鍵詞給我,我會立即回復相關內容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