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請聽我們深情告白
□廣 言
歷史的書寫一經開啟,便令世界變了模樣。
1949年10月15日,清晨的珠江河畔,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光的鏡頭裡,廣州解放,以這樣的方式被永久定格。70年來,南粵大地上風起雲湧,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鬥,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鬥讚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蘊含了一個東方大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全部奧秘。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總書記視察廣東一周年前夕,來自南粵的信簡徐徐鋪開,鐫刻著榮光,訴說著深情,激蕩起生機勃勃的昂揚氣象。
猶記得,蓮花山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慷慨宣示;
猶記得,港珠澳大橋上,「這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的豪言壯語;
猶記得,永慶坊內,「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的濃情厚意。
來自南粵的信簡飽含深情,字裡行間填滿了家國眷戀;
來自南粵的信簡滿懷希望,一筆一畫傾注著美好嚮往;
來自南粵的信簡意氣風發,從頭到尾映射著奮鬥光輝。
這是一組矢志深化改革開放的信簡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去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改革開放走過了整整四十個年頭。習近平總書記的廣東之行,更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以改革開放的眼光看待改革開放。」
「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
「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抓實辦好。」
……
一道道思想之光,撥雲見霧,照亮前進的航程。在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看來,牢記總書記囑託,就是要勇創世界一流,勇攀新的高峰。十年寒暑鑄成國之重器,靠的也是這麼一股子勁頭。今天,這座氣貫長虹的大橋上車水馬龍,數千萬灣區居民往來無礙。夜幕下,大灣區11座城市串珠成河,燦若星辰。
大文章、大手筆、大格局……描述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之大、意義之大、使命之大。廣東如何在新時代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要牢牢扭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個「綱」,對接中央要求、灣區所向、港澳所需,發揮廣東所能。
在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中新廣州知識城、琶洲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等重大平臺建設正酣;一系列推動三地規則制度聯通貫通融通的改革舉措相繼出臺;從官方到民間,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密集開展……敢於涉險灘,敢啃硬骨頭。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我們大踏步前進,不懼任何險阻。
這是一組鉚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信簡
——把創新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以擲地有聲的話語,宣布了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到來。
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經濟發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這是一個必須跨越的關口。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正是重中之重。
今年上半年,廣州經濟新動能比例持續增加,八大新興產業在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佔比達17.7%。簡單的數字變化,見證了發展理念的變革、新舊動能的轉換。前不久,廣州粵芯、樂金顯示等一批「高精尖」項目正式投產,預計將帶動千億級產業集群。新動能澎湃、新產業興旺,讓高質量發展這條路在廣東越走越寬廣。
「請總書記放心!我們一定加倍努力,讓世界愛上中國造!」去年10月,當習近平總書記同格力電器的員工們揮手告別時,這樣的歡呼聲曾響徹夜空。那時,大家的心裡便卯足了一股勁,要不負囑託,加快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實力。因為在當下,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今年前7個月,格力電器平均每天誕生20項專利,創造了一項驕人紀錄。但其董事長董明珠從未沾沾自喜,一年後,她要向習近平總書記交出一份更好的答卷——生產線全部自動化,所有裝備均由格力自主研發。
這是一組用心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的信簡
——使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
奮進新徵程,協調發展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它既是發展手段,又是發展目標,同時還是評價發展的標準和尺度;它是發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統一,也是發展短板和潛力的統一。協調發展,意味著補厥掛漏、俾臻完善,決定了我們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的努力,要從每一個局部、每一處細節做起。
位於廣州市中心的東濠湧,曾經是遠近聞名的臭水溝,而今卻變身市民休憩的大花園。沿著4公裡長的河道一路漫步,沿途處處美景,兩岸鳥語花香,一派生機盎然的水鄉風貌,讓人很難把這裡同髒亂差聯繫起來。「努力把短板變成『潛力板』」,透過小小的河湧之變,也可見其中的無限可能。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脫貧攻堅一個不能落下。」在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日子裡,汕尾市營下村黨支部書記李金東,把這句話記得很牢。一年多來,營下村育產業、保生態、促民生,下大力氣做好脫貧攻堅工作。大家收入更多了,腰包更鼓了,小日子越過越好了。
協調發展,既要城市繁榮,也要農村紅火;既要物質豐裕,也要精神富足。這才是美好生活該有的樣子。去年以來,廣州以繡花功夫推動城市更新、違建治理、垃圾分類等重點工作,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通過政府搭臺、民間唱戲,群眾的首創精神轉化為引領性改革突破,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良好氛圍成為廣州的一道亮麗風景。緊緊依靠人民、團結人民,一座城市的進步、一個國家的繁榮,就有了取之不竭、生生不息的活力。
這是一組聚焦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的信簡
——努力把各級黨組織鍛造得更加堅強有力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要說取得歷史性成就,有何秘訣可言?黨的堅強領導,足以解開所有疑惑。自成立之初,我們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黨的一切工作就是要為老百姓排憂解難謀幸福。
沉甸甸的託付,讓英德市連樟村黨總支書記陸飛紅備受鼓舞。在他的努力下,一支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日益壯大,一批有幹勁、會幹事的黨員幹部脫穎而出。遇到困難,衝在前面,遇到麻煩,決不推諉,他們以扎紮實實的行動,改變著當地的落後面貌。如今,連樟村瓜紅果綠、風景宜人,留住了綠水青山,更搬來了金山銀山。
基層治,天下安。把基層治理同基層黨建相結合,對共建共治共享提出了更高要求。「堅持依靠居民,實現人人參與」,對曾任大學生村官的冼潤霞來說,更像是一種情懷、一股信念,支撐著她紮根基層,一幹就是6年。其實,共建共治共享怎麼深入人心,學會傾聽也就成功了一半。從初來乍到到獲得認可,冼潤霞任職期間,受過委屈,也流過眼淚,但村子發展一天天加快,讓一切付出都很值得。
今日之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正以嶄新姿態屹立於世界東方!
今日之廣東,正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道路奮勇前進,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把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高高舉起。
我們奮筆疾書,為光輝歷程寫下註腳,為燦爛未來寫下祝福。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毛梓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