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剛剛,菌菌看到網上的一個視頻,氣得簡直說不出來話!
起因是一位漂亮的女寶寶,在兩個月的時間裡,不僅頭部面部變得腫大,身上多處也長出了汗毛。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帳號@老爸評測-魏老爸)
一家人連忙帶寶寶去就醫,結果沒有查出任何病症。
後來到了更權威的醫院才發現,像這位寶寶這種情況,至少已經有四位了。
經過多方排查,終於確定了病因:罪魁禍首就是寶寶常用的一款嬰兒霜!
這款嬰兒霜打著不添加激素的幌子,在母嬰店和各種電商平臺都賣得火熱。
但是經過@老爸評測-魏老爸的測評發現,這款號稱不添加激素的嬰兒霜,竟然添加了超30mg/kg的氯倍他索丙酸酯(激素)。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帳號@老爸評測-魏老爸)
長期使用這種嬰兒霜,不僅可能會導致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多毛、毛囊炎等症狀。
皮膚科專家也提到:大面積、長期的給寶寶使用,嚴重的可能帶來生長延遲、體重增加延緩等問題。
而視頻中提到的小女孩,就是因為激素使用不當,導致身體異常發育、出現多毛的情況,以後很有可能還會性早熟!
且由於這種激素很難代謝掉,小女孩要伴隨這樣的症狀好幾年!
同為父母,看到孩子這樣,菌菌心裡也是一萬個心痛!
所以,首先提醒各位家長,家裡有這款寶寶霜的,別猶豫趕緊扔!
其次,我們再來好好捋捋這次的事情,到底是誰的問題。
這次,激素不背鍋!
放下憤怒的情緒,我們理性來看,這次的問題,真的是激素的問題嗎?
當然不是!
激素的副作用眾所周知,所以家長們都想能規避就規避。
這次的主要責任,就是黑心商家!
黑心商家就是摸準了我們愛子心切,不想用激素的心理,所以才打著純天然的旗號騙人!
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我們很容易就會因此給寶寶誤用含有激素的寶寶霜。
但激素的問題真不是我們想的這樣,菌菌今天還是得為激素正名。
「激素」不可怕,可怕的是濫用!
激素,確實存在很多副作用。
圖源:寶寶呵護組製作團隊
但醫生會評估風險和收益後,推薦合適的藥物來治療,只要正確使用是完全安全的。
像較為嚴重的溼疹,是需要外用糖皮質激素來進行治療的。
所以,我們也無需談激素色變。
如果寶寶確實出現了皮膚類疾病,咱們還是先就診,根據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與護理。
圖源:寶寶呵護組製作團隊
而這些引起眾怒的產品,根源問題不是激素,而是它們宣稱了日常可用,卻又違規添加了激素。
這就導致很多家長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把它們當做日常護膚品給寶寶用了!
怎麼選,才最安全?
抓住家長擔心激素藥物會傷害皮膚這個心理,這款寶寶霜特意放大無激素這個優勢。
家長們稍有不慎就會掉入圈套。
但是不是真的「無激素」,家長卻很難判斷
所以,我們在選擇之前,一定要明白:護膚與治療、寶寶霜與溼疹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兩者針對的用途、選擇要求也是完全不同的。
■ 藥用「寶寶霜」,比如溼疹膏怎麼選?
認準國藥準字號
菌菌特意查了這幾款寶寶霜的生產批號,發現它們都屬於「消」字號,剩下的一部分屬於「妝」字號。
妝字號產品,是化妝品,只能在一些超市、商場或者網上銷售。
消字號產品,屬於衛生消毒用品,可能會進入藥房銷售。
這兩類產品,國家有明確規定:不得添加激素、不能代替藥物,更不能宣傳醫療作用。
它們與國藥準字號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只有藥字號產品具有治療作用。
因為國藥準字號需要在國家藥監局申請,拿到生產批文非常難,一個新藥甚至常常需要投入數以億計的研發經費。
而相比之下,得到妝字號、消字號就容易多了。
所以,即使是在藥店購買相關藥物,我們也要留個心眼,認準國藥準字號!
並且使用時一定要諮詢醫生,不要擅自用藥,更不能當做常規護膚產品使用。
溼疹膏·正確使用方法
我們把寶寶溼疹分為輕、中、重度,家長要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來選擇相應藥物。
(從左到右為輕、中、重度溼疹)
圖源:寶寶呵護組製作團隊
如果只是輕度溼疹,做好日常保溼護理即可,但如果保溼效果不佳,可以考慮使用激素類藥膏。
但如果是中重度溼疹,在進行常規保溼護理的基礎上,還需要使用激素藥物來幫助寶寶對抗溼疹。
詳細藥物選擇請參考
圖源:寶寶呵護組製作團隊
■ 激素乳膏,怎麼用?
標準乳膏軟管的口徑為5mm,一個指尖單位,可以塗抹兩個手掌的範圍,上完藥大概15分鐘再塗一層保溼霜。
圖源:寶寶呵護組製作團隊
除了保溼和常規激素藥膏的使用,如果寶寶瘙癢嚴重、不停抓撓,甚至影響睡眠。
那可以口服抗組胺藥物進行止癢,主要推薦西替利嗪滴劑和氯雷他定糖漿。
ps:使用抗組胺藥物時請閱讀說明書,或遵醫囑。
■ 寶寶霜怎麼選?
如果寶寶只是輕度溼疹,日常一定要做好保溼工作。
比起含水量多的洗劑和潤膚乳,含油量多的潤膚霜更值得選擇。
圖源:寶寶呵護組製作團隊
一般建議每日至少使用2~4次,如果室內溼度不夠,可以適當增加次數。
歐洲2012特異性皮炎指南中指出,兒童一周大概使150-200g保溼霜,效果會更好。
如果寶寶皮膚完整,沒有任何皮疹,挑選具有保溼功能的護膚品就可以了。
圖源:寶寶呵護組製作團隊
常見比較安全的保溼成分有:甘油、凡士林、或動物油脂等。
添加過多其他成分,比如各種香精、防腐劑、中草藥提取物等,容易造成嬰幼兒過敏,孩子用起來反而不安全。
如下圖,有這些成分是可用的寶寶霜:
類似下面的成分表則不建議給孩子用:
常見的皮膚保溼劑類型包括:加溼劑、封包劑和潤膚劑,菌菌建議根據寶寶皮膚乾燥程度來進行選擇。
圖源:寶寶呵護組製作團隊
當然,每個寶寶體質不同,還需要根據個人情況進行選擇。
最後,希望大家積極轉發!
讓更多人看到!
讓更多寶寶免受傷害!
讓更多家長儘快扔掉手裡的這款【害人寶寶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