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父親一直認為我的學習不好,即使我努力考進了班裡的前五名,也沒有聽到他對我說:我很棒!
每次別人問起我的學習成績如何,他都會說:學習很一般。
這讓我很受挫,努力的學習沒有得到相應的認可和鼓勵。
現在長大了,才知道他是怕我自滿,所以用激將法,刺激我好好學習。
雖然考上了大學,但是「我不夠好」這個念頭卻時刻出現在我的腦海中,讓我覺得自己不夠自信,不夠聰明。
「你怎麼這麼笨,為什麼學了這麼多遍,還是不會?」
看著表弟寫作業姿勢不對,舅母就嘮叨個沒完沒了,字寫錯了就說他不長心,遇到不會的了就說他笨,只要是寫作業,對於他的人生攻擊就沒有停止過。
當她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我才知道過於在意成績的背後也不過是母親的虛榮心和怕別人不認可的情緒在作祟。
因為自身是個好強要面子的人,所以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
當初結婚時,舅舅家庭條件不好,而且是單親家庭,她家裡人不同意結婚,但她最後說服父母,如願嫁給了舅舅。
只是當時,嫁給舅舅,遭到了村裡人、朋友、親戚等的嘲笑,覺得對方家庭條件不好,她沒有眼光。所以,這些年她都努力的活給他們看,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
逢年過節,都要買很多的禮物給父母,以此來證明自己孝順。
孩子出生了,就想讓孩子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學習好,幹活機靈,聰明等,只是孩子也不過是個八歲的孩子,太多的包袱壓垮的不止是自己,也是孩子。
在這個過程中,她努力活給別人看,卻忘了,最該關心的也不過是自己和身邊最親的人。
仔細想想,你過得好不好,跟別人又有什麼關係呢?一味地活在別人的看法裡,真的很累。
得不到認可,就等於沒有信心;被別人嘲笑,就等於自己比別人短一截;不被人接納,就等於自己沒有本領;
所以,沒有朋友,沒有戀人,找不到好的工作,統統都是「我不夠好」。
這樣的思維定式,它讓我在獲得安全感的同時,也讓我畫地為牢,親手困住了自己。
因為我不夠好,所以我可以不用去承擔我人生的風險,砍掉自己人生的大部分可能性,留在最安全的舒適區。
可是,這樣的生活真的很好嗎?
我不夠好,就真的不能擁有其他的生活嗎?
我不夠好,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如的生活嗎?
未來的路,我都沒有嘗試過,我就選擇放棄了嗎?
我想,真正困住我的,是一個從小被忽視、被打壓、缺乏安全感的小女孩。
得到認可和愛,這本是人之常情,但我們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我們愛一個人,應該是愛他本來的樣子,而不應該是他做了什麼,我們才愛他。
《被討厭的勇氣》裡說:人根本沒必要被別人認可,也不要去尋求認可。即使被討厭自己的人所討厭,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認可、好等都是很主觀的判斷,我們一直都做不到別人眼裡的好,但是我們可以在接納自己不完美的過程中努力變得完美,在自己的時區裡不斷地積蓄能量,靜待花開。
同時,也要告訴內心那個缺乏安全感的小女孩,「無論發生什麼事,我都和你在一起」。
自己愛自己,自己給自己安全感。
這意味著,你不太會順從別人的看法,活的更加的肆意妄為。
也意味著,你有從心底生發出來的力量,足以支撐你走過一段段黑暗的時光。
也許別人認為你不好,但我知道你很好,你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