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的場景、少量的對白、線索性的道具、宗教色彩濃重的隱喻、扭曲的人性、犧牲與救贖的自戕情結。
憑藉這些鮮明的電影元素,韓國導演金基德的電影作品,收穫了大量影迷的喜愛。而金基德本人,也被觀眾們調侃為「一個用畫面說話的導演」。
然而在12月11日,韓國媒體發出消息,金基德因新冠感染併發症,在拉脫維亞去世。
釜山國際電影節執行董事長全陽俊,也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悼念金基德,並表示金基德的離去,對於韓國電影界是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
作為韓國唯一一個在柏林、坎城、威尼斯三大國際電影節上,都攬獲過榮譽的導演。金基德在大銀幕上確實留下了不少經典作品。
《壞小子》、《空房間》、《撒瑪利亞女孩》、《收件人不詳》、《弓》、《聖殤》等作品,憑藉精美的畫面、寓意濃重的故事,成為了諸多影迷心中的經典。
而禪意濃重的《春夏秋冬又一春》,更是成為了金基德導演眾多作品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壹
在《春夏秋冬又一春》這部作品中,金基德導演對人性的欲望、內心的善惡、宿命的輪迴等多個母題進行了探討。
而電影的故事也伴隨著春、夏、秋、冬、又一春五個章節娓娓道來。
第一個章節——《春》
在一座湖心古剎之內,生活著一個老和尚、一個小和尚和一隻狗。
某年某月的某個春天,老和尚帶著年幼的小和尚到山中採藥。山中的花鳥魚蟲,勾起了小和尚的頑劣心性。
小和尚抓來了山間池塘裡的小魚、青蛙、蛇,將一塊塊石頭,綁在這些動物身上。看著動物們痛苦掙扎,小和尚放聲大笑。
小和尚的頑劣舉止被老和尚發現,為了教訓徒弟,老和尚趁著小和尚夜裡熟睡之際,將一塊石頭綁在小和尚腰間。
清晨起來,小和尚質問師父,為何要用石頭折磨自己,老和尚反問小和尚,為何要石頭折磨小動物。
老和尚的話,讓小和尚醒悟。小和尚打算去幫小動物們解開束縛,結果他發現,小青蛙雖然還活著,但小魚和蛇卻因為身上的石頭喪命。
看到這番景象,小和尚號啕大哭。師父告誡小和尚,綁在身上的石頭容易解除,但因為負罪感而壓在心中的石頭,搞不好會困擾人的一生。
第二個章節——《夏》
時光如梭,不知道過了多少歲月,曾經的小和尚,成長為了一名意氣風發的少年。古剎裡的狗,也在歲月的催促之下「壽終正寢」。
小狗死了之後,師父又餵養了一隻大公雞。
在某年某月的某個夏天,小和尚奉師父之命,前去迎接兩位來訪的客人。
在山間,小和尚看到兩條蛇,因為交配纏繞在一起。面對這番景象,小和尚心中的熱血,也隨著夏日的氣溫逐漸升騰。
前來拜訪的客人,是一老一少兩名女子。
年少的女子得了抑鬱症,在多番治療無果之後,她的母親將希望寄託於玄學。母親希望大和尚的佛法,能夠挽救女兒的靈魂,於是將女兒留在古剎清修。
在古剎,年紀相仿的小女孩、小和尚,彼此暗生情愫。
一天,小和尚向熟睡的女孩,伸出了自己的欲望之手,二人之間的隔閡也就此打破。
隨著小和尚的跨越雷池,小女孩也給予了自己的回應。
一來二去的纏綿曖昧之下,小和尚、小女孩徹底釋放了心中的欲望。一日,小和尚、小女孩趁著外出採藥的機會,在山野之間完成了生命的大和諧。
食髓知味,欲壑難平。經歷了第一次的魚水之歡後,小和尚、小女孩越發難以控制心中的欲望。
二人時常趁著師父不注意,在偏僻處翻雲覆雨。很快,二人的情事被師父發現。
師父告誡小和尚,淫慾喚醒佔有欲,最終只會帶來殺身之禍。為了不讓徒弟的修行毀於一旦,師父將女孩送下了山。
不忍與女孩別離的小和尚,趁著師父熟睡之際,偷偷離開古剎。離開時,小和尚還帶走了廟裡的石佛和大公雞。
第三個章節——《秋》
小和尚帶著佛像、公雞離開之後,老和尚獨自留在寺廟修行。為了排解孤獨,老和尚又養了一隻貓。
在某年某月的某個秋天,老和尚從報紙上的新聞裡得知,徒弟破了殺戒,在紅塵世界犯下罪孽。
於是,老和尚找出了徒弟的僧袍,進行縫補。他預感,徒弟快回來了。
沒過多久,徒弟果然如老和尚所料,回到了古剎。
徒弟向老和尚抱怨,自己當年為了愛情、走入紅塵,可是結婚之後,女孩卻另結新歡,還與情夫私奔。
不堪被綠的小和尚,在一時嗔怒之下幹掉了妻子,結果成為了一名通緝犯。
師父開導小和尚,紅塵俗世本就如此,大家的欲望都一樣,你喜歡的,別人也一定會喜歡。
滿心怨恨、傾訴無果的小和尚,將之前偷走的佛像還給了師父。
悔不當初的他,決定封住自己的眼、口、鼻,以此了斷自己。看到小和尚自暴自棄,師父當場就是一套「心理疏導棍法」,打的小和尚連連叫痛。
在疼痛的刺激之下,小和尚逐漸平靜了心緒,他決定用苦行來彌補自身的罪孽。
為了幫助小和尚實現心靈救贖,師父讓他在地板上刻錄《般若波羅心經》。
在小和尚刻錄經文之際,兩名「警察」根據線索,來到了湖心古剎。為了完成對徒弟的點化,師父懇請兩位「警官」,等小和尚刻完經文之後,再帶他離開。
刻錄經文需要一夜的時間,兩位「警官」也決定答應老和尚的要求。
這一夜,對於小和尚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如果他趁著夜色溜走,那之後的他將墜入無間地獄。如果他願意繼續留下刻錄心經,坦然面對法律的制裁,那便說明他的心中有悔改之意,將來還能得到靈魂的救贖。
最終小和尚經受住了考驗,而刻完經文的他,也被兩位「警察」帶走。
點化了小和尚之後,自認為完成使命的老和尚,封住了自己的五感,脫下自己的僧衣,在烈火中坐化。
隨著老和尚的坐化,一條小蛇爬入古剎之內,盤踞在了老和尚的僧袍之上。
第四個章節——《冬》
日月流轉,不知又過了多少個歲月,在某年某月的某個冬天,小和尚刑滿釋放,回到了湖心古剎。
看到冰封的湖面,廢棄的古剎,小和尚明白,師父已經坐化。
小和尚重新打掃了寺廟,他驚走了盤踞在師父僧袍上的小蛇,找到了一本師父留下的修行功法。
為了救贖自己的靈魂,小和尚開始按照功法上的指導,展開修行。
一日,一名神秘女子將一名男嬰,遺棄在了古剎之內。
心生憐憫的小和尚,開始一邊修行、一邊照顧這名嬰兒。
第五個章節——《又一春》
某年某月的某個春天,冰雪融化、萬物復甦,當年收養的男嬰,如今已經成長為一名小男孩。當年的小和尚,如今也變成了廟裡的老和尚。
為了排解湖心古剎的清幽、苦悶,小和尚也和自己的師父一樣養起來寵物。而他飼養的是一種烏龜。
年幼的小男孩,比小和尚兒時還要頑劣。他每天都找機會溜出寺廟,在山間抓一些蛇、魚、青蛙,把石頭塞入這些動物的口中。
看著這些動物們痛苦掙扎,小男孩卻開懷大笑。電影在走向結束的同時,似乎又回到了開始時的樣子。
貳
寓意濃重的故事、隱喻深刻的意象,一直是金基德電影作品中必不可少的元素,這些元素在這部《春夏秋冬又一春》裡,也是筆筆皆是。
在《春夏秋冬又一春》裡,「門」的意象給不少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古剎的外圍並沒有牆,但湖邊卻立著一個門,古剎的內屋也沒有分隔牆,但老和尚還是從一扇虛設的門裡進進出出。
「門」是連接兩個空間的正規途徑,那些不存在的牆,其實就象徵著各種道德約束、清規戒律。而「堅持走門」也象徵著老和尚在戒律面前的自我約束。
一開始小和尚在師父的引導之下,也是堅持走門,接受戒律、道德的約束。但是,隨著他與少女的感情日密,為了與女孩一起外出雲雨,他開始放棄走門,放棄約束內心。
人性的欲望是一把雙刃劍,它能催促人積極上進,也能讓人不擇手段、墮入罪惡深淵。放棄內心約束的小和尚,就在人性慾望的擁簇之下,在罪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除了門,片子裡師父飼養的小動物,也都對之後的劇情發展,進行了隱喻、暗示。
在第一個故事《春》裡,老和尚在古剎內養了一隻狗,而小和尚每天都與小狗嬉戲、玩耍。
狗在佛法之中代表貪、嗔二毒,而之後的小和尚,也因為貪戀美色破了色戒,妄生嗔念破了殺戒。
第二個故事《夏》裡,師父養了一隻大公雞。而小和尚出走時,也帶走了大公雞。
在佛教典籍之中,雞是十二獸之一,十二獸是菩薩為度化眾生所示現。老和尚飼養大公雞,也暗示了老和尚自身的「度化職責」。
在之後的故事裡,老和尚完成了對小和尚的度化之後,也欣然選擇了在烈火中坐化。
在第三個故事《秋》裡,師父養了一隻貓。在佛法之中,貓是一種無知的動物,時常被用來指代那些不通佛法的人。「黧奴白牯」這個詞,就是出自禪林典籍。
貓在第三個章節裡的出現,也對之後故事裡小嬰兒進入古剎,進行了暗示。一個不通佛法的小嬰兒,在六根不淨的情況下逐步成長,之後踏上了小和尚的老路。
最後一個章節裡,成為師父的小和尚,也開始養起了動物,他養了一隻烏龜。
在佛教典籍之中,烏龜代表了人的六根,佛語中也有「龜藏六」的說法。
小男孩反覆拍打烏龜的場景,暗示了小男孩六根不淨的內心,這也為之後小男孩折磨青蛙、蛇、魚埋下伏筆。
除了飼養的狗、雞、貓、烏龜,還有一樣動物也貫穿整部電影,那就是蛇。
電影一開始,小和尚因為把石頭綁在蛇身上,被師父責罵。之後,他又因為看到兩條蛇交配,內心產生欲望、衝動。
老和尚點化了身犯殺戒的小和尚後,蛇盤踞在老和尚的僧衣之上。小和尚刑滿釋放,重回古剎修行,蛇也一直在寺內不肯離去。小嬰兒長大後,再次對蛇進行虐待,一切又進入新的輪迴。
原本,「銜尾蛇」就是一個非常經典的「輪迴圖」。蛇意象的出現,也暗示了電影故事的輪迴性。
其次,蛇在佛教的典籍之中,也擁有著特別的地位。
在佛教故事裡,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修行時,曾有一條蟒蛇為其遮風大雨,見證了釋迦摩尼修成正果的經歷。
而在《春夏秋冬又一春》的故事裡,蛇貫穿故事全篇,見證了小和尚入世、出世、得道的過程,同時也見證了小男孩的頑劣,見證了一個新輪迴的開始。
叄
在這部《春夏秋冬又一春》裡,導演金基德對人性的欲望,人心的善惡,都進行了深刻探討。
自幼在佛門古剎長大的小和尚,內心原本應該如一張白紙般純潔。但熊孩子的頑劣性情,卻讓他做出了折磨小動物的舉止。
而走入塵世之後的他,更是因為對愛的執著,犯下殺戒。
由此可見,人心中的惡念是與生俱來的,但在後天成長的嚴格約束下,心中的惡會一步步得到壓制。
可是,一旦衝破律法、道德的約束,放任自己內心的欲望。人性中的小惡變成大惡,最終招致災禍。
電影借一個修行人的故事,講述了人性中的惡念、欲望。
如果,將這個故事主題引申到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可能都無法像和尚那樣,約束自己的七情六慾,進行苦修。
但是,後天成長中的教育,卻可以讓我們以正確的心態,對待欲望與生活。縱觀人類的發展歷程,教育總是佔據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春夏秋冬又一春》的前半段探討了人性的善惡、欲望,後半段導演筆鋒一轉,又為我們講述了寬恕、救贖。
每一個真心悔改的犯錯者,都應該得到被寬恕的機會。
小和尚刑滿釋放之後,回到了古剎,而他收養的小男孩,也開始逐漸流露出內心的頑劣、惡念。
也許有朝一日,小男孩也會和當年的小和尚一樣,犯下罪孽。此時的小和尚,勢必也會像自己師父當年那樣,為小男孩指引方向、救贖靈魂。
或許,老和尚年輕時,也曾經歷過與小和尚一樣的紅塵劫難。緣來緣去,不過又是一場輪迴。寬恕與救贖,不過是悔過者與過失者的內心交流。
肆
韓國導演金基德,早年是一名畫家。不過,畫畫並沒有為他帶來穩定的生活環境。
1992年,面對生活的壓力,金基德放棄作畫,開始嘗試創作電影劇本。而《畫家與死囚》、《二次曝光》、《非法穿越》也讓他三度拿下了「最佳編劇」的榮譽。
1996年,金基德從編劇轉型導演,之後接連創作了《雀籠小客棧》、《漂流欲室》、《真相》、《收件人不詳》、《壞小子》、《弓》、《聖殤》、《空房間》等多部經典作品。
在這些作品之中,不少還獲得了國際電影人的認可,在坎城、柏林、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上備受讚譽。
當然,國內電影市場之上,金基德最受影迷推崇的作品,還要屬這部《春夏秋冬又一春》。在國內的電影評分網站上,該片以8.5的高分,成為了金基德認可度最高的一部電影作品。
然而,如今的金基德因為新冠去世,像《春夏秋冬又一春》這樣滿含禪意的經典作品,也就此成為了大銀幕之上的絕響。
原創丨文章版權系屬:神奇的絡腮湖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