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外交史上,曾有一位著名的才子,他叫喬冠華。1971年,聯合國恢復中國合法席位,喬冠華曾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在聯合國講臺上為中國人揚眉吐氣了一番,他自信的大笑,曾被媒體稱為「震懾議會大廈玻璃的笑聲」。
1974年,喬冠華被任命為外交部部長,但僅此兩年多之後,在複雜的歷史時期,捲入了政治漩渦,被免去外交部部長職務。
但是他的才華橫溢,尤其在外交戰線上,為黨和國家爭光不少,貢獻很大,受到很多人的尊敬。
喬冠華外長出生於1913年3月8日,是江蘇鹽城人,爺爺以上5代是秀才,他個人畢業於清華大學哲學系,後曾先後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和德國圖賓根大學留學,最終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38年回國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1942年秋到達重慶,開始正式接受周總理領導。
兩段姻緣
喬冠華曾有過兩段婚姻。
喬冠華的前妻名叫龔澎,是一個才貌出眾並且豁達大度的女性,她既有男人的寬廣胸懷,又有女性的敏感細膩。
龔澎的幼年是跟隨父母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但溫馨的家庭環境是她們姐妹得以健康的成長,在父親的影響下,她閱讀了各種當時進步思潮的書刊,決意要成為革命洪流中的一員。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同時也是著名的女外交家是中國外交部新聞司第一任女司長,她畢業於燕京大學歷史系,
曾在周總理身邊工作了30多年,思維敏捷,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又能寫的一首極好的文章。另外,她還很會處理人際關係,被周總理稱讚「不能夠被替代」的女外交家。
夫妻兩人在外界看來是天作之合,在家裡龔澎也是一位賢惠的妻子,建國之後,國務院曾想提拔龔澎為部長助理,她卻婉言謝絕了,是為了維護丈夫的形象,也為了不讓自己的職務超過丈夫。
在女兒喬松都的眼裡,媽媽比爸爸更加果斷、堅定,也是父親的主心骨,家裡有大是大非的情況,父親總是首先找母親商量。
可惜,1970年龔澎突發腦溢血住院,不久就離世了。
龔澎去世之後,喬冠華常常一個人坐在桌前,反覆書寫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還常常拿出妻子的舊照翻看。
喬冠華與章含之
1971年,喬冠華與「外交部五朵金花」 之一的章含之共同赴美國參加聯合國會議,也就是這次赴美,二人產生了情感。
章含之原本也有一段婚姻,前夫是洪君彥,這段感情貫穿了章含之的整個青春,相戀8年,在章含之大學畢業這一年結為夫妻,但是這段婚姻並不幸福,或許是漫長的戀愛經歷使二人都耗盡了氣力,丈夫的出軌,加上時代的動蕩,使得婚姻名存實亡。
1973年,章含之在主席的鼓勵下,終於下定決心,與洪君彥離婚。也就是這一年,她嫁給了喬冠華,這段婚姻在當時的人看來是違反世俗常規的,一個30多歲的女人選擇一個60多歲的男人作為終身伴侶,並且男人已有兩個成年子女。
因此,喬冠華的第二段婚姻從一開始就遭到了兒女的反對。
章含之是一位有很多標籤的著名女外交家:她是大名鼎鼎章士釗的養女,曾擔任過主席的英文老師。
她的一生經歷曲折複雜。比喬冠華小22歲的她,1935年出生於上海,是一名私生女,父親是軍閥陳調元的兒子陳度,母親是上海康克利鋼筆專賣櫃的售貨員、也是上海灘有名的交際花談雪卿。
因父母二人身份懸殊,不能成為正式夫妻,談雪卿又不願做妾,陳調元只好請當時著名的大律師章世釗出面調解,並將此私生女託付給章世釗。章含之在章士釗家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963年,正是因為養父章士釗與主席的關係,她給主席做了英文老師。
與兒女的決裂
讓喬冠華的兒女們不能接受的是,章含之只比大哥喬宗準大8歲,這樣的後媽讓兄妹倆非常尷尬。
女兒喬松都曾憤慨地對父親說:「你對不起我媽媽!」
在長時間的拉鋸戰後,雙方都有些疲乏,失去耐心,而夾在中間的喬冠華,很是為難。當兒子喬宗準最終決定接受父親的這段婚姻,打算試著章含之相處時,喬冠華卻說:他與章含之的婚姻,只能是二人世界,作為兒女,他們必須搬出。
這個決定,在中國多事之秋的1973年,是個無法解決的難題,那個時候沒有商品房,租房也幾乎沒有可能,單位分房都是要等幾年按資歷,工齡貢獻級別等而分,而兄妹倆都是剛從鄉下回到北京不久,因此十分迷茫,但是父親十分決絕。
一天女兒喬松都下班回家,發現鑰匙打不開房門,一直等到保姆買菜回來,才為她開了門,父親喬冠華的態度已經非常明了了:他將與前任妻子共同生育的後代及其親屬,都堅定的斬斷了聯繫,包括兒子喬宗準,女兒喬松都,兒媳彭燕燕以及她當時懷孕8個月還未出生的兒子。
因為父親的絕情,兒女一氣之下決定立即搬家卻不通知父親,女兒松都只能搬回她當時所在醫院集體宿舍,兒子喬宗準已經結婚,不可能再搬回單位的集體宿舍,無奈之下,只好跟隨妻子搬回她娘家,好在嶽母十分歡迎他們,他們在嶽母家裡一住就是7年。
從父親家裡搬出來那天,忙碌的喬冠華,正在準備第十次黨代會,並不在家,這次魯莽的搬遷,使得喬冠華及章含之怒火中燒。兒女們很快就收到了來自喬冠華對他們的「懲戒」。
此後三年年喬冠華都與子女很少聯繫,甚至誦讀因淋巴腺腫瘤做切除手術時,父親也從未去看望過她,對比往昔,母親還在受到父母寵愛的日子,讓人倍感心酸。
當然,這場家庭的爭鬥之中,爭鬥雙方誰是誰非,根本無法辨別,但顯然親情的割斷使雙方都飽嘗了巨大的痛苦。
直到幾年後,喬冠華因捲入政治旋渦,身處艱難環境,又患重病,兒女們才開始恢復與父親的來往,喬冠華深受感動,在他最艱難的日子,孩子們又陪伴在他身邊,直至1983年喬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