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全文共3973字 | 閱讀需7分鐘
誰也未曾想到,黃馬褂,成了大清落日餘暉中的一道奇特風景。
在《清代野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晚清重臣左宗棠初次入京朝覲時,住在善化會館裡,一日外出回來,他發現自己箱中裝著的朝珠、冬季裘服及數百兩銀子都絲毫不少,只是御賜的黃馬褂被偷了。
身著黃馬褂的左宗棠畫像
黃馬褂是皇帝的親信和極其受寵的近身侍衛才能獲賜的獎品,丟了如此貴重的東西,左宗棠大驚,趕緊求助京城步軍統領緝捕盜賊,步軍統領說「偷了黃馬褂既不能穿出去,又不能典當換錢,賊為什麼還要偷呢?可能是你之前太過傲慢,說了大話,這個賊只是顯示一下自己的本領罷了,不用去緝拿他,過不久他肯定就會還給你的。」果不其然,過了幾天,左宗棠外出歸來,看到有一個包袱放在床上,打開一看正是自己丟失的黃馬褂,頓時驚得半天合不攏嘴。
話說這盜賊無視箱中價值不菲的朝珠、冬裘和紋銀,卻將對自身毫無用處的黃馬褂偷走,這足以說明黃馬褂的價值份量遠勝於金銀。
那麼有清一代,究竟什麼人才能穿著黃馬褂呢?黃馬褂代表著怎樣的特權和榮譽呢?
「禿山褂子」——黃馬褂原是「工作服」
清初,黃馬褂還沒有被賦予「御賜恩典」的榮光,只是作為皇帝親近內臣的特殊「工作服」而存在。
清代官吏的制服分為禮服、常服、行服、雨服四種。其中行服又分為行袍與行褂兩種。
馬褂就是一種「騎射」時所穿的行褂。根據《清會典圖》規定,為了便於騎馬挽弓,馬褂一般長不過股,袖只到肘。清初入關時,馬褂原本只限於八旗士兵穿用,到了康熙雍正年間才逐漸在社會上流行。
晚清西洋油畫中身穿馬褂的普通中國人
黃馬褂作為一種特殊的馬褂,其與眾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顏色上。黃馬褂的黃不是普通的黃,而是「明黃」,也就是淡黃色。在明清兩代,明黃僅限於皇家專用,一般的宗室貴族只能用金黃色,也就是深黃色;升鬥小民們只能用杏黃色,也就是發紅的黃色。但黃馬褂是個例外,由於清代天子出行,內大臣、御前大臣、御前侍衛等官員都要隨扈皇帝,為了顯示天子出行的氣派,同時也凸顯隨扈人員身份的特殊性,這些人伴駕出行時都身穿明黃色的馬褂。
據史料記載,這些內大臣和御前侍衛所穿的馬褂全部用明黃色的綢緞或紗(一般冬天穿綢緞,夏天穿紗)製成,沒有花紋和彩袖。他們所穿的這種「馬褂」就是最初版的「黃馬褂」,在清代典籍裡,有時也被稱為「黃褶」。
《康熙帝出巡圖》中康熙帝周圍的侍衛身著「禿山褂子」
要說明的是,上述內大臣、御前侍衛所穿的黃馬褂,是由於職任關係而穿的,和御賜的「恩典」「榮耀」沒有直接關係,一旦職務解除,不再擔任內大臣或御前侍衛時,就不能再穿。因此這種褂子被稱為「職任褂子」,滿語也叫「禿山」褂子。
雖然只是作為「工作服」,但畢竟是皇帝親近侍臣的服裝,再加上能夠使用帝王專屬的「明黃色」,久而久之,身著「黃馬褂」漸漸帶有某種親近皇帝,享受皇恩的意味,成為了一種令人欣羨的身份象徵。
當清朝統治者意識到這一點時,便利用這種心理,將黃馬褂作為賞賜臣僕們的獎品,以此激勵其為君效忠之心,於是有了許多後世所熟知的「賞穿黃馬褂」的事情。
「榮耀」與「恩典」——賞穿黃馬褂的幾種類型
「賞穿黃馬褂」分為兩種:一種是跟隨皇帝在圍場騎射狩獵時所得的獎賞,被稱為「行圍褂子」。鹹豐之前的清代皇帝,每年都要到直隸承德的木蘭圍場大獵二十天,以示不忘滿族騎射狩獵的尚武傳統,這一活動被稱為「行圍」。據文獻記載,凡是在行圍中射殺鹿的行圍者,或是狩獵完畢後,在路上遇到獻禽的蒙古人,皇帝一般都要賞賜黃馬褂。此外,打獵期間往往還要進行校射(射箭比賽),扈從狩獵的滿漢官員都要參加,按照規定,滿官射中五箭,漢官射中三箭,且官階較高、得賞次數較多的,也會被賜予黃馬褂。
清代宮廷畫師郎世寧所繪《南苑狩獵圖》中穿著黃馬褂行獵的侍衛
在狩獵中獲得的「行圍褂子」,一般只允許在參加行圍時穿,其他時候不能穿,違者一律以覬覦皇權罪論處。
另一種是因戰功而獲得的黃馬褂,被稱為「武功褂子」,專門用以賞賜在戰爭中立功的高級武將或統兵文官。由於是戰場上真刀真槍拼殺出來的,所以這種黃馬褂「含金量」最高,它可以在一切莊重的場合穿著,必要時,甚至可以見官大三級,方便行事。
這種「武功褂子」在道光朝以前較少看到,鹹豐朝之後才開始盛行。在鎮壓太平天國時,黃馬褂的賞賜幾乎到了泛濫的地步,凡是立功的高階將領幾乎都有獲賜黃馬褂。但黃馬褂的賞賜標準依然很高,一般只授予有戰功的高級軍事主官,其他人等,如果不主管軍事,或是官階不夠高,即使有功也很難獲得這一殊榮。除非有特殊的機緣,才能破格賞賜。
畫像中曾國藩身穿的黃馬褂就是「武功褂子」
晚清著名紅頂商人胡雪巖,在左宗棠的保奏下,做到了江西候補道員,他希望得到「黃馬褂」賞賜的願望,依舊使左宗棠感到很為難。直到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即胡雪巖去世前的第4年,左宗棠借著胡雪巖為陝西等省救災捐獻巨款的功勞,聯合陝西巡撫譚鍾麟、恭親王奕訢等重臣共同上奏為胡雪巖「破格」請賞黃馬褂,最終獲得成功。
因功而賞的黃馬褂,有時也會因為失誤而被褫奪。例如,嘉慶朝的直隸總督溫承惠因為性格柔懦,在辦理案件時受屬員蒙蔽,以至於造成冤案,被皇帝褫奪黃馬褂。晚清重臣李鴻章曾經兩次被褫奪黃馬褂,一次是捻軍張宗禹部威脅京師時,李鴻章手下淮軍各部勤王救援不利,李鴻章被拔去雙眼花翎,褫奪黃馬褂,後又因功賞還。第二次是甲午中日戰爭,清廷慘敗,朝廷歸咎於李鴻章,其再次被褫奪黃馬褂。
對黃馬褂情有獨鐘的「洋大人」
有趣的是,晚清朝廷對黃馬褂的賞賜越來越泛濫時,初來中國的「洋大人們」也對黃馬褂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清廷對外國人賞賜黃馬褂,源於鎮壓太平天國時期。時任清朝僱傭軍「常勝軍」的英國人喬治·戈登,是第一個受賜黃馬褂的「洋大人」。1860年戈登隨英法聯軍來到中國,之後他在上海配合美國人華爾和白齊文組織「常勝軍」抵抗太平軍的攻擊,於1863年3月成為「常勝軍」的首領,與李鴻章結成私交。1864年與李鴻章合作攻下常州後,「常勝軍」解散,李鴻章奏請兩宮皇太后,授與戈登清代最高武職「提督」稱號並賞穿黃馬褂,也開啟了清廷賜予外國人黃馬褂的先河。
喬治·戈登身著馬褂服像
此後,賞賜洋人黃馬褂的風氣漸開,幫助清廷剿滅太平軍的「常捷軍」頭目德克碑、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學堂,並任「船政正監督」的法國人日意格,都曾享受「賞賜黃馬褂」的殊禮。日意格還頗為珍視這件黃馬褂,一直悉心保存,在其去世後舉行的葬禮上,神父還特意向眾人展示了其生前珍藏的黃馬褂。
黃馬褂能夠進入國際視野,則離不開李鴻章的那件染血的黃馬褂。
甲午戰爭失敗後,李鴻章奉命赴日本議和,結果遭遇日本極端分子小山豐太郎刺殺,一槍擊中面部,血流不止,身上所穿黃馬褂也被血浸染。李中堂醒來後,囑咐侍從不要將黃馬褂上的血跡洗掉,並說「此血可以報國」。
身穿黃馬褂的李鴻章
沒想到在弱國無外交的辛酸歷史時期,李鴻章和他的「Yellow Jacket」(黃馬褂)被歐美媒體大肆報導,多次登上了歐美主流報紙的版面。西方讀者們發現,在古老的東方國家,一個將軍打了敗仗,只要脫去他的黃馬褂就等於責罰了他,一件染血的馬褂也可以「報國」。經過媒體的加工與渲染,霎時間,黃馬褂在西方人眼裡具有了童話中灰姑娘的水晶鞋一樣的魔力。
由此,黃馬褂徹底勾起了西方人的興趣。當74歲的李鴻章作為特使參賀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禮時,美國記者在報導中特別寫到「中國皇帝的特使穿著滿人的黃馬褂,頭上插著美麗的孔雀羽毛,給熱鬧的大街增添了令人難忘的畫面」。
美國雜誌以李鴻章訪美為主題創作的漫畫
1896年李鴻章的美國之行,掀起西方人對黃馬褂興趣的高潮。美國媒體在對這位「中國總督」表示尊敬之時,毫不掩飾他們對那件曾經染血的黃馬褂的好奇心。《紐約時報》不僅用醒目的大標題——「李鴻章已經起航了」來表達對其重視,還在報導中特意提到「那件著名的黃馬褂」。
1896年8月28日,當李鴻章到達紐約時,黃馬褂似乎比李鴻章本人還要出風頭。當日整個城市幾乎萬人空巷,所有人列隊街頭,在一睹這位來自神秘東方的重要訪客的真容時,目光無不聚焦於那件黃馬褂。據紐約警方統計,當天歡迎人數竟達50萬之多。紐約民眾表現出極大的熱情,連孩子們也用黃絲帶將自己的自行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以期引起這位貴客的注意。
溥儀的外籍老師——莊士敦身穿中國官服像
經過李中堂的「國際宣傳」,黃馬褂從此享譽海內外,致使洋人來到中國,總要想方設法弄件黃馬褂過過癮。19世紀末來華考察的英國退役海軍少將貝思福也不能免俗,不知走了誰的後門,特意弄了件黃馬褂,照了幾張相片以做留念。到了清亡後,退了位的小朝廷仍在私下裡頻繁賞賜黃馬褂,廢帝溥儀的英文教師莊士敦就曾將溥儀賞賜的黃馬褂視為珍寶。
誰也未曾想到,黃馬褂,成了大清落日餘暉中的一道奇特風景。
參考資料:
1. 鄭天挺:《清史探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2. 小橫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觀》,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1;
3. 張社生等:《舊京人物影像館李鴻章舊影》,北京:北京日報出版社,2018;
4. 昭槤:《嘯亭雜錄續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 高文恩:《胡雪巖傳》,北京:京華出版社,2002。
- 完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中國國家歷史》郵局徵訂套裝(徵訂代碼:28-474)正在火熱進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擁有全年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