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源」這似乎很容易理解,但要作為一個科學命題來論證,就必須講究推理論證的邏輯嚴謹性。為此,首先從物理學角度來定義「價值」概念,並把它延伸到社會科學領域,從而保證價值定義的公理性;然後,探索價值的核心基礎是什麼;其次,掌握價值在人類生命運動過程中的運行圖譜;最後,掌握各種價值相互作用與相互轉化的邏輯關係及數學關係。
一、物理規律與生命規律的統一性
「價值」是社會科學中基礎而普遍的概念,如果能夠從自然科學的角度進行精確而嚴謹的定義,就可以使其具有較強的邏輯嚴謹性與數學精確性,不僅可以推動價值理論的自然科學化,還可以推動整個社會科學的「自然科學化」。
根據物理學的「熱力學第一定律」,可以推導出「熵增原理」:伴隨著系統無序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系統的熵函數(即能量與溫度的比值)將自發地增長。因此,物理學認為,「熵函數」是用以判斷物質系統有序化程度的判別函數,系統的熵值直接反映了它所處狀態的均勻程度,系統的熵值越小,它所處的狀態越是有序、越不均勻;系統的熵值越大,它所處的狀態越是無序、越均勻。一般的物質系統總是不斷朝無序化的方向發展,即系統的無序化程度將會越來越高,系統的熵值將會自發地增大,即自發地出現「正熵」。
然而,對於生物系統和人類社會系統來說,卻是另外一種情況。隨著生物的不斷進化,生物種類不斷分化、演變而增多,結構不斷走向有序化,功能不斷走向強化,整個生物界和人類社會都是向著更為高級、更為有序的組織結構發展,即自發地出現「負熵」。難道生命系統與非生命系統之間真的有著完全不同的運動規律嗎?為此,物理學家普利高津創立了「耗散結構論」,他認為,無論是生命物質還是非生命物質,應該遵循同樣的自然規律,生命的過程必然遵循某種複雜的物理定律;他認為,當系統同時滿足三個條件時,就可以形成了一種具有自組織能力和生命能力的「耗散結構」:一是開放態,系統可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與能量交換;二是遠平衡態,系統的物理性質分布極不均勻;三是非線性作用態,系統可產生正反饋或負反饋的放大作用。
根據「耗散結構論」,具有自組織能力的生命系統,通過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與能量交換,可自發地產生「負熵」,從而使其不斷進化而走向有序化。不過,生命系統本身這種有序化程度的提高,必須以外界環境更大程度的無序化為代價,因此,從整體角度來看,整個物質系統(包括生命系統與環境系統)的運動仍然會堅持無序化的發展方向,並不違背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熵增原理」。這樣一來,生命現象與物理現象就可以統一起來了,生命規律就不再違背物理規律,只是物理規律的複雜表現形式而已。
二、價值的物理學定義
儘管「耗散結構論」等現代自然科學理論在原則上拉近了物理學與生物學之間的距離,但仍然無法把它直接應用到生物學和社會科學之中,主要原因是它沒有找到「負熵」與「價值」的內在邏輯關係。
「耗散結構論」只是從純能量交換的角度來考察「直接負熵」對於系統有序化的影響程度,而沒有從物質交換的角度來考察「間接負熵」對於系統有序化的影響程度。事實上,能量特性只是物質特性的一個方面,物質還有許多非能量特性(如絕熱性、強度性、硬度性、滲透性、吸附性等)可以提高或降低「直接負熵」的作用效率,從而對「直接負熵」產生替代作用或強化作用,從而形成「間接負熵」。
雖然在形式上講,影響耗散結構有序化過程的因素是「熵」或「負熵」,但真正起實際作用的是熵或負熵所對應的能量,任何形式的熵或負熵都是以一定的物質能量作為其客觀內容和基本動力。這樣,可以把能量分為兩種:一是可以推動系統有序化進程的能量,稱為有序化能量;二是可以推動系統無序化進程的能量,稱為無序化能量。
由於負熵可以分為直接負熵與間接負熵兩種,因此「有序化能量」也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直接有序化能量,即可以直接地推動系統有序化進程的有序化能量;二是間接有序化能量,即通過對直接有序化能量產生替代作用或強化作用,從而間接地推動對系統有序化進程的有序化能量。
直接有序化能量可稱作「有序化實能」或「有序化能量;間接有序化能量可稱作「有序化虛能」或「替代有序化能量」。其中,「間接有序化能量」對於主體起著替代、補償、加強、催化、擴展「直接有序化能量」的作用,從而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直接有序化能量」。有序化能量與替代有序化能量統稱為「廣義有序化能量」。由此,可得:
廣義有序化能量:有序化能量Qs與替代有序化能量Qt之代數和,稱為廣義有序化能量,用Qg來表示,即
Qg=Qs+Qt
不難發現,「廣義有序化能量」的概念完全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之上,其內涵已經與建立在社會科學基礎上的「價值」的內涵基本相同,由此提出:
價值的物理學定義:廣義有序化能量就是價值。
從物理學角度定義價值,這是價值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從而為實現價值理論的統一化、數學化和自然科學化奠定了理論基礎,並架起了社會科學通向自然科學的橋梁。
三、價值以能量為核心
能量是物質運動規模的統一尺度,運動屬性是一切物質的最基本屬性,其他屬性都運動屬性的衍生屬性。能量是維持和改變一切物質運動的原有規模的動力源,物質的運動規模的變化必然會導致能量的流動。根據有序性的不同,物質的運動可分為有序化運動與無序化運動,而推動物質的有序化運動或無序化運動的動力源必然是能量。「耗散結構」的有序化運動是以價值作為動力源的,而一切物質系統的無序化運動都是以能量作為動力源的。無論是有序化運動,還是無序化運動,都是物質運動的不同表現形式,都是以能量作為動力源的。因此,價值是能量的特殊表現形式。
價值包括有序化實能與有序化虛能兩個部分。其中,有序化實能就是直接的有序化實能,有序化虛能就是間接的有序化實能。有序化虛能是由有序化實能轉化而來,它反映了有序化實能與主體之間的間接作用關係。人類的進化水平越高,社會的價值層次越高,直接的有序化能量(即有序化實能)在價值總量的比例中所佔的比重越小,間接有序化能量(即有序化虛能)在價值總量的比例中所佔的比重(即價值虛實係數)越大。對於極低等的生物來說,食物中的「生物化學能」在其價值總量中佔有絕對高的比重。
研究表明,有序化實能都是由能量轉化而來,有序化虛能也是由有序化實能轉化而來,因此任何價值最終都是由能量轉化而來,價值與能量的邏輯關係如下圖:
四、人類價值運行圖
人的生命運動需要不斷消耗各種形式和各個層次的價值,同時又會不斷生產出各種形式和各個層次的價值,人的生命系統可以看作是價值的投入產出系統,各種不同的價值在這個價值系統中分別擔任不同的功能角色,並有特定的運行軌跡,各種不同的價值在這個系統中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共同完成人類價值運行的生命過程。歸納起來,人類的生命運動可分解為三個具體過程:一是消費過程;二是生產過程,三是勞動過程。
1、消費過程
消費過程:就是把外部各種消費性價值經過分解、消化、吸收和利用,並轉化為人類機體生命運動所需要的內在潛能(或過渡性價值)的過程。
人類有四種形式的消費性價值(即食物類價值、溫飽類價值、安全健康類價值、人尊自尊類價值),分別通過四個不同的消費過程轉化為四種不同的過渡性價值(即生物化學能、生理潛能、勞動潛能、勞動價值),因此,人類的消費過程可分為四種:一是代謝性消費過程,即把食物類價值經過代謝性消費過程轉化為生物化學能的過程;二是生理性消費過程,即把溫飽類價值經過生理性消費過程轉化為生理潛能的過程;三是個體性消費過程,即把安全健康類價值經過個體性消費過程轉化為勞動潛能的過程;四是社會性消費過程,即把人尊自尊類價值經過社會性消費過程轉化為勞動價值的過程。
2、生產過程
生產過程:就是把外部各種生產性價值經過分解、消化、吸收和利用,從而可以替代,並轉化為人類機體生命運動所需要的內在潛能(或過渡性價值)的過程。
人類有兩種類型的生產性價值資源:一是個體性生產資料,二是社會性生產資料。人類的生產過程可分為兩種:一是個體性生產過程,即把個體性生產價值經過個體性生產過程轉化為等效勞動潛能的過程;二是社會性生產過程,即把社會性生產價值經過社會性生產過程轉化為等效勞動價值的過程。
3、勞動過程
勞動過程:就是將消費過程所產生的過渡性價值,與生產過程所產生的等效過渡性價值進行整合,並轉化為另一種過渡性價值,最後轉化為使用價值的過程。
人類有四種形式的過渡性價值(即生物化學能、生理潛能、勞動潛能、勞動價值),因此,人類的勞動過程可分為四種:一是代謝性勞動過程,即把食物類價值所轉化的生物化學能進行整合,並轉化為生理潛能的過程;二是生理性勞動過程,即把溫飽類價值所轉化的生理潛能進行整合,並轉化為勞動潛能的過程;三是個體性勞動過程,即把安全健康類價值所轉化的勞動潛能以及個體性生產價值所轉化的等效勞動潛能進行整合,並轉化為勞動價值的過程;四是社會性勞動過程,即把人尊自尊類價值所轉化的勞動價值以及社會性生產價值所轉化的等效勞動價值進行整合,並轉化為使用價值的過程。
人類價值運行圖如下所示:
五、價值分類
根據人類價值運行圖可知,價值可分為使用價值與過渡性價值兩大類型。
1、過渡性價值的分類
過渡性價值(即勞動性價值)可分為生物化學能、生理潛能、勞動潛能和勞動價值四種基本類型,它們分別為人類的四個不同層次的勞動過程(或勞動能力)提供動力源。
生物化學能:生物化學能為人類的生物化學過程(或生物化學勞動能力)提供動力源。
生理潛能:生理潛能為人類的生理性勞動過程(或生理性勞動能力)提供動力源。
勞動潛能:勞動潛能為人類的個體性勞動過程(或智能性勞動能力)提供動力源。
勞動價值:勞動價值為人類的社會性勞動過程(或社會性勞動能力)提供動力源。
人類的進化集中表現為過渡性價值的進化:最低級的動物只有「生物化學能」這一種過渡性價值:較高級的動物擁有「生物化學能」與「生理潛能」兩種過渡性價值;早期人類和靈長類動物擁有「生物化學能」、「生理潛能」和「勞動潛能」三種過渡性價值;只有人類才擁有「生物化學能」、「生理潛能」、「勞動潛能」和「勞動價值」四種過渡性價值。
2、使用價值的分類
使用價值可分為消費性價值與生產性價值兩大類型。
消費性價值。消費性價值可分為食物類價值、溫飽類價值、安全健康類價值、人尊自尊類價值等四個層次,它們分別經過不同層次的消費過程轉化為過渡性價值。其中,食物類價值經過代謝性消費過程轉化為生物化學能,溫飽類價值經過生理性消費過程轉化為生理潛能,安全健康類價值經過個體性消費過程轉化為勞動潛能,人尊自尊類價值經過社會性消費過程轉化為勞動價值。
生產性價值。生產性價值的客觀目的在於對過渡性價值產生放大效應。生產性價值可分為個體性生產價值價值和社會性生產價值兩個層次,它們分別經過不同層次的生產過程轉化為等效的過渡性價值。其中,個體性生產價值經過個體性生產過程轉化為等效的勞動潛能,社會性生產價值經過社會性生產過程轉化為等效的勞動價值。
價值分類如下圖所示:
六、各種價值之間的數學關係
人類的價值可分為代謝性價值、生理性價值、個體性價值和社會性價值四個基本層次,價值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源,因此人類的進化集中體現為價值層次的進化。各種價值之間的數學關係如下:
1.代謝性價值
食物類價值屬於代謝性價值,食物類價值的大小取決於它所能夠轉化的生物化學能的數量。
2.生理性價值
溫飽類價值屬於生理性價值,溫飽類價值的大小取決於它所能夠轉化的生理潛能的數量。並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生理潛能,溫飽類價值是在代謝性價值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客觀目的在於發揮替代、強化、擴展代謝性價值的作用,因此溫飽類價值(或生理潛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生物化學能。
3.個體性價值
個體性價值可分為個體性消費價值(即安全健康類價值)和個體性生產價值兩種相互偶合的價值類型。個體性價值是在生理性價值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客觀目的在於發揮替代、強化、擴展生理性價值的作用,因此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生理潛能,進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生物化學能。
4.社會性價值
社會性價值可分為社會性消費價值(即人尊自尊類價值)和社會性生產價值兩種相互偶合的價值類型。社會性價值是在個體性價值的基礎發展起來的,其客觀目的在於發揮替代、強化、擴展個體性價值(或勞動潛能)的作用,因此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勞動潛能,進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生理潛能和生物化學能。
由此可見,除了食物類價值可以直接轉化為生物化學能,人類所有高層次的價值形式都可以間接地轉化為生物化學能,即所有的價值都是建立在生物化學能的基礎之上,都是用以替代、強化和擴展生物化學能,並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生物化學能,都是生物化學能的擴展與延伸。總之,所有的價值都是建立在有序化實能的基礎之上,都是用以替代、強化和擴展有序化實能,並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有序化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