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源

2020-12-09 統一價值論

「價值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源」這似乎很容易理解,但要作為一個科學命題來論證,就必須講究推理論證的邏輯嚴謹性。為此,首先從物理學角度來定義「價值」概念,並把它延伸到社會科學領域,從而保證價值定義的公理性;然後,探索價值的核心基礎是什麼;其次,掌握價值在人類生命運動過程中的運行圖譜;最後,掌握各種價值相互作用與相互轉化的邏輯關係及數學關係。

一、物理規律與生命規律的統一性

「價值」是社會科學中基礎而普遍的概念,如果能夠從自然科學的角度進行精確而嚴謹的定義,就可以使其具有較強的邏輯嚴謹性與數學精確性,不僅可以推動價值理論的自然科學化,還可以推動整個社會科學的「自然科學化」。

根據物理學的「熱力學第一定律」,可以推導出「熵增原理」:伴隨著系統無序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系統的熵函數(即能量與溫度的比值)將自發地增長。因此,物理學認為,「熵函數」是用以判斷物質系統有序化程度的判別函數,系統的熵值直接反映了它所處狀態的均勻程度,系統的熵值越小,它所處的狀態越是有序、越不均勻;系統的熵值越大,它所處的狀態越是無序、越均勻。一般的物質系統總是不斷朝無序化的方向發展,即系統的無序化程度將會越來越高,系統的熵值將會自發地增大,即自發地出現「正熵」。

然而,對於生物系統和人類社會系統來說,卻是另外一種情況。隨著生物的不斷進化,生物種類不斷分化、演變而增多,結構不斷走向有序化,功能不斷走向強化,整個生物界和人類社會都是向著更為高級、更為有序的組織結構發展,即自發地出現「負熵」。難道生命系統與非生命系統之間真的有著完全不同的運動規律嗎?為此,物理學家普利高津創立了「耗散結構論」,他認為,無論是生命物質還是非生命物質,應該遵循同樣的自然規律,生命的過程必然遵循某種複雜的物理定律;他認為,當系統同時滿足三個條件時,就可以形成了一種具有自組織能力和生命能力的「耗散結構」:一是開放態,系統可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與能量交換;二是遠平衡態,系統的物理性質分布極不均勻;三是非線性作用態,系統可產生正反饋或負反饋的放大作用。

根據「耗散結構論」,具有自組織能力的生命系統,通過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與能量交換,可自發地產生「負熵」,從而使其不斷進化而走向有序化。不過,生命系統本身這種有序化程度的提高,必須以外界環境更大程度的無序化為代價,因此,從整體角度來看,整個物質系統(包括生命系統與環境系統)的運動仍然會堅持無序化的發展方向,並不違背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熵增原理」。這樣一來,生命現象與物理現象就可以統一起來了,生命規律就不再違背物理規律,只是物理規律的複雜表現形式而已。

二、價值的物理學定義

儘管「耗散結構論」等現代自然科學理論在原則上拉近了物理學與生物學之間的距離,但仍然無法把它直接應用到生物學和社會科學之中,主要原因是它沒有找到「負熵」與「價值」的內在邏輯關係。

「耗散結構論」只是從純能量交換的角度來考察「直接負熵」對於系統有序化的影響程度,而沒有從物質交換的角度來考察「間接負熵」對於系統有序化的影響程度。事實上,能量特性只是物質特性的一個方面,物質還有許多非能量特性(如絕熱性、強度性、硬度性、滲透性、吸附性等)可以提高或降低「直接負熵」的作用效率,從而對「直接負熵」產生替代作用或強化作用,從而形成「間接負熵」。

雖然在形式上講,影響耗散結構有序化過程的因素是「熵」或「負熵」,但真正起實際作用的是熵或負熵所對應的能量,任何形式的熵或負熵都是以一定的物質能量作為其客觀內容和基本動力。這樣,可以把能量分為兩種:一是可以推動系統有序化進程的能量,稱為有序化能量;二是可以推動系統無序化進程的能量,稱為無序化能量。

由於負熵可以分為直接負熵與間接負熵兩種,因此「有序化能量」也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直接有序化能量,即可以直接地推動系統有序化進程的有序化能量;二是間接有序化能量,即通過對直接有序化能量產生替代作用或強化作用,從而間接地推動對系統有序化進程的有序化能量。

直接有序化能量可稱作「有序化實能」或「有序化能量;間接有序化能量可稱作「有序化虛能」或「替代有序化能量」。其中,「間接有序化能量」對於主體起著替代、補償、加強、催化、擴展「直接有序化能量」的作用,從而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直接有序化能量」。有序化能量與替代有序化能量統稱為「廣義有序化能量」。由此,可得:

廣義有序化能量有序化能量Qs與替代有序化能量Qt之代數和,稱為廣義有序化能量,用Qg來表示,即

Qg=Qs+Qt

不難發現,「廣義有序化能量」的概念完全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之上,其內涵已經與建立在社會科學基礎上的「價值」的內涵基本相同,由此提出:

價值的物理學定義:廣義有序化能量就是價值。

從物理學角度定義價值,這是價值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從而為實現價值理論的統一化、數學化和自然科學化奠定了理論基礎,並架起了社會科學通向自然科學的橋梁。

三、價值以能量為核心

能量是物質運動規模的統一尺度,運動屬性是一切物質的最基本屬性,其他屬性都運動屬性的衍生屬性。能量是維持和改變一切物質運動的原有規模的動力源,物質的運動規模的變化必然會導致能量的流動。根據有序性的不同,物質的運動可分為有序化運動與無序化運動,而推動物質的有序化運動或無序化運動的動力源必然是能量。「耗散結構」的有序化運動是以價值作為動力源的,而一切物質系統的無序化運動都是以能量作為動力源的。無論是有序化運動,還是無序化運動,都是物質運動的不同表現形式,都是以能量作為動力源的。因此,價值是能量的特殊表現形式。

價值包括有序化實能與有序化虛能兩個部分。其中,有序化實能就是直接的有序化實能,有序化虛能就是間接的有序化實能。有序化虛能是由有序化實能轉化而來,它反映了有序化實能與主體之間的間接作用關係。人類的進化水平越高,社會的價值層次越高,直接的有序化能量(即有序化實能)在價值總量的比例中所佔的比重越小,間接有序化能量(即有序化虛能)在價值總量的比例中所佔的比重(即價值虛實係數)越大。對於極低等的生物來說,食物中的「生物化學能」在其價值總量中佔有絕對高的比重。

研究表明,有序化實能都是由能量轉化而來,有序化虛能也是由有序化實能轉化而來,因此任何價值最終都是由能量轉化而來,價值與能量的邏輯關係如下圖:

人類價值運行圖

人的生命運動需要不斷消耗各種形式和各個層次的價值,同時又會不斷生產出各種形式和各個層次的價值,人的生命系統可以看作是價值的投入產出系統,各種不同的價值在這個價值系統中分別擔任不同的功能角色,並有特定的運行軌跡,各種不同的價值在這個系統中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共同完成人類價值運行的生命過程。歸納起來,人類的生命運動可分解為三個具體過程:一是消費過程;二是生產過程,三是勞動過程。

1、消費過程

消費過程:就是把外部各種消費性價值經過分解、消化、吸收和利用,並轉化為人類機體生命運動所需要的內在潛能(或過渡性價值)的過程。

人類有四種形式的消費性價值(即食物類價值、溫飽類價值、安全健康類價值、人尊自尊類價值),分別通過四個不同的消費過程轉化為四種不同的過渡性價值(即生物化學能、生理潛能、勞動潛能、勞動價值),因此,人類的消費過程可分為四種:一是代謝性消費過程,即把食物類價值經過代謝性消費過程轉化為生物化學能的過程;二是生理性消費過程,即把溫飽類價值經過生理性消費過程轉化為生理潛能的過程;三是個體性消費過程,即把安全健康類價值經過個體性消費過程轉化為勞動潛能的過程;四是社會性消費過程,即把人尊自尊類價值經過社會性消費過程轉化為勞動價值的過程。

2、生產過程

生產過程:就是把外部各種生產性價值經過分解、消化、吸收和利用,從而可以替代,並轉化為人類機體生命運動所需要的內在潛能(或過渡性價值)的過程。

人類有兩種類型的生產性價值資源:一是個體性生產資料,二是社會性生產資料。人類的生產過程可分為兩種:一是個體性生產過程,即把個體性生產價值經過個體性生產過程轉化為等效勞動潛能的過程;二是社會性生產過程,即把社會性生產價值經過社會性生產過程轉化為等效勞動價值的過程。

3、勞動過程

勞動過程:就是將消費過程所產生的過渡性價值,與生產過程所產生的等效過渡性價值進行整合,並轉化為另一種過渡性價值,最後轉化為使用價值的過程。

人類有四種形式的過渡性價值(即生物化學能、生理潛能、勞動潛能、勞動價值),因此,人類的勞動過程可分為四種:一是代謝性勞動過程,即把食物類價值所轉化的生物化學能進行整合,並轉化為生理潛能的過程;二是生理性勞動過程,即把溫飽類價值所轉化的生理潛能進行整合,並轉化為勞動潛能的過程;三是個體性勞動過程,即把安全健康類價值所轉化的勞動潛能以及個體性生產價值所轉化的等效勞動潛能進行整合,並轉化為勞動價值的過程;四是社會性勞動過程,即把人尊自尊類價值所轉化的勞動價值以及社會性生產價值所轉化的等效勞動價值進行整合,並轉化為使用價值的過程。

人類價值運行圖如下所示:

、價值分類

根據人類價值運行圖可知,價值可分為使用價值與過渡性價值兩大類型。

1過渡性價值的分類

過渡性價值(即勞動性價值)可分為生物化學能、生理潛能、勞動潛能和勞動價值四種基本類型,它們分別為人類的四個不同層次的勞動過程(或勞動能力)提供動力源。

生物化學能生物化學能為人類的生物化學過程(或生物化學勞動能力)提供動力源。

生理潛能生理潛能為人類的生理性勞動過程(或生理性勞動能力)提供動力源。

勞動潛能勞動潛能為人類的個體性勞動過程(或智能性勞動能力)提供動力源。

勞動價值勞動價值為人類的社會性勞動過程(或社會性勞動能力)提供動力源。

人類的進化集中表現為過渡性價值的進化:最低級的動物只有「生物化學能」這一種過渡性價值:較高級的動物擁有「生物化學能」與「生理潛能」兩種過渡性價值;早期人類和靈長類動物擁有「生物化學能」、「生理潛能」和「勞動潛能」三種過渡性價值;只有人類才擁有「生物化學能」、「生理潛能」、「勞動潛能」和「勞動價值」四種過渡性價值。

2、使用價值的分類

使用價值可分為消費性價值與生產性價值兩大類型。

消費性價值。消費性價值可分為食物類價值、溫飽類價值、安全健康類價值、人尊自尊類價值等四個層次,它們分別經過不同層次的消費過程轉化為過渡性價值。其中,食物類價值經過代謝性消費過程轉化為生物化學能,溫飽類價值經過生理性消費過程轉化為生理潛能,安全健康類價值經過個體性消費過程轉化為勞動潛能,人尊自尊類價值經過社會性消費過程轉化為勞動價值。

生產性價值。生產性價值的客觀目的在於對過渡性價值產生放大效應。生產性價值可分為個體性生產價值價值和社會性生產價值兩個層次,它們分別經過不同層次的生產過程轉化為等效的過渡性價值。其中,個體性生產價值經過個體性生產過程轉化為等效的勞動潛能,社會性生產價值經過社會性生產過程轉化為等效的勞動價值。

價值分類如下圖所示:

各種價值之間的數學關係

人類的價值可分為代謝性價值、生理性價值、個體性價值和社會性價值四個基本層次,價值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源,因此人類的進化集中體現為價值層次的進化。各種價值之間的數學關係如下:

1.代謝性價值

食物類價值屬於代謝性價值,食物類價值的大小取決於它所能夠轉化的生物化學能的數量。

2.生理性價值

溫飽類價值屬於生理性價值,溫飽類價值的大小取決於它所能夠轉化的生理潛能的數量。並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生理潛能,溫飽類價值是在代謝性價值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客觀目的在於發揮替代、強化、擴展代謝性價值的作用,因此溫飽類價值(或生理潛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生物化學能。

3.個體性價值

個體性價值可分為個體性消費價值(即安全健康類價值)和個體性生產價值兩種相互偶合的價值類型。個體性價值是在生理性價值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客觀目的在於發揮替代、強化、擴展生理性價值的作用,因此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生理潛能,進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生物化學能。

4.社會性價值

社會性價值可分為社會性消費價值(即人尊自尊類價值)和社會性生產價值兩種相互偶合的價值類型。社會性價值是在個體性價值的基礎發展起來的,其客觀目的在於發揮替代、強化、擴展個體性價值(或勞動潛能)的作用,因此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勞動潛能,進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生理潛能和生物化學能。

由此可見,除了食物類價值可以直接轉化為生物化學能,人類所有高層次的價值形式都可以間接地轉化為生物化學能,即所有的價值都是建立在生物化學能的基礎之上,都是用以替代、強化和擴展生物化學能,並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生物化學能,都是生物化學能的擴展與延伸。總之,所有的價值都是建立在有序化實能的基礎之上,都是用以替代、強化和擴展有序化實能,並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有序化實能。

相關焦點

  • 做強極核和主幹功能 加快形成引領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動力源
    做強極核和主幹功能 加快形成引領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動力源範銳平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傳達學習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精神7月13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範銳平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傳達學習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精神。
  • 周德睿:安全生產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永恆主題
    周德睿:安全生產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永恆主題 來源:紅網 作者:程文科 編輯:王津 2016-06-15 09:12:12
  • 人類還能在地球生存多久?
    引言:人類能在地球生存多長時間?永久?40億年?20億年?答案其實是未知數,我們暫時無法確定,因為其中涉及到太多不確定因素。眾所周知,人類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他們站在高處凝望著處在各個階梯的生物。對於人類的發展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不少人將此歸因於天賦。畢竟,前代地球霸主恐龍花了一億多年都沒能演化成智慧生命,而人類僅花幾百萬年便輕鬆進化為智慧生命,時間之短,令人咋舌。而人類之所以能快速演變成智慧生物,很可能是因為天賦異稟、天資卓越。
  • 細胞科學,你知道光合作用是生命活動的動力源嗎?網友:明白了!
    綠色植物利用太陽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製成營養物質,維持自己的生命;動物又以植物為食物,發育成長;人類不僅以動、植物為食,還可利用由古代植物和小生物變成的煤和石油作為能源,發展社會經濟,改善生活。因此說,太陽光能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總能源,沒有陽光就沒有了生命。那麼,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太陽光能是怎樣被生物所捕獲並轉變成可利用的生物能的呢?
  • 讓高校創新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動力源」
    在加快實施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過程中,如何充分利用高校資源,深入挖掘高校創新潛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亟須解決的時代課題。一家之言盧萍高校承擔著育人的使命,是科技創新及推動產業發展的主體,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動力源」。在加快實施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過程中,如何充分利用高校資源,深入挖掘高校創新潛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亟須解決的時代課題。
  • 對人類中心主義價值取向的新認識
    原標題:對人類中心主義價值取向的新認識   原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在其社會文化理論中指出,真正將人與動物分開的,是人不僅具有低級動物的刺激—反應的生物本能,而且具有高級動物的刺激—反應層面的學習能力,即受人類社會文化所制約的高級心理機能。因此,人是自然的存在,更是文化的存在。
  • 楊信禮:馬克思主義價值觀視野中的發展理念
    如果肯定了物質生產、物質利益、經濟價值對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優先性與根本性,也就肯定了生產力作為經濟社會發展評價尺度的優先性與根本性。進一步說,生產力發展不僅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首要前提和必要條件,而且生產力發展本身就是人的主體能力發展的重要表現,反映了人類對於自然之認識和改造的廣度和深度,反映了人類在與自然界的物質變換過程中滿足自身需要的程度,反映了自身的創造性才能和力量所達到的程度。
  • 房龍《人類的故事》:人類生存法則——會思考和肯行動才是硬道理
    人類歷史長達數百萬年,究竟是什麼,讓人類生存下來,並且成為地球上最智慧的物種?或者說,人類的生存法則中,最重要的,到底是什麼?在著名作家房龍所著的《人類的故事》中,有這樣一段話,正好給出了他的參考答案。
  • 人類認識的可持續發展與新人類超人教育
    我們知道人類現在的知識體系是按領域分學科建構的,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服務於生產勞動,以便使人們生活得更加美好。這種學習不像古人那樣是關於整個社會生活知識的學習,它是分學科的。其所以如此,是因為現在知識量巨大,人們不可能不從事生產勞動關著門子學習一輩子。即使如此,知識是一輩子也是學不完的,因此不得不進行學科式知識的系統化與學習。
  • 人類文明的根本價值是什麼?
    「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理念05.中國共產黨文明思想的話語體系在中國共產黨的十二大到十九大報告中,中共中央構建發展了一套文明話語體系:一是文明的總體形態,有四個範疇:中華文明、世界文明、人類文明、人類命運共同體;二是文明的價值形態,有五個範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
  • 因為人類的捕獵,它們開始放棄繁衍,很難繼續生存下去!
    因為人類的捕獵,它們開始放棄繁衍,很難繼續生存下去!人類對於未知領域特別著迷,一直不斷探究未知領域的事物,地球上70%左右都被海洋佔領,我們對海洋的了解不過是九牛一毛,人類目前只能進入到一些淺水區,深海世界是人類無法到達的,我們也不知道在深海區,有什麼未知事物等待我們。提起大海大家便會聯想到鯊魚。
  • 人類的起源與生存之謎
    說它是謎一樣的遺址,是因為200萬年前左右的這個時間節點,使這處遺址在人類起源研究上的地位舉足輕重。10年來從這裡出土了100多件人工製品,似乎有理由認為這裡曾有早於北京人、早於元謀人的我國最古老的人類,然而經過10年的努力,至今未發現人類存在的最關鍵的鐵證——人類化石。
  • 園林景觀設計知識:植物多樣性與人類可持續發展有哪些關係?
    植物多樣性與人類可持續發展有哪些關係?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加強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對於維護生態安全和生態平衡、改善人居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
  • 地圖看世界;地球上適合人類生存地區分布圖
    達爾文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類是一種相對很脆弱的生物,生存下來需要適宜的溫度、水、氧氣及足夠的能量供應。一,地球看起來很大,但是真正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不多。迄今為止上圖中藍色地區都適合人類生存,藍色越淺,越適宜人類生存;其他沒有顏色地區,以人類目前的科技能力,人類還未能在這些地區愉快的生活。二,適宜人類文明發展的地區。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和適宜人類文明發展的地區是不同的。
  • 生存還是毀滅——病毒與人類
    而我們總是低估了他們的存在和對我們人類的危害。面對未知的病毒,當疾病來襲,我們人類面臨的不僅僅是病毒本身的可怕,還有我們自己對自己盲目的認知。即便是科技發展到今天,人們對病毒的態度依然是不夠重視。病毒最厲害的武器就是不斷進化。
  • 王文京:數智化不止是企業發展的機遇,更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必須
    王文京:數智化不止是企業發展的機遇,更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必須 王文京:數智化不止是企業發展的機遇,更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必須 2020-12-09 20:23:42  來源:北國網
  • 人類生存的極限是什麼?
    我們可能聽說過一些生存奇蹟:人可以在子彈穿透大腦、或者十層樓的自由落體、海上擱淺幾個月之後仍然存活。
  • 美麗中國 健康你我|第1條:良好生態環境是人類健康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生態環境是人類健康生存的根基,也是人類走向未來的依託。人類活動常常在無意中給生態環境帶來壓力,如對食物、能源和水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造成了汙染、資源枯竭、森林退化、海洋環境惡化以及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後果, 進而危及自身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
  • 《設計》專訪|李炳訓:未來人類生存空間設計人才持續培養任重道遠
    包括室內空間設計、景觀設計的理論與設計實踐研究,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包含多學科交叉的知識內容,以現代環境科學研究成果為指導,創造舒適和具有審美特徵的生存環境、理想生存空間的系統工程。既體現生態文明的原則又注重社會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應用藝術與科學技術的融合。環境設計專業在推動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滿足人們生活、生產勞動環境的物質與精神審美需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全球氣候變化正深刻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發展
    肯定了《巴黎協定》傳遞出的全球推動實現綠色低碳、氣候適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強有力信號,標誌著全球氣候治理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全球氣候變化正在深刻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發展, 是當今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未能達成預期目標,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邊進程曾遭受一定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