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PEG中的PE
摘要
對首批中小板公司的回顧,揭示了一個投資「秘笈」——投資收益取決三個要素:要麼是買進價格足夠低,要麼是公司的複利增長足夠好,要麼是公司正在邁向新境界。
對首批中小板公司的回顧,揭示了一個投資「秘笈」——投資收益取決三個要素:要麼是買進價格足夠低,要麼是公司的複利增長足夠好,要麼是公司正在邁向新境界。
這三個要素,最重要的是價值。一切投資都遵循價值法則,不同的是:價值投資更注重「現鈔」(現有價值);成長投資更看重「支票」(未來價值);趨勢投資則以支票為唯一度量衡。
很多股民不明白,為什麼有些票(如上周談及的華蘭生物),僅僅增速下降就跌得稀裡譁啦,別人的票(比如科大訊飛)下降那麼多卻還能創新高?
這其實就是股票分析的先定性後定量法則,只有知道公司性質、明白「炒」的是什麼,才能知道哪些因素是重要的,哪些因素是不重要的。本周,某商學院教授發表的一篇科大訊飛財務和業績差評報告,就是跳交誼舞的來評判街舞,用通俗唱法評判美聲唱法。尤其是用科大訊飛上市來總共融資53.4億元,累計只產生22.67億元利潤來質疑公司的經營誠意,有點過了。其實,用趨勢投資法來衡量,63元是科大訊飛的高風險警戒線,但用的不是商學院教授那套路數。按那套路數,這世界根本就沒亞馬遜、特斯拉什麼事兒。它們上市來融了多少錢?又為股東創造了多少利潤?與之相比,科大訊飛堪稱老實本分甚至保守,更像個兢兢業業做技術,不像做營銷、做資本的。
關於科大訊飛這類股票的估值,我們以後會做詳細介紹(講趨勢投資時),延續上周表格,討論PEG問題。
PEG這指標,一般都認為是彼得·林奇發明的。但我最早看到的是1986年《參考消息》上的一則報導:選股大師林復退休,公布他的選股秘訣(沒錯,是林復,一位香港基金經理;而且那時的林奇還在基金經理任上,直到1990年才退休)。它的原始公式也不是後來簡化的PE/G,而是(增長率+股息率)÷市盈率。
這個指標後來被簡化成PEG,我理解和貨幣過剩越來越嚴重,平均股價越來越高,股息率在成長投資中的評估價值已經喪失有關。至於簡化成PE/G,而非G/PE,無非是讀起來更加順暢——無論哪種語言,都是會考慮韻律的。
作為一個簡單指標,PEG在2006年、2007年的牛市中風行一時,很多一時高增長的股票藉助PEG,成為「最佳投資標的」、大牛股。這很正常,根據美股統計,「當前最流行指標」對股價表現的影響一直穩居前四名內。所謂潮流,不僅僅有概念潮流,也有價值指標的潮流,關注當前最流行的價值指標,也是提高選股成功率的途徑之一。
但經過多年調整,這個指標好像又隱退了,很少有人提起了。原因是前些年炒題材,今年炒價值,炒龍頭,都沒它的事。況且對PEG的過度濫用使不少人被踢,使人們再也不感興趣。
簡單的東西都是不完整的,PEG也如此,是個漏洞百出東西。但完整的東西往往是平庸的、僵化的。關鍵是,人類智慧迄今還只能靠一個個簡單模型去解決複雜問題,要不連物理學也誕生不了。漏洞百出沒關係,重要是認識它的漏洞在哪,想辦法去彌補它。
PEG的漏洞一個在PE、一個在G.G的問題下次說,今天講PE.1992年,我在報紙上首次介紹(G+D)÷PE時,舉了當時全市場PE最高(超過1000倍)的股票,說它「恰恰是全市場最有價值的股票」。雖然事後言中了,這個股票在其後的一年內漲了幾十倍,但回想起來,實在是無知者無畏。
今天,再用PEG,我會在PE和G之間尋求一種平衡,而不會簡單地用一個「商」去衡量一個股票。
先看這樣兩家公司:甲公司,每股收益1元,股價(PE)32元(倍),複利增長20%,PEG=1.6;乙公司,每股收益1元,股價(PE)14元(倍),複利增長5%,PEG=2.8。不考慮估值變化,只看投資回收期和回報率,哪家更好?按PEG原理,甲更好。但以5年投資期來衡量,甲累計收益9.95元,相當買進價的31.09%;乙6.81元,相當買進價的48.64%。顯然是乙更好。如果以成本回收期考察,甲乙兩家各需多少年?甲需要10年,乙也是10年,無優劣之分。
只有到第11年後,甲的高增長優勢才會體現出來:甲獲得39.72元的累計收益,相當成本價的1.24倍;乙只獲得15.93元,相當成本價的1.13倍。時間越長,這個優勢越明顯。
但問題在,有多少公司能持續十幾、二十年,只靠自身利潤累計保持20%以上的複利增長?「企業平均高增長周期為11年」,這是我在1998年《我為什麼看空長虹》一文中引用的一個數字。能突破這一統計規律的公司不會超過15%。更多的情況是:有幾年高增長,然後就開始下滑,淪為一家平庸的公司。
那麼甲公司以多少倍的PE買進,才能讓它5年期的投資回報超過乙公司?答案:20倍。這就是當PEG等於1時,保持若即若離的原因。如果PEG等於0.5(10倍的PE),5年就可收回成本,再下去就是淨利潤了。但這樣的好事,只有林復、林奇時代才有。
今天,高增長的股票都不便宜,人們為追求高增長,往往支付了過高代價,而PEG則常常淪為「半夜走墳地——吹口哨壯膽」的工具。舉例說,十年前的招商銀行也是高增長股,複利增長高達38%,2007年在高成長股1.5倍的PEG可以接受的旗號下,以50倍的PE收盤。但經過2008年的估值調整,又加上增長率的下降,近五年,它的平均PE已降到6.47倍,這導致,雖然近十年它的複利增長仍有17%,但複合收益卻只有可憐的4%不到(加上股息)。相反,鳳竹紡織從2006年到2016年,複利增長僅1.57%,其十年的複合收益也達到了19%!原因就在它的初始PE只有13.56!
PE的倒數就是收益率,13.56的PE意味著初始收益可達7.4%。而50倍的PE意味著有幾年高增長要用來填補初始收益率不足的虧欠。萬一在這過程中,公司經營遇到了一些挫折或估值調整,輕者就是幾年白忙活,重者就是投資收益的泡湯。所以PEG不是商小就好,PE本身也要有一定的合理性。
當然,僅到此為止,股票就不好玩了,沒趣了。以低PEG去追求高估值股票,有時還是很有些成就感的,所以這個討論我們下周還會繼續。
(責任編輯:DF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