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時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常言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一位與共和國同齡的古稀老人卻用自己執著奮鬥與睿智達觀的人生態度,成功「留住了」這一最美好的時光——早已功成名就的他至今依然每天都有新的努力。新的期待,新的作為,新的收穫。作為一位著名的古建專家、民謠詩人、道德模範和勵志導師,徐德凝老師不僅成為眾多年輕人崇拜的偶像,更在腳踏實地踐行著總書記「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的時代寄語。
雖無鮮衣怒馬,卻是逐夢真少年
「我和共和國同歲, 那時我們的國家和家庭滿是貧脊的記憶!新中國的兒童,幼稚的嗓音,喊著自立更生艱苦奮鬥,和父兄一塊,書寫著新中國十幾年的日曆」
徐德凝老師最自豪的事情不是自己辦了幾家公司,修繕了多少古老建築,獲得了多少獎項,出版了幾本詩集,而是自己能生長在新中國紅旗下,又在自己「幹事兒」的時候趕上了改革開放,趕上了民族偉大復興的好時代。而他自己更沒有辜負這個時代,辜負那些似水年華。
「莫談桑麻,我要到城裡去廝打,困難生活逼迫我離鄉別井,那時什麼困難也不怕」1979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元年,正好30歲的徐德凝老師為了讓家裡人都能過上好日子下決心要到城裡「闖天涯」。就這樣,他開始了自己的奮鬥。
「歲過二十八,我的木工手藝差,只能掙到老同學工資的十分之六,下決心要趕超他」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命運也給徐德凝老師設下了羈絆,他不回頭,沒灰心,而是為自己樹雄心立下計劃,堅持每天必須利用業餘學習兩個小時,很快就成了「技術骨幹」,當上了隊長。這是他的第一次成功。從此,奮鬥、創業成了他生命中兩大關鍵詞!
這一幹就是四十年,四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四十年的努力四十年的拼殺,一步一步將目標到達,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不斷地做出成績的人才能生活的瀟灑。花甲之人的心靈也能開出春花,天生我輩當有用,是小則小能大則大。抓住當下,走正路需要將勁兒來增加,千萬莫當『自己』的逃兵,有膽有識才能達到最佳。」
即使奮鬥成功之後,徐德凝老師依然保持著質樸的生活態度,名牌、豪車跟他無關。雖然沒有「鮮衣怒馬」,可這位總是樂呵呵的長者卻是一位真正的「逐夢少年」。
如琢如磨數十載,行吟勵志赤子心
與奮鬥、創業一樣,詩歌是徐德凝老師生命中另外一大關鍵詞。由於自幼受家庭影響,徐德凝老師身上凝固了中國傳統士人的文化習慣——「慎獨」和「省身」。「寫作為自己養成好習慣,每天早晨起床在四點後五點前,言志嗎,詩歌監督自己做善事說良言」
生活簡樸的他習慣每天早睡早起,早起之後,他記日記、創作詩歌——一種在他的家鄉流傳已久的民歌體長短句。寫昨天的不足,寫對自己今天的要求,還有對時事的感慨與深思。從18歲到現在,半個世紀以來他一直保持著這樣的習慣,並進而提升成為一種難能可貴的思想修為。
徐德凝老師的詩歌繼承了唐詩的社會性、元曲的白話性、中國詩體的形式美,融入了當代詩歌的元素,得到了雅俗共賞的社會認同,被詩界、評論界稱為"徐德凝現象",已成為當代詩歌的一面獨特旗幟,並正在鮮活地招展前行。
「詩歌寫了幾十年,匯總起來也有好幾萬,是詩歌啟發與引領,才讓我一步一步登上詩壇」
對於徐德凝老師而言,詩歌不僅是夢想,是奮鬥的目標,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或者說是提升人生品味的捷徑。「人生真美善,倍感有趣新鮮,我用詩歌說出大眾要說出的話,赤子之心幾十年不曾改變」
大愛浩蕩,知行合體,惟願成為一個有能力的好人
人生離不開奮鬥,奮鬥需要實幹、苦幹,而不是蠻幹,奮鬥需要有思想內涵。徐德凝老師是位思想者,他推崇「陽明之學」,不僅立志要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更要做一個德行合一的人。他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為「立德、立言、立業」。不僅用自己的詩歌大力弘揚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深入各大專院校,用自己最真實的人生經歷教育莘莘學子,積極傳播中華傳統道德文化。
「向前再向前,前進路上不怕慢就怕站,盡心盡力向前邁進,看的遠的人才能行的遠,行善再行善,在心靈中永葆善念,成為一個有能力的好人,這就是我的人生觀」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襲來。疫情期間,武漢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面對疫情的嚴重形勢,各方力量聯防聯控,八方資源緊急支援,展開一場全國總動員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徐德凝老師以敘事紀實筆法記錄著白衣天使的感人故事,讓他們的精神閃爍光芒,照亮人們的行為和道德。他說「疫病無情,人間有愛」。
受疫情影響,企業經營陷入了困境。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徐德凝老師依然堅持向疫區捐獻善款10萬元。他說自己不圖別的。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志願者,積極捐款捐物、用實際行動為抗擊疫情的志願服務組織提供有力的物質保障。
不負韶華知行合一,永葆初心浩氣激蕩。奮鬥四十年,砥礪新時代,徐德凝老師仍是當年那個立志用奮鬥改變自己和更多人命運的魅力少年!(注:本文所引內容均為徐德凝老師近期創作的詩歌)
(作者:博淳)
(新媒體編輯: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