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 周 嵐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也是江蘇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十三五」期間,江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強富美高」宏偉藍圖,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美麗宜居城市建設和美麗田園鄉村建設為抓手,推進美麗江蘇建設,致力為人民打造「城鄉融合、美美與共」的美好生活家園,全省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實現了6個「邁進」。一是住房工作在實現住有所居的基礎上向住有宜居邁進;二是城市基礎設施在補齊短板的基礎上向基本現代化邁進;三是城市建設在完善功能的基礎上向品質提升邁進;四是鄉村建設在人居環境改善的基礎上向綜合振興邁進;五是建築產業在總量最大的基礎上向實力最強邁進;六是城市管理在強化精細管理的基礎上向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方向邁進。
截至目前,全省獲得「聯合國人居獎」「中國人居環境獎」、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等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建築業總產值保持全國第一,綠色建築規模和高星級綠色建築比例全國領先,全省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腳踏實地出成效。
以美麗宜居城市建設為抓手
探索城市轉型發展新路徑
按照「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讓老百姓在宜居的環境中享受生活」等重要指示精神,「十三五」期間,江蘇聯結美麗中國實踐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宜居城市建設,提出美麗宜居城市建設工作思路,圍繞人民心目中的「美麗」「宜居」「城市」3個關鍵詞,推動建設「三美與共、三居遞進、三城協同」的美麗宜居城市,旨在讓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圍繞「美麗」的「三美與共」,強調城市、人以及城市周邊的大自然是一個和諧共處的生命共同體,同步推動實現環境優美、人文醇美、建設精美;圍繞「宜居」的「三居遞進」,強調滿足人民群眾由基本向高層次演進的居住追求,從「安居」到「適居」再到「樂居」,建立健全安居體系、適居服務、樂居家園;圍繞「城市」的「三城協同」,強調兼顧城市的表與裡、現在與未來,符合人居環境科學和世界城市發展的趨勢和共識,努力實現建設健康城市、魅力城市、永續城市的綜合願景。
美麗宜居城市建設立足城市高質量發展主題,圍繞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主體職能,內容包括住房、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園林綠化、綠色建築發展、建築業改革等多個方面工作,是一項以系統觀念整合推動建設工作轉型升級的工程。江蘇美麗宜居城市建設工作得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肯定和支持。試點開展以來,全省城市建設發展綜合成效已積極顯現,美麗宜居城市建設因此成為省委省政府推動美麗江蘇建設的主抓手。
住房條件得到有力改善。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房地產市場總體保持平穩運行。棚戶區改造工作連續3年受到國務院表彰,「十三五」期間,累計實施棚戶區改造130.33萬套,完成投資5460億元,近400萬群眾出棚進樓。積極構建「系統化設計、制度化安排、規範化建設和長效化推進」的住房保障體系。「十三五」期間,每年通過實物配租和租賃補貼在保的公共租賃住房保障對象50餘萬戶,城鎮保障性住房覆蓋率由22.58%提高到27.7%,住房保障制度完善率達90%以上。努力探索新型住房公積金制度,不斷強化省級監管職能,「十三五」期間,住房公積金累計繳存9004億元、提取總額6550億元、發放個人住房貸款5089億元,支持了超過128萬戶居民貸款購房。紮實推動老舊小區改造升級,累計改善城鎮老舊小區近7000個,惠及257萬戶居民。全省超過900萬城鄉住房困難群眾實現「出棚、解危、安居」。
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進一步完善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城市(縣城)自來水深度處理規模佔比約85%,深度處理比例全國最高;區域供水率先實現鄉鎮全覆蓋;城市汙水處理率達95.6%,建制鎮汙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99.7%,縣級以上城市汙水處理廠出水全部達到一級A標準,13個設區市和太湖流域9個縣城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城市燃氣普及率超過99.87%。紮實推進海綿城市和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持續推進城市化易淹易澇片區整治。深入實施停車便利化工程,2018年以來,新增城市公共停車泊位超過57萬個。持續推進城市防災避難場所建設,建成有效避難面積3292萬平方米。
城市管理水平顯著提升。在全國率先組建省級城市管理局(廳內設機構),實現縣以上城市數位化城管全覆蓋。統籌生活垃圾「大分流、細分類」體系建設,「十三五」以來,新增垃圾焚燒處理能力3.53萬噸/日、餐廚廢棄物處理能力3570噸/日、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近1000萬噸/年,共有1.91萬個小區、2.92萬個單位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深入推進城市「廁所革命」,健全城市公廁公共服務體系,新(改)建城市公廁近7000座。紮實推進優秀管理城市創建,21個城市被授予「江蘇省優秀管理城市」稱號,城市管理標準化、精細化、智慧化水平不斷提升。
城市人居環境更加優美。切實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工作,深入推進城市設計與「城市雙修」試點工作,率先實現國家園林城市設區市全覆蓋,城市建成區綠地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在全國領先。以立法形式推動綠色建築發展,「十三五」以來,全省新增綠色建築面積4.9億平方米,城鎮綠色建築佔新建建築比例由2016年的53%提升至2019年的96.19%,綠色建築規模、高星級綠色建築比例和節能建築規模持續保持全國領先。紮實推進建築設計創新創優和建築文化社會推廣工作,「十三五」以來,連續舉辦了5屆「紫金獎·建築及環境設計大賽」、5期「江蘇·建築文化講堂」。
建築業進一步轉型發展。推進精益建造、數字建造、綠色建造、裝配式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把江蘇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對生態文明的追求從建築建造延伸到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的全方位和全過程。抓住全國建築業改革綜合試點省份契機,積極推進工程建設組織實施方式改革,推動工程監理、全過程工程諮詢、工程質量安全監管等改革試點工作,加快推進政府投資工程集中建設,深化電子招投標改革。「十三五」以來,建築業產值和增加值穩居全國首位,建築業總產值年均增長5.1%以上,6家企業進入全球最大國際工程承包商250強。大力推動建築業企業「走出去」,在「一帶一路」國家投資建設項目上,覆蓋沿線54個國家。深入推進工程建設領域「放管服」改革,在全國率先以「不見面審批」方式獲得施工許可電子證書,啟用從業人員崗位培訓合格電子證書,全面推進施工許可並聯審批。目前,各類行政審批服務事項已全部實現網上辦理,實現在50個工作日內辦結工業建設項目到施工階段的許可。
以美麗田園鄉村建設為抓手
打造鄉村振興的「江蘇樣本」
「十三五」以來,江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於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以美麗田園鄉村建設為抓手,推動實施了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農村危房改造、傳統村落保護等一系列省委省政府重點工作。著力改善村莊環境面貌和農房建設品質,著力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著力彰顯鄉村特色風貌,有效帶動鄉村產業、鄉村治理和鄉風文明建設,持續放大綜合效應,為推動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行動產生品牌效應。按照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指明的方向,「十三五」期間,江蘇提出實施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行動,並將其作為提升「三農」工作水平、促進鄉村振興的綜合抓手紮實推進。圍繞「特色」「田園」「鄉村」3個關鍵詞,致力打造特色產業、特色生態、特色文化,塑造田園風光、田園建築、田園生活,建設美麗鄉村、宜居鄉村、活力鄉村,旨在挖掘中國人心底的鄉愁記憶和對桃源意境田園生活的嚮往,重塑鄉村魅力,帶動並吸引資源、人口等要素回流鄉村,從而推動鄉村綜合振興。江蘇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行動,是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在有效改善鄉村物質空間、強化美好環境整體塑造的同時,聯動推動鄉村轉型發展、重塑鄉村魅力和吸引力的一種創新探索,自2017年省委省政府下發《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行動計劃》以來,經過3年多的紮實推進和實踐探索,江蘇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行動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效,已由「省級試點」進入「面上創建」階段,建成了320多個立足鄉土社會、富有地域特色、承載田園鄉愁、體現現代文明、展現鄉村振興現實模樣的鄉村,農民收入和村集體經濟顯著增長,提升了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了政府、學界、社會和群眾的充分肯定。
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有效改善。為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要大力支持蘇北發展,讓老區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重要指示精神,2018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將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作為決勝蘇北地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牛鼻子」工程,集聚全省智慧和力量加快推進。為把這項民生實事好事落實好,江蘇起草出臺農村住房建設管理服務指導意見,嚴格負面清單管理,通過推進會、培訓會以及簡報等多種形式,提升整體工作水平。研發上線「農房建設服務網」,編制農房設計方案等一系列技術指引和圖集,全方位提供農民建房技術諮詢服務。建立蹲點指導、第三方巡查、對口跟蹤的「三位一體」工作指導機制,強化省級層面全過程跟蹤指導。截至目前,蘇北已完成農房改善20多萬戶,建成了一批建設品質高、公共服務好、產業發展優、環境條件佳、文化特色足、群眾滿意度高的新型社區。中農辦《農村要情》2020年第49期對蘇北農房改善取得的積極成效進行了長篇報導。
農村危房改造工作取得新進展。結合全省脫貧攻堅工作部署,圍繞「兩不愁三保障」中的「住房安全有保障」,聚焦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和貧困殘疾人家庭4類重點對象,細化目標任務,強化資金支持,深化技術指導,採取拆除重建或維修加固等方式,建設「既美又好」的安心房。在把好質量關的基礎上,創新開展危房改造示範建設,本著「先規劃、後建設、有特色」的原則,把農村危房改造與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相結合,與整合資源、扶持群眾發展生產相結合,與方便群眾生活相結合,積極探索改善困難群眾住房條件與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塑造鄉村特色風貌相結合的機制,切實改善農村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8.6萬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發放中央及省級補助資金9.8億元,有效幫助困難群眾實現「解危安居」,得到群眾擁護和認可。
傳統村落得以保護發展。率先以省政府規章形式頒布實施《江蘇省傳統村落保護辦法》,明確了傳統村落保護申報認定、規劃管理、保護發展、法律責任等內容,明確傳統村落保護的各方權責,將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納入規範化、法治化軌道。指導各地因村制宜編制規劃設計方案,合理確定保護範圍和各類保護對象,做到「一村一策」。將傳統村落作為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優先支持對象。通過組織開展調查和專題性研究,梳理掌握全省傳統村落地域分布、風貌特徵等。制定系統職業能力提升行動實施方案,將傳統建築工匠培訓列入鄉土人才培育計劃,鼓勵鄉村工匠隊伍參與建設。加強傳統村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居住環境,鼓勵村民主動投工投勞參與保護工作。編撰出版《江蘇傳統營造大師談》,搭建「江蘇古建園林營造數字博物館」,推動形成「鄉愁記憶」保護的社會共識。「十三五」期間,先後公布保護了310多個「江蘇省傳統村落」。
凝聚奮進力量
助推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期間,江蘇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通過「美麗宜居城市建設」創新實踐和「美麗田園鄉村建設」聯動行動,提升江蘇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的高質量發展水平。一是提升住有宜居水平;二是提升美麗宜居城市建設水平;三是提升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水平;四是提升城市管理現代化水平;五是提升建築產業現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