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曾評價王維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對於畫來說,色彩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亮麗的色彩,能夠將目光馬上吸引過來。
想像一下,如果詩詞中出現斑斕的色彩呢?又會是怎樣的場景呢?
八首色彩斑斕的詩詞,句句都好看!
《憶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江南的春天多麼美好,春天到來時,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
白居易從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藍葉那裡吸取顏料,兼用烘染、映襯手法而交替綜錯,又濟之以貼切的比喻,從而構成了色彩絢麗的闊大圖景,令人回味不絕。
《行香子·樹繞村莊》
宋·秦觀
樹繞村莊,水滿陂塘。
倚東風,豪興徜徉。
小園幾許,收盡春光。
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遠遠圍牆,隱隱茅堂。
颺青旗,流水橋旁。
偶然乘興,步過東岡。
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春天的村莊裡,綠樹繞著村莊,春水溢滿池塘,小園很小,卻收盡春光。桃花正紅,李花雪白,菜花金黃。
秦觀以白描的手法、淺近的語言描寫小園和各種色彩繽紛的春花,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萬物競發的田園風光圖。
《鷓鴣天·桂花》
宋·李清照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桂花淺黃而清幽,形貌溫順又嬌羞。性情蕭疏遠離塵世,它的濃香卻久久存留。無須用淺綠或大紅的色相去招搖炫弄,它本來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短短十四字卻形神兼備,寫出了桂花的獨特風韻。詞人以「淺碧」、「深紅」比喻其他花,與「輕黃」相對應,新穎別致。
《詣紅樓院尋廣宣不遇留題》
唐·李益
柿葉翻紅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紅樓。
隔窗愛竹無人問,遣向鄰房覓戶鉤。
詩人舉目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紅豔奪目的柿林。柿葉經霜一打,都已變紅,給秋日的園林增添了絢麗的色彩。接著,抬頭仰望,湛藍湛藍的天空,像水洗過一般明淨,把巍峨的紅樓襯託得更加清晰壯麗。
詩人以瑰麗的色調、清新的語言,繪出絢爛秋色,創造出碧天、紅樓「氣勢兩相高」的寥廓境界,令人心曠神怡。
《天淨沙·秋》
元·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秋天的傍晚,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紅的楓葉、金黃的花朵,在風中一齊搖曳著,顏色十分鮮豔。
青山靜靜、綠水悠悠,白草綿綿,紅葉片片,黃花朵朵,在暮色中,這些明麗的色彩,為這蕭殺的氣氛平添了許多生機活力。一掃前人一悲到底的俗套。
《訴衷情·芙蓉金菊鬥馨香》
宋·晏殊
芙蓉金菊鬥馨香。天氣欲重陽。
遠村秋色如畫,紅樹間疏黃。
流水淡,碧天長。路茫茫。
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
芙蓉花和金黃的菊花在爭妍鬥豔,日子已將近重陽的時候。遠處的村莊秋色如畫,紅紅的樹葉間雜著稀疏的黃葉。
在這首詞裡,晏殊注重色彩描寫,其中「芙蓉金菊」、「秋色如畫、「紅樹間疏黃」、「淡水」、「碧天",或明或暗寫出景物的色調,描繪出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給人以美的陶冶。
《憶江南·歌起處》
明·王世貞
歌起處,斜日半江紅。
柔綠篙添梅子雨,淡黃衫耐藕絲風。
家在五湖東。
傍晚時,夕陽照在江裡,紅透了半邊江。柔綠的蒿草在梅雨中,更顯青翠,穿著淡黃衣衫的女子正承受著細細的風。
全詞寫景如畫,色彩和諧,折射出詞人心靈的平靜。境界的開闊和景物的明麗,又透露了他強烈的思鄉之情。摹景抒情,詩中有畫,表現了詩與畫的同步造詣和審美情趣,達到了「詩中畫趣」的優美境界。
《雁門太守行》
唐·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穠豔,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