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漢語教學
案例94第一節課怎麼上?
給10歲左右的孩子上第一節漢語課,真讓我絞盡腦汁。我怕一上來就講漢語的特點、漢語拼音什麼的,孩子們會覺得枯燥;又怕第一節課太熱鬧,沒法在學生面前樹立我作為教師的威信,這樣以後的課堂紀律就不好管理了。經過反覆思考,我把第一節課分成了三個部分:
1.用法語自我介紹。生動地介紹自己其實不容易。想到與單純的口頭介紹相比,孩子可能會對圖形印象更深刻,我在介紹自己的時候,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大五角星,在中心的位置寫上自己的名字,在其他五個角裡分別寫上有關我自己的一些關鍵詞,比如年齡、會說的語言、愛好,等等。我讓學生根據這些提示猜猜它們分別表示什麼意思。猜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主動思考、發言的過程,比單純的自我介紹氣氛好。這其實也是學生與中國文化接觸的第一步,比如通過我的介紹,他們可以知道中國人姓和名的位置等知識。要讓學生對漢語感興趣,就要先讓他們對漢語教師感興趣,建立學生對教師的認同感。比如我說我喜歡看電影《暮光之城》,很多學生發現我和他們愛看的電影是一樣的,為此感到很開心。
2.用法語問學生對中國的印象是什麼,為什麼學漢語等問題,建立他們和漢語的聯繫。 有個學生說她的嬸嬸是中國人,所以她想學漢語。我接著問,她是中國哪個地方的人,你對這個城市還知道什麼,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要說話,我也會有一兩個相關問題問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我對每個人都很好奇,很想了解他們。
3.全班一起制訂「漢語課章程」,我問他們上漢語課的時候,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大家都提出建議,我一條條寫在黑板上,然後問全班學生是否都同意,並商量可能的懲罰措施。最後,我讓學生們在筆記本的第一頁上記下我們大家商量好的章程,如』『上漢語課的時候,我應該……」。這裡,我讓他們用第一人稱「我」來記錄,並且讓他們記錄「應該……」,而不是「我不能……",實際上是為了讓學生感到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中學的教育,除了學習文化知識,讓學生學會獨立承擔責任也是很重要的。
(漢語國際)
【分析】
根據首因效應⑴,學生對第一堂漢語課的印象至關重要。第一堂課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後學習漢語的熱情。本案例中的教師運用五角星圖形做自我介紹,形式較為直觀、新穎。這位教師巧妙地介紹了自己的年齡、愛好等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起了學生對陌生教師的好奇和興趣。在教師自我介紹後,也可以增加學生自我介紹的環節,讓學生模仿教師做自我介紹,這樣一來,學生可以互相認識,教師則可以藉機熟悉學生的姓名、愛好和特點。 自我介紹環節結束後,不妨玩一兩個破冰遊戲⑵,破冰遊戲就像用錘子打破嚴冬厚厚的冰層一樣,能幫助學生放鬆,讓大家儘快熟悉,在遊戲中增進感情,避免交際時產生的冷場。
了解學生學習漢語的動機和對中國的印象,對今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有重要的意義。第一堂課上,為了引起學生對中國和學習漢語的興趣,教師還可以播放介紹中國的視頻短片,針對視頻與學生一起討論大家感興趣的文化現象。
在本案例中,教師和全班學生一起制訂「漢語課章程」是非常聰明的做法,由於這樣的規約是和學生一起協商制訂的,對課堂管理往往非常有效。 教師在制訂課堂規約的同時還需建立課堂獎懲制度,確定違反規約的後果以及良好表現能得到的獎勵。
總之,第一堂課的目標和重點不在於學生能學習多少漢語,而在於讓他們對漢語課和中國文化產生興趣,喜歡上漢語教師。在第一堂課中,教師可以採用視頻、圖片、遊戲等多種方式,通過豐富的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學習漢語的熱情,以此將漢語的魅力和學生對陌生教師的好奇最大限度地轉化成漢語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形成良好的首因效應。
[1]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第一印象效應.是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佔據著主導地位的效應。
[2]破冰遊戲是能打破人際交往間懷疑、猜忌、疏遠的樊籬的遊戲,破冰遊戲可以幫助人們放鬆並變得樂於交往和相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