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總是被人為地分類和貼標籤,分類的依據和貼標籤的標準也各種各樣。要參加高考的高三學子和家長應該體會深刻,尤其是在為高考志願選校的時候,總會聽到多很多這方面的標籤。比如:「985」、「211」、「公辦」、「民辦(私立)」、「僑辦」、「雙一流」、「中外合辦」等等。
整體上講,我們給高校分類、貼標籤的時候,都是參考了不同的依據,因為這些依據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分類方式。比如,按辦學水平分類,形成了「一本」、「二本」、「專科」、「985」、「211」;按高校的資金來源(出資方)分類,就有「公辦」、「民辦」、「僑辦」、「XX合辦」等等;除了這種主流分類依據外,也有一些高校因為歷史、地理等因素,通過抱團的形式形成了一種分類,如「國防七子」、「五院四系」等等這種偏民間的標籤。
大學說到底是一個教授知識、培養人才的地方,所以辦學能力才是其核心因素。不管怎麼分類,以辦學能力為標準的分類對考生和家長選校時的參考意義最為重要。因此,本文將為讀者解讀一下根據辦學能力對高校進行分類而形成的幾個國家標準級的專有高校標籤,也就是「985」、「211」和「雙一流」。
「211」
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原國家計委、原國家教委和財政部聯合下發了《「211工程」總體建設規劃》,「211工程」正式啟動。「211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由國家立項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的重點建設工作,是中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舉措、中華民族面對世紀之交的中國國內外形勢而作出的發展高等教育的重大決策。
211工程的取名依據是指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故此,命名為「211工程」。
2002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原國家計委、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於「十五」期間加強「211工程」項目建設的若干意見》。
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時表示,「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規模已經穩定,不再新設這兩個工程的學校,同時為了注重學科導向,引入競爭機制,實施了「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對非「211」學校的國家重點學科予以支持。
截至國家決定不再新設「211工程」學校時止,我國已經建成的211學校數是112所。它們不均勻地分布在除臺灣省、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外的各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北京最多,共有26所「211工程」學校。
「985」
985的命名依據是其首次被提出的時間在1998年5月。1998年5月4日,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代表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會宣告:「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因為這次講話發生在1998年5月,也為了跟已經啟動的「211工程」保持名稱上的一致性,因此就使用了「985」來命名這個高校建設工程。
1999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985工程」正式啟動建設。985工程是指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在世紀之交為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而做出的重大決策。
「985工程」一期建設率先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開始實施。2004年,根據《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教育部、財政部印發《教育部、財政部關於繼續實施「985工程」建設項目的意見》,啟動二期建設。
2010年,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部、財政部印發《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意見》。
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時表示,不再新設這兩個工程的學校,同時為了注重學科導向,引入競爭機制,實施了「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
截止到2011年12月30日宣布不在新設「985」高校時,全國共有39所「985工程」高校。除了臺灣省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外,「985工程」是打算至少要在每個省份至少建設一所985高校的,但是由於2011年12月30日後就不再新設985學校,因此我國還有13個大陸省份沒有985學校,它們是河北、河南、江西、貴州、雲南、海南、山西、寧夏、新疆、內蒙古、西藏、廣西和青海,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華南地區。
「雙一流」
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對新時期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做出新部署,將「211工程」「985工程」及「優勢學科創新平臺」等重點建設項目,統一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並於同年11月由國務院印發,決定統籌推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雙一流」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簡稱。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後的又一國家戰略,有利於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柱。「雙一流」建設吹響了中國高校衝刺國際前列、打造世界頂尖學府和頂尖學科的「衝鋒號」。
2017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布《關於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正式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共計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A類36所,B類6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雙一流建設學科共計465個(其中自定學科44個)。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綜上所述,從命名上來說,「211工程」和「985工程」於2011年12月30日就停止了,而且於2016年06月07日,教育部官網發布了「關於宣布失效一批規範性文件的通知」,宣布《「211工程」建設實施管理辦法》《關於繼續實施「985工程」建設項目的意見》等一批規範性文件失效,已失效的規範性文件不再作為行政管理的依據。2019年11月28日,教育部官網發布聲明:已將「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統籌為「雙一流」建設。
現在以辦學能力為標準的唯一國家級分類標準只有「雙一流」了。因為「211」、「985」對學校來說都是至上的榮譽,因此凡是屬於這個工程的院校都還是習慣繼續沿用,學生和家長也一樣。
「雙一流」既然是現在唯一的國家級辦學能力劃分標準,那麼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在我國各省級行政區域的發展分布如何呢?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分成了AB兩類,A類高校有36所,B類高校有6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共有95所。「雙一流」建設高校目前的總數是137所。不均勻地分布在除臺灣、香港和澳門以外的31個省級行政區域內。
我們在選擇院校的時候,也不應過分執著於一所學校的標籤,尤其是那些並非以辦學能力為標準的標籤。選擇學校需要多方面考慮,並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不可盲目地跟風。
作者:肖連餘丨Shawn
編輯:Cat_A_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