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免費領取5000本專業圖書
來源 | 「自然資源智閱讀平臺」-《分享海洋》
作者: 郭友釗
出版社:地質出版社
因溫度升高,冰川融化,海水受熱膨脹,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那麼,世界各地海水的溫度區別明顯嗎?隨星移鬥轉而變化嗎?
8月的西沙群島,酷熱難耐。表層海水,有點發燙,大概有28℃左右。20米深處,海水的溫度突然降低了10℃多。海洋學把這種現象稱為溫度躍層。到達200米深的時候,海水只有15℃左右,500米深的海水溫度降到了8℃。600米、700米、800米深的海水,溫度更低。在2000米深的地方,偶爾看到一兩粒上升的小冰球,這地方的海水已經達到零下2℃左右。
西沙群島
圖片取自百度百科
(一)中國近海
黃海之濱
圖片取自網絡
中國近海的海水溫度都一樣嗎?也不一樣。還是8月,2 000多米深的西沙海槽,溫度極低,在零度左右,可海水含鹽,零度的海水也不會結冰的。從西沙海槽開始到東沙群島,海底不斷變淺,溫度從2℃、5℃、8℃,步步登高,到了東沙群島的南衛灘,海底的溫度已經上升到了15℃。數十米深的臺灣海峽海底的溫度在22℃至27℃之間變化,過了福州直到上海,海底溫度穩定極了,靠近陸地,溫度高點;遠離陸地,溫度低點兒,都在23℃左右搖擺。黃海的海底溫度不同於東海。一過上海,海底溫度開始變化,從23℃緩慢降低到20℃,沒走多遠,從20℃又急劇下降到10℃,此時已到了海州灣。再往北,黃海的海底,溫度在5℃上下跳動著,這片數十萬平方千米的海水,海洋學上叫它「黃海冷水團」。剛剛進入渤海海峽,海底溫度立刻上升,渤海海底的溫度都在20℃至25℃之間變化。
(二)深海大洋
大西洋海濱公路
圖片取自網絡
深海大洋的溫度變化規律,不同於邊緣海。在太平洋的西北部,表層海水的溫度在26℃以上。在關島附近,溫度達到28℃至30℃之間。向東進入東太平洋,在萊恩群島附近,海水的溫度下降到25℃。沿南回歸線向東,直到智利北部沿海,海水的溫度一直在下降,從25℃、24℃一直過渡到16℃、15℃。同一緯度上,東、西太平洋表層海水的溫度顯著不同。與太平洋相比,大西洋海水東西兩岸的溫度高、中部低,與太平洋西海岸溫度高、東海岸溫度低的特徵完全不同。
印度洋的海水溫度呢?沿著同一個緯度觀測,海水的溫度幾乎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如果拐一個直角的彎,沿著同一經度往北測量,海水的溫度才顯現出上升的跡象。從南回歸線到赤道,印度洋海水溫度變化範圍不足5℃。極地的海水,包括北冰洋、南極洲的邊緣海,海水的溫度均很低,常見冰山浮動。不同地區的海水溫度不同。同樣,同一海域的海水溫度也隨時間而升降。
點線是極地海水與海水的分界線,點虛線是赤道。從赤道到南、北兩極,溫度逐步降低。赤道附近的西太平洋、東印度洋與西大西洋各存在著溫度超過28℃的巨大區域,是颱風、颶風出沒的海域「冷在三九,熱在三伏」,說的是地面的氣溫,但也適用於海洋。冬天的海水最冷,冷得可以冰凍三尺,渤海灣曾有過的冰雪海岸就是這樣形成的。春暖花開,海上的冰層或冰山隨著家燕的北歸而融化。夏日炎炎,海水溫熱,水中的魚兒成為人類學習遊泳與嬉戲的夥伴。秋高氣爽,海水的熱情漸消,海面寧靜安詳,如人到中年。
(三)世界上哪有不變的道理?
既然一年之中的海水溫度隨鬥轉星移而升高或降低,那麼,一萬年、十萬年、百萬年之中的海水溫度會有明顯的變化嗎?
聰明的人類於1955年繪製出了第一條古海水溫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42萬年以來,海水的溫度出現了13次升溫、降溫的過程。升溫的階段稱暖期,降溫的階段叫冷期。冷、暖相間,周而復始。只不過,冷與暖之間或者暖與冷之間的變化實在太迅速。例如暖期或冷期持續的時間是10天,可是破壞暖期而建立冷期,或者摧毀冷期而建立暖期所需要的時間僅僅是一天或者半天。安安穩穩的10天,稱得上萬事萬物在漸變,其樂融融。而痛快淋漓的一天,則屬於涉及萬事萬物的災變,後果極為嚴重。後來,科學家又研究了87萬年以來、200萬年以來海水古溫度的變化過程,對海水溫度升降規律有了明確的認識。
一是「變」。已名垂千古的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裡特說「一切皆流,無物常住」,「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早就道破世界永遠處於變化之中的道理,海水溫度的變化,只是一個實際的例子而已。
二是「換」。世界有兩極,或者說世界可以二分。風水輪流轉,正如宋代朱熹一針見血所指出的「物極必反」那樣,暖期過後是冷期,冷期之後必是暖期。
三是「制」。海水不可能永遠熱上去,也不可能永遠冷下來,海水溫度的變化只在一定範圍內出現。變化的過程,總有某些因素在左右著、制約著。海水的溫度隨時隨地而變,這倒是符合自然界可變、應變、善變的脾氣。
END
封面圖片取自網絡
閱讀更多內容,請掃描或長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