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 馬 煜 圖/記者 吳燕軍
拜四方、二龍戲珠、九龍下海、龍字造型、五龍捧聖、菊花圖、龍睡眠……9條威武的草把龍歡騰旋躍,隨鑼鼓變換各種陣型,威風八面,引得臺下喝彩聲連連。12月12日,國家級非遺項目「潛江草把龍」傳承培訓成果展示活動在龍灣鎮章華臺遺址景區舉辦。
「潛江草把龍」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採用稻草扎制而得名,形成歷史久遠。據董仲舒《春秋繁露》記載,楚地最早舞草把龍燈見於漢代,盛行於唐,歷代相沿承襲。據潛江縣誌記載,早在清朝光緒年間,以龍灣為代表的潛江境內水網湖區形成了用草把龍燈驅邪送神的習俗。草把龍燈通常在春節、元宵和二月二龍抬頭等傳統節日表演。遇重大災害、瘟疫流行,也會扎制草龍,驅除邪魔。
龍灣鎮瞄新村村民趙常碧中午便來到了活動現場。「草把龍是咱們龍灣的亮點,能在家門口看到這麼盛大的展演感覺非常高興,9支隊伍同臺競技,好久沒有看到這麼熱鬧的舞龍了。」趙常碧說。
「我們這支隊伍是自發組織起來的,今天大家演出十分成功,很好地展現了我們龍灣人民的熱情。」雙豐村草把龍傳承隊隊員柴好安表示,他們將繼續努力,把「潛江草把龍」傳承下去。
據悉,今年市非遺中心支持龍灣鎮非遺傳承基地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草把龍扎制及舞龍培訓班,在龍灣鎮凍青垸等村培養草把龍表演隊。通過兩個多月的學習,學員們熟練掌握了草把龍扎制技藝和舞龍套路。
近年來,市文化和旅遊局多次主辦「非遺進景區」活動,推動潛江非遺與旅遊結合,不僅為非遺傳承提供了新的平臺,也為潛江旅遊帶來了新的活力。
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程倫嵩表示,通過此次活動,傳承和宣傳了「潛江草把龍」,為這一傳統文化培育傳承土壤,希望更多年輕人學習「潛江草把龍」扎制技藝和舞龍套路,讓這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原標題:九龍齊舞章華臺 非遺傳承展風採! 「潛江草把龍」傳承培訓成果展示活動成功舉辦)
(責任編輯:何偉_QJ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