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陳泱
9月1日晚8時,中央電視臺《開學第一課》如約而至。在全民抗疫的大背景下,「第一課」以「少年強 中國強」為主題,通過「團結·科學·擔當」三個篇章展開生動講述,彰顯「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
在這個特殊的課堂裡,除了有鍾南山、張伯禮、張文宏、張定宇等特殊的「老師」外,「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陳薇也給孩子們分享了關於新冠疫苗誕生的故事和知識,以及她與團隊在前線與病毒作戰的經歷。
作為一名女性,54歲的陳薇在事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她也曾多次把自己的經驗、心得分享給莘莘學子。榜樣引領成長,從「開學第一課」開始,來看看陳薇給孩子們帶去了哪些叮嚀教導?
給全國學子的第一課:除了勝利,別無選擇
陳薇在中央電視臺《開學第一課》節目中。
在9月1日晚的《開學第一課》上,陳薇給孩子們分享了關於新冠疫苗誕生的故事和知識,以及她與團隊在前線與病毒作戰的經歷。
陳薇說,第一批新冠疫苗在生產線下線的那天正好是自己的生日。在收到上級領導們發來的生日祝福信息後,她回復了八個字:「除了勝利,別無選擇!」
陳薇長期從事生物防禦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藥研究。炭疽、鼠疫、伊波拉……這些致病微生物,在戰爭時期可能會成為敵人手中的武器,和平時期則可能是導致大規模疫情發生的罪魁禍首。「病毒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殺手」——憑著職業敏感和軍人的使命,陳薇一直將抗病毒藥物作為主攻方向。
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時,陳薇帶頭進入一次最多只能待5個小時、待久了就會因缺氧嚴重頭痛的負壓實驗室研究預防非典的藥物。為了和疫情搶時間,每次進實驗室前她都會少吃少喝,裝備成人尿布,一直待到八九個小時撐不住為止。最終,她和團隊成員共同研製出中國軍隊首個SARS預防生物新藥「重組人幹擾素ω」,14000名預防性使用「重組人幹擾素ω」噴鼻劑的醫護人員無一例感染。
2006年,在大多數國人還不知「伊波拉」為何物時,陳薇就針對這一烈性病原體展開研究,且敏銳覺察出「伊波拉離我們也就是一個航班的距離」。2014年,西非大規模爆發伊波拉疫情,全世界談「埃」色變,陳薇做了一個大膽決定——到非洲一線去。
陳薇團隊研發了全球首個進入臨床的伊波拉疫苗,為疫區的無數生命打開了希望之門。
在獅子山工作間隙,陳薇訪問了當地一家孤兒院,那裡有48個孩子,全部都是因為伊波拉奪去了親人生命的孤兒。這次探訪讓陳薇有了奮鬥目標——「想把我們的疫苗用在全世界人身上。」
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陳薇團隊經過夜以繼日的科技攻關,研發了全球首個進入臨床的2014基因型伊波拉疫苗。小小一支疫苗,意味著幫助非洲人民防控伊波拉疫情的勝算大增,為疫區的無數生命打開了希望之門。
與「毒」共舞這29年,陳薇和一批軍隊醫學科研工作者一起,與各種足以致命的病原體短兵相接——在生與死的較量中,在人民與生命面前,正如她所說,除了勝利,別無選擇!
2008年5月14日,陳薇隨隊趕赴四川災區,第二天便她織軍科院專家編寫了《災區衛生防疫知識手冊》。
給家鄉學子的第一課:潛心向學,保持信仰
今年4月12日,浙江省金華蘭谿市的8萬餘名學子在即將開學之際,通過網絡收到了陳薇的一封來信,上了寶貴的「第一課」。
信中,陳薇情真意切地說:「我生在蘭江邊,喝著蘭江水、聞著蘭花香長大的,蘭溪基因一直伴隨著我。」
今年春節,陳薇本來計劃回蘭溪和父母一起過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她和團隊大年初二趕到武漢,爭分奪秒地和病毒展開了戰鬥。
3月16日,陳薇團隊在全世界率先研製出了新冠疫苗並且獲批啟動臨床試驗。面對這一成果,陳薇告訴家鄉的孩子們:「偉大的祖國是我們最堅強的後盾,我們國家生物領域處於國際領先行列的科技力量,是戰疫勝利的基礎和保障。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有太多太多的人在這場特殊的戰役中挺身而出,不計報酬、不論生死!大疫之中彰顯了大義。今年所發生的一切,會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大事記,成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大事記,也會成為歷史上的大事記。」
如今,疫情的寒冬已經過去,陳薇帶領團隊研製的新冠疫苗也已經進入三期國際臨床試驗階段,並於8月11日獲得國內首個新冠疫苗專利。
在家鄉學子即將重回校園時,陳薇對孩子們表達了殷切期望:「同學們要弦歌不輟,潛心向學。等你們學有所成,你們會從事各行各業,但無論你在哪裡,在做什麼,請你記得,一個人的信仰不能丟!一個人對祖國和人民的大愛,不能丟!我們要做對這個社會有用的人,人生才有意義!只有溫暖了別人,你的世界才會更加精彩,更有意義!最親愛的學弟學妹們,你們是中國的明天!我相信,你們善良、正直、勇敢、鑽研、熱血的心,一定能夠點亮中國的明天!期待學弟學妹們做一個有愛與責任的人,增強愛國愛黨愛家鄉的自豪感,為新時代立德立功立言。」
給高校學子的第一課:堅持選擇,報效國家
1988年,陳薇從浙江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老師們看中了她的勤奮用功,便把唯一保送去清華大學生物化工專業讀研的機會給了她。
別看現在的陳薇一頭幹練短髮,說話辦事雷厲風行,其實學生時代的她是個喜歡文學和舞蹈的文藝女孩。用現在的話說,長發飄飄、一臉清純的她長了一張典型的「初戀臉」。在清華大學讀研時,陳薇編過刊物,還經常發表一些小美文。她還是清華大學學生咖啡廳的首批女服務員,並在清華開過舞會,清華女生少,她就跑到別的學校去拉人。
學生時代,陳薇長發飄飄,是個喜歡文學和舞蹈的文藝女孩。
1990年將從清華大學碩士畢業時,陳薇收到了深圳一家公司的邀請,如果去那裡工作,她將拿到非常誘人的高薪,對方因為惜才,就連籤約都是帶著她在五星級飯店籤的——那麼,陳薇後來又是怎麼突然從軍,繼而開展生物防禦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藥研究的呢?
原來,一個偶然的機會,陳薇受導師委託,去軍事醫學科學院取一份抗體。正是這次經歷,讓陳薇主動要求從軍。同年4月,陳薇被特招入伍。
對於這次選擇,陳薇在清華大學2012年夏季研究生畢業典禮上發言時,就這樣寄語自己的學弟學妹:「那時,同學們都把出國留學或者進大公司作為第一選擇,我也不例外……但自從知道有軍事醫學科學院這麼一個特殊單位存在,知道它成立於1951年,當時就是因為美軍在朝鮮戰場使用了細菌武器,周恩來總理親自籤署命令,從全國抽調最優秀的科學家迅速成立的,擔負著我們國家防禦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特殊使命後,我熱血沸騰,產生了一種投身其中、貢獻才智的強烈願望。」
非典時期,陳薇接受採訪。因為100多天沒有相見,兒子便親吻了電視裡的媽媽。
在一片反對聲中,陳薇堅定了自己的選擇。多年之後,她在面對即將奔赴工作崗位的清華學子時仍感慨萬分:「如果說我今天做出了一點成績,這是與當初的選擇密不可分的,我始終認為,一個人的職業選擇如果能與國家重大需求相結合,結合得越緊密,得到的支持越大,發展的空間越大,個人才華就能充分得以展示,個人價值才能被高倍放大。」
連結>>
對於成功,對於榮譽,陳薇也表達過自己的看法。言辭質樸,卻字字珠璣。
成功——目標不變,方法在變
「經常有人問起我出成果的訣竅,我回答說,成功的人,往往是目標不變,方法在變;而目標在變,方法不變的人容易受挫折。如果一個人20多年堅持一個研究方向,專注做一件事,只要方向正確,方法得當,換了誰都一樣會成功。」
榮譽——行勝於言,淡泊明志
「我們團隊率先推出了預防SARS新藥——重組人ω幹擾素後,長年累月默默鑽研在實驗室的我一下子走到了臺前,籠罩在各種耀眼的光環之下。光環固然美麗,聚光燈的光芒也常會給人帶來很多的幻覺。但面對這一切,我的心態沒有太大的改變。多年來,在清華『行勝於言』的校風薰陶下,在軍事醫學科學院老一輩科學家的潛移默化下,對榮譽的淡泊已經成為了人生的一種習慣。同時,我非常珍惜榮譽給我、給我的科研團隊,乃至整個單位帶來的嶄新機遇和廣闊發展空間。」
編輯:小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