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重複看書為何不厭煩,腦科學揭開其行為心理密碼,家長要知道

2020-09-25 敖爸聊教育


引子

我們在現實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有的孩子對一本書明明已經看了五遍十遍的,可孩子就像是被施加了什麼「魔法」一樣,總是百看不厭,不管看再多遍都好像是第一次看那樣的「新鮮」。

比如,我的一位朋友以往就遇到過這種情況,他那3歲多的孩子經常把一本書翻來覆去地看,不管怎麼重複看書都不會心生厭煩,這還不夠,有時還要纏著父母把書中的故事講給他聽,可問題是連講同樣的故事都已記不清講了多少遍了。以致朋友都開始懷疑起自己兒子是不是有什麼心理症狀。

類似上面這種現象,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常見,主要出現在學齡前孩子身上,應該說這是一個具有相當的普遍性現象。

01 重複性行為能給孩子帶來三個方面的提升

其實,這種百看不厭、重複性地看書聽故事的行為是學齡前孩子的特質之一,也是一種階段性的行為,等到孩子長大了之後,這樣的特質就會自動消失了。

從心理層面上來說,重複性閱讀給孩子提供了很好的反覆練習的機會。孩子的那些看似無聊又沒意義的重複性行為,是孩子不斷探索和深入學習的過程。每一遍都能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收穫。

曾有知名教育專家指出,「反覆練習是兒童的智力體操」。」也就是說,孩子反反覆覆地看一本書或聽一個相同的故事等,實際上是學齡前孩子所特有的學習方式之一,他們通過不斷地重複來吸收新知識。不僅如此,這種重複性行為還能給孩子帶來以下三個方面的提升。

1.重複性行為有利於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當孩子重複聽一個故事,或重複看一本書的時候,他的注意力特別集中,甚至可以不受周圍事物的幹擾,全身心地投入到重複行為中去。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的專注力就慢慢得到了提升。

2.重複性行為有利於提升孩子的記憶力

學齡前孩子在重複性看書或聽故事的時候,其認知和記憶範圍會不斷地增大,不僅能發現新的東西,還會對上次記住的內容加深印象,明顯有利於提升孩子的記憶力。

3.重複性行為能讓孩子獲得自信和安全感

在不斷的重複性行為過程中,孩子對眼前的事物將越來越熟悉,比如多次重複看一本書、重複聽一個故事等,孩子的認知能力自然就越來越強,獲得一種自信和安全感。

總之,諸如類似反覆看同一本書的重複性行為,不僅沒有什麼壞處,反而能給學齡前孩子帶來以上三個方面的提升。

02 父母如何對待孩子的重複性行為

儘管重複性行為對大人來說可能顯得很乏味,但對孩子來說卻並非如此。可以說,重複性行為是學齡前孩子開展有效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

當孩子出現重複性行為時,我們就應該理性地對待孩子的這些行為。

1.不要阻斷孩子自發出現的重複性行為

當孩子出現重複性行為時,父母不要阻斷孩子的這種行為,要允許孩子反覆進行重複性翻閱繪本等行為,這有利於完善孩子的心理過程。

2.積極回應孩子的重複性行為,不對孩子粗暴斥責或橫加幹涉

重複性行為不僅是孩子學習的方式,也是孩子表達訴求的一種手段。有時候孩子會利用重複行為吸引父母的注意,希望父母能夠對他們關注,試探父母是否無條件地接納他。

比如,孩子要求父母給他講講故事、讀讀繪本等,如果父母積極配合,認真對待,孩子就會很滿足;反之,如果父母拒絕,孩子就會很失望。

所以,父母要給予孩子足夠的理解和尊重,並在行動上採取積極的配合和回應。這對孩子的心智發展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3.巧變花樣,給「老故事」注入一點「新鮮佐料」

有時孩子反覆要求父母給他講一個早已聽了很多遍的故事時,父母未免會感到煩躁,此時我們不妨變著花樣,適當拓展一下,給「老故事」注入一些「新鮮佐料」,豐富故事內容,讓孩子更加「喜聞樂見」。

結語

當孩子反覆看同一本書或反覆聽父母講同一個故事時,恰恰是在幫他塑造一個健康的大腦和品格,孩子就此開啟探索世界的大門,而父母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對孩子的成長變化保持著足夠的耐心,靜靜等待孩子下一輪換書時機的到來,一路陪伴孩子成長!

相關焦點

  • 哈佛腦科學專家揭開孩子不愛學習的真相
    他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病學臨床教授,哈佛大學醫學博士,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兒童心理治療及家長諮詢經驗。我們日常能夠體驗到的意識活動大多數都來自上層腦的心理過程。,不能單獨培養某一個腦區,而是要進行整合腦的培養。
  • 「孩子不愛學習」的秘密?耶魯腦科學家揭開!
    )其實,孩子一切「不省心」的行為都與大腦發育有關。作為父母,理解大腦的構成,掌握其發育規律,順勢而為,而不是硬頂著上。孩子那些讓你頭痛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本文分享暢銷書《媽媽的悔過書》的乾貨,揭開「孩子不愛學習」的秘密。1848年,25歲的蓋吉是美國佛蒙特州一家鐵路公司的工頭,他是一位能力出眾、人品受到肯定的年輕人。某天工人們用炸彈炸裂碎石的過程中,意外導致重達6公斤的鐵棒穿過蓋吉左側的臉頰,並貫穿了他的頭部。
  • 打人哭鬧又害羞,解開孩子的行為密碼,家長要充當「密碼破譯員」
    導讀:打人哭鬧又害羞,解開孩子的行為密碼,家長要充當「密碼破譯員」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打人哭鬧又害羞,解開孩子的行為密碼,家長要充當「密碼破譯員」!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破譯兒童行為密碼,《小孩的神秘生活》解鎖科學育兒新姿勢
    但兒童教育市場火爆的同時,也帶來了泥沙俱下、亂象頻生,如「量子波動速讀」、「右腦開發」等偽育兒知識不計其數,家長們急需科學的聲音來指導。在這樣的前提下,騰訊視頻的《小孩的神秘生活》首次將鏡頭聚焦孩子離開父母之後在幼兒園的「另一面」,在專家的幫助下「破譯」兒童行為密碼,以科學性和真實性為浮躁的育兒市場注射了一劑「鎮靜劑」。
  • 為什麼孩子會注意力不集中?「專注力」的兩大誤區,家長要知道
    關於專注力的誤區,家長們要了解。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心理與腦科學教授Chen Yu針對「專注力」問題,進行了一次深入研究。,在孩子行為中的體現也就不同。,其專注力水平要比睡眠不夠時強許多。大多數家長都不知道關於專注力的這兩個誤區,對此,每位家長都需要認真思考,加以改正。
  • 孩子總做重複行為?用「運營」角度去看待,3步滿足孩子內心需求
    而這樣的行為背後,蘊含著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 孩子需要重複,家長需要理解孩子的重複。 生產產品就像是生孩子,運營就是育兒,所以我們作為家長,可以採用宏觀的角度,用運營思維,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 孩子出現這3種行為,家長別覺得厭煩,說明他們智商比同齡人高
    都說想知道孩子聰明與否,可以直接去觀察他在生活中的樣子,因為很多細小的行為就能透露出他的聰明勁。或許會有家長不喜歡孩子話多,但是喜歡說話意味著他們很聰明,敢於在生活中表現自己的想法,而且有勇氣和他人對話。要知道現在很多小孩被寵溺壞了,經常會躲在父母身後,甚至連跟人說話的勇氣都沒有。
  • 反映孩子心理問題的行為,家長要早知道
    小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最容易被家長忽視,總喜歡用「年紀小」這個詞來搪塞,覺得小孩子哪會有什麼心理問題,而年幼時家長的不注意很容易就造成孩子性格某方面的缺失。專家提醒: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通常屬於心理問題,家長應該正視孩子的心理問題,並通過科學的手段來幫助孩子糾正不良行為。
  • 積極人生大學郭宇宸:為什麼家長的關心,卻讓孩子感到厭煩?
    」我們做父母太不容易了!「「為什麼要我理解他,他怎麼不能理解我的心呢?」01孩子開始厭煩家長的關心?他們會說:「媽媽我知道啊」「媽媽你不用說了啊」,就是我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開始去厭煩家長的關心,當然我不會苦惱,但是我心裡也有那份一點點的小痛,因為媽媽真的不捨得讓孩子離開自己。那麼孩子厭煩家長會有怎樣的情境呢?大家覺察一下,比如很多家長會說孩子小的時候很乖,很懂節約。
  • 主動學點腦科學,家長才知道80%的時間都在與孩子進行無效溝通。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父母對孩子不斷地提醒、反覆地叮囑或者是重複要求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很多父母都將嘮叨這種說教方法來當做常用的教育方式,以此希望孩子能夠聽話,但是現實往往都是父母越喜歡嘮叨,孩子就越不喜歡聽從。
  • 腦科學家揭露孩子不愛看書的真相,如何讓孩子擁有「閱讀腦」?
    導讀:腦科學家揭露孩子不愛看書的真相,如何讓孩子擁有「閱讀腦」?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腦科學家揭露孩子不愛看書的真相,如何讓孩子擁有「閱讀腦」?!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脾氣差,父母如何應對?從腦科學和心理學解讀兒童情緒
    而對於人而言,情緒腦的發育會更快,所以,孩子們從很小就有喜怒哀樂,而思考腦則要到20多歲以後才會真正完全成熟。所以說,讓6歲之前的孩子能夠很好地控制情緒本身就是不科學的,因為幫助他們控制情緒的思考腦還沒有充分地發展。
  • 3個培養孩子科學啟蒙的方法,能夠激發孩子的「科學腦」
    3個能夠激發孩子「科學腦」的方法1、先提升孩子的眼界首先我們要先提升孩子的眼界,讓孩子的視覺先對科學啟蒙有個認知,其次在深入去探究科學。有的家長就問了為什麼先給孩子提升眼界呢?有什麼科學依據能讓人信服嗎?這個青青自然是腦子裡帶著依據來講的。
  • 天才密碼官網:是實現全腦教育「全體系」培養的機構
    甚至,不惜以毀掉孩子的天性和興趣愛好為代價來獲取優異的成績。然而如今所謂的成績只是一塊「敲門磚」。社會更看重的是一個人的綜合素養,這也是全腦教育工作者的初衷。天才密碼全腦教育,作為國內全腦領域的佼佼者,一直備受家長和信賴和同行的認可。今天我們通過一則採訪來走近天才密碼全腦教育,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 耶魯腦科學家揭開「孩子不愛學習」的秘密
    我們現在的教育體制讓天性好動,額葉發育遲滯的男孩們很不公平。事實上,要「額葉」發育滯緩的男孩們乖乖不動,就跟嚴刑拷打一樣。畢竟原本要穿越田野、在水裡遊泳、捕獵老虎和鯨魚的男孩們,由於時代的變遷,卻整天被關在教室裡......
  • 孩子不喜歡上學,家長無意識的行為,讓孩子拒絕吃學習的「苦」
    本就對學業厭煩的孩子,加上父母偏激的言行,孩子就會更加討厭學習。孩子在求知慾充沛的年齡,總是會化身一本十萬個為什麼,家裡的小孩總在他爸爸看書的時候,在旁邊問爸爸問題:爸爸星星為什麼只有晚上有?爸爸今晚的月亮好亮,平時為什麼沒有今晚的亮?面對孩子的問題,爸爸只能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給孩子解釋,孩子仍然還會追問,時不時還會衍生出另一個問題。
  • 孩子脾氣太暴躁?家長善用全腦養育法,培養高情商寶寶事半功倍
    我們把孩子生下來,就得有教育他的責任,可是真正為人父母后,我們才發現育兒之道可真是不簡單哪!閨蜜本以為孩子上了幼兒園後就能輕鬆一些,可是她發現現在雖然不用天天端屎端尿照料孩子,但是其他事情卻又接踵而至,孩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變得會發脾氣了。媽媽讓他吃飯,他就是不吃,讓他睡覺,他卻要看動畫片,好像事事要和媽媽對著幹,這一點讓我的好閨蜜很煩惱。
  • 失敗後不敢再嘗試?孩子有受挫心理,試試《全腦教養法》的複述法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有一次在交流區裡,家長們討論起了有關於遊泳的話題,有的家長說自家孩子從小就水性好,學習遊泳的時候也沒遇到什麼困難,很順利的就可以在水中自由自在的遊動。而還有家長說自家孩子膽子很小,在學遊泳的時候不小心嗆到水,然後就變得更加恐慌,不但要花更多的時間和勇氣去學會遊泳,甚至還有的因此再也不敢下水。
  • 哈佛腦科學專家: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
    他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病學臨床教授,哈佛大學醫學博士,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兒童心理治療及家長諮詢經驗。表面來看這四個特質似乎與學習完全無關,但深入了解下去你會發現,同時具備這幾項能力的孩子,自我學習能力超強,學什麼都特別快,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要什麼。
  • 哈佛腦科學專家:揭秘孩子不愛學習的真相,根本原因在父母
    他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病學臨床教授、哈佛大學醫學博士,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兒童心理治療及家長諮詢經驗。,不能單獨培養某一個腦區,而是要進行整合腦的培養。就像家長都不希望孩子每天都只吃比薩一樣,我們也不應該只給他們安排專注活動的時間,而導致睡覺時間減少。不過,在高壓的學習環境下,父母有時很難不隨大流。削減課外輔導班、不和別的孩子對比、允許孩子按自己的方向發展,這些行為會讓父母感到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