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現實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有的孩子對一本書明明已經看了五遍十遍的,可孩子就像是被施加了什麼「魔法」一樣,總是百看不厭,不管看再多遍都好像是第一次看那樣的「新鮮」。
比如,我的一位朋友以往就遇到過這種情況,他那3歲多的孩子經常把一本書翻來覆去地看,不管怎麼重複看書都不會心生厭煩,這還不夠,有時還要纏著父母把書中的故事講給他聽,可問題是連講同樣的故事都已記不清講了多少遍了。以致朋友都開始懷疑起自己兒子是不是有什麼心理症狀。
類似上面這種現象,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常見,主要出現在學齡前孩子身上,應該說這是一個具有相當的普遍性現象。
其實,這種百看不厭、重複性地看書聽故事的行為是學齡前孩子的特質之一,也是一種階段性的行為,等到孩子長大了之後,這樣的特質就會自動消失了。
從心理層面上來說,重複性閱讀給孩子提供了很好的反覆練習的機會。孩子的那些看似無聊又沒意義的重複性行為,是孩子不斷探索和深入學習的過程。每一遍都能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收穫。
曾有知名教育專家指出,「反覆練習是兒童的智力體操」。」也就是說,孩子反反覆覆地看一本書或聽一個相同的故事等,實際上是學齡前孩子所特有的學習方式之一,他們通過不斷地重複來吸收新知識。不僅如此,這種重複性行為還能給孩子帶來以下三個方面的提升。
1.重複性行為有利於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當孩子重複聽一個故事,或重複看一本書的時候,他的注意力特別集中,甚至可以不受周圍事物的幹擾,全身心地投入到重複行為中去。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的專注力就慢慢得到了提升。
2.重複性行為有利於提升孩子的記憶力
學齡前孩子在重複性看書或聽故事的時候,其認知和記憶範圍會不斷地增大,不僅能發現新的東西,還會對上次記住的內容加深印象,明顯有利於提升孩子的記憶力。
3.重複性行為能讓孩子獲得自信和安全感
在不斷的重複性行為過程中,孩子對眼前的事物將越來越熟悉,比如多次重複看一本書、重複聽一個故事等,孩子的認知能力自然就越來越強,獲得一種自信和安全感。
總之,諸如類似反覆看同一本書的重複性行為,不僅沒有什麼壞處,反而能給學齡前孩子帶來以上三個方面的提升。
儘管重複性行為對大人來說可能顯得很乏味,但對孩子來說卻並非如此。可以說,重複性行為是學齡前孩子開展有效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
當孩子出現重複性行為時,我們就應該理性地對待孩子的這些行為。
1.不要阻斷孩子自發出現的重複性行為
當孩子出現重複性行為時,父母不要阻斷孩子的這種行為,要允許孩子反覆進行重複性翻閱繪本等行為,這有利於完善孩子的心理過程。
2.積極回應孩子的重複性行為,不對孩子粗暴斥責或橫加幹涉
重複性行為不僅是孩子學習的方式,也是孩子表達訴求的一種手段。有時候孩子會利用重複行為吸引父母的注意,希望父母能夠對他們關注,試探父母是否無條件地接納他。
比如,孩子要求父母給他講講故事、讀讀繪本等,如果父母積極配合,認真對待,孩子就會很滿足;反之,如果父母拒絕,孩子就會很失望。
所以,父母要給予孩子足夠的理解和尊重,並在行動上採取積極的配合和回應。這對孩子的心智發展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3.巧變花樣,給「老故事」注入一點「新鮮佐料」
有時孩子反覆要求父母給他講一個早已聽了很多遍的故事時,父母未免會感到煩躁,此時我們不妨變著花樣,適當拓展一下,給「老故事」注入一些「新鮮佐料」,豐富故事內容,讓孩子更加「喜聞樂見」。
當孩子反覆看同一本書或反覆聽父母講同一個故事時,恰恰是在幫他塑造一個健康的大腦和品格,孩子就此開啟探索世界的大門,而父母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對孩子的成長變化保持著足夠的耐心,靜靜等待孩子下一輪換書時機的到來,一路陪伴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