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淺水層中的魚(如鯡魚)相對應,也有住在海底的魚,其中沒有比鰩魚更別致的了。脊椎動物未長硬骨以前,通常會先經過軟骨時期,而海裡有未生硬骨以前先生軟骨的魚,這些就是遠古的動物。但現在的鰩魚和鮫還沒有逾越這個階段,除了牙齒和鱗甲外,它們沒有骨頭。在這一點上,鰩魚是很古老的。在幾億年以前,奧陶紀的巖石裡雖已有魚類的代表,不過直到侏羅紀鳥類出現時,才有很確定的鮫和鰩魚。
在演化的進程中常會有這樣的事發生:活躍的一派和遲鈍的一派分道揚鑣。鮫和角鮫成為淺層活躍的侵略分子,而鰩魚和魟則代表了海底比較遲鈍的一派。那時魚身由上向下攤扁,前鰭伸得極開,現在鰩魚靠振動胸鰭來遊泳。但是鮫只用它們作平衡器,另靠身體後段向旁掃動來遊泳。鰩魚的身體既攤平,嘴就移到腹部側面去,所以鰩魚要吞吃軟體動物,必須遊到它的背上去才行。鰩魚的尾不管移動,因而常常變為一種武器就不足為奇。例如黃貂魚即刺鰩的尾長可達6尺,尾端還帶著一把有鋸齒的匕首,有數寸之長。
我們往下會明白這些軟骨鰩魚並不和硬骨平魚們,像庸鰈、鰈魚、箬鰨等相近。這些平魚用它們的左側來休息和遊泳。鰩魚也不像菱形鰜和大鰜用右側貼在水底。鰩魚和庸鰈的身體臥下時,姿態完全不同。可是兩者的兩眼都長在上面,這卻是動物學裡一個有趣的疑問。真正的鰩魚出生在比較淺的水裡,那裡的動物很多。它們會長得很大,不算尾巴,有時會超過6尺長。它們用它們的尖鱗,即皮齒,來保護自己。
這些鱗兼備三種硬組織,很奇怪地結合在一起。它們的頂上是琺瑯質,基部是骨質,而中心是象牙質或齒質。我們常見的光皮鰩魚即倉門鰩魚長大後,皮上差不多沒有刺。但是幼小的時候卻很多——幼年動物的形態總傾向於祖先,鰩魚也是這樣。另一個有趣點也是關於演化的:有些種鰩魚的尾旁帶一個小的發電器官。這些好像是正在演化中的結構,還未曾發育到能震倒動物。這些是肌肉纖維和神經梢的變相,就像電鰻和電魟的強力電池剛發育時那樣。
在鰩魚的眼睛後面,有兩個大洞,能容納人的一個手指插進去,這些稱為呼吸孔。當呼吸時,水流進去,再由腹部上的口後的五對鰓裂流出。其實這些呼吸孔代表翻向背上的開口的第一對鰓裂。經過一種奇怪的變化,它們到了人體內,就成為歐氏管,來連通耳道和口腔的後部,比較解剖學正因討論這類轉變而膾炙人口。我們觀察鰩魚的呼吸孔,看見一個小的梳形構造,就是正在退化中的鰓的殘餘物。這是無用的殘餘器官的好例子,如達爾文所說,像一個字裡的無音字母,或短衣上不扣的紐扣。它雖無用,但可作為一個歷史記錄。
梳形物的基部藏有一個奇怪的墊,好像能幫助增加紅血球,是有用的。孔也是有用的,但鰓本身只算一種進化的遺蹟。鰩魚的底面有許多扭曲的膠質管,埋藏在皮裡外,端開細孔。也有些在背面上,特別是在頭上。這些是感覺管,但是我們還不能確定它們到底是主管哪種感覺的,它們或許使魚知道水的運動,也許能感覺壓力的變化,也許幫助鰩魚遊泳時維持平衡。它們和硬骨魚的側線相當,但是在生理學上仍是疑點。在此,我們要注意鰩魚的腦比無論哪種硬骨魚都要高等些,主管嗅覺的和控制移行的器官發育得特別好,此外大概還有一點智慧的微光。
曾有鰩魚企圖從船後拖著的網裡脫逃,這行為比較像聰慧的行為。「美人魚袋」是個妙稱,是指鰩魚或角鮫的每個卵外所圍著的角質殼。這是個四角袋,又因像兩個瓦匠用來運重石的抬架手車,所以稱為「鮫舁」。鮫的這種袋上,每角拖長成一條卷鬚。遇到海藻的莖葉或植蟲的莖,它會自行纏繞在上面,卵因而得以寄生。鰩魚的卵袋外沒有卷鬚,只有尖角。卵好像是埋在海底上沉澱物或垃圾堆裡,袋的大小視鰩魚的種族和年歲而定。我們曾見過一個8寸長的,這當然還不算最大,但是普通的長度約5寸。
鰩魚的卵發育得很緩慢,有時需要6個多月,所以更需要一個保護它的卵套。等幼鰩魚完全成形,又吃完天生帶來的卵黃後,卵白裡就發生變動。卵一端溶解開,生出一條裂縫,幼鰩魚從這條縫裡出來。但是我們對於這些事,所知還是很少。袋質和我們手指甲裡的角素一樣。我們也曾看見液態角素抽成許多條黏性的線,膠結在卵外(在一個輸卵管腺裡)。在海邊遺物堆中所見的美人魚袋差不多總有一頭張開,這自然表明幼鰩魚孵化出了。要尋找到一個連幼鰩魚在內的袋,那需要很大的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