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王叔、李總、和小時候抱過你的趙阿姨們的酒杯,你該如何婉拒這難卻的盛情?
別慌,一盒「頭孢」就能讓你優雅地擺脫困境。
正所謂「頭孢配酒,說走就走」。其實包括頭孢在內,目前至少有460種已查明的藥物成分,都會和酒相互作用,帶走你的靈魂。
吃哪些藥時不能喝酒?它們會如何傷害你的身體?
視頻版
看完這個視頻就知道了
信我,超有用
圖文版
喝酒之後,酒精會經由腸胃進入血液,隨著血液循環在身體各處遊走。
只有少量酒精會隨呼吸和尿液排出,其餘約80%以上的酒精,都要通過肝臟代謝:
最主要的,酒精也就是乙醇,會先在乙醇脫氫酶的作用下變成乙醛;再在乙醛脫氫酶的作用下變成乙酸;再通過呼吸作用變成水和二氧化碳。
在這一代謝過程中,藥物們會和酒精發生三種相互作用:雙硫侖樣反應、協同作用和藥物代謝衝突。
▌雙硫侖樣反應 ▌
作為酒精代謝的中間產物,乙醛的綜合毒性是酒精的10-30倍,輕則讓人面色潮紅、胸悶氣短、頭痛噁心、四肢無力、精神恍惚、心率加快。
嚴重的還會出現呼吸困難、心率異常、失去意識、甚至死亡。
1948年,人們發現原本用作橡膠催化劑的雙硫侖會抑制乙醛脫氫酶,讓乙醛在血液中的濃度升高5到10倍。即使少量飲酒,也會出現明顯的乙醛中毒反應。
而東亞人特別是中國人中有30%-40%的人具有世界範圍內獨有的ALDH2 (rs671)突變基因,天生地難以代謝乙醛,更易出現中毒反應。
一些藥物成分會和雙硫侖一樣,抑制乙醛脫氫酶,導致飲酒後乙醛中毒,這就是雙硫侖樣反應。
以頭孢哌酮為代表的這12種頭孢類抗生素,都會引起雙硫侖樣反應:頭孢地尼,頭孢唑肟,頭孢替安,頭孢丙烯,頭孢克洛,頭孢硫脒,頭孢拉定,頭孢地嗪,頭孢克肟,頭孢吡肟,頭孢匹羅。
但如果你和我一樣記不住這些名字。那麼更保險的方案就是:在吃所有頭孢類藥物時都別喝酒。
除此之外,甲硝唑等一些硝咪唑類抗菌藥物,以及氯黴素等其他抗菌藥,也會引起不同程度的雙硫侖樣反應:甲硝唑、酮康唑、阿奇黴素、氯黴素、灰黃黴素、呋喃唑酮。
如果你也記不清這些名字,那乾脆在服用所有抗菌類藥物時都別喝酒。
▌協同作用▌
除了雙硫侖樣反應,藥物和酒精更常見的反應,是協同作用。
也就是藥物和酒精同時對人體產生某一作用,導致了1+1大於2的效果。
比如酒精傷胃,阿司匹林也傷胃,二者同服,就會加倍輸出,引發胃炎、胃潰瘍甚至胃出血。
酒精會舒張血管,降低血壓,降壓藥也一樣。二者同服,就可能導致血壓過低,引發休克。
酒精和降糖藥都會刺激胰島素分泌。二者同服,可能引發低血糖性休克。
更嚴重的是,較高劑量的酒精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有鎮靜和催眠作用。
如果和安眠藥同服,就可能導致昏迷、休克,嚴重時甚至會造成呼吸衰竭乃至死亡。
這不光是因為安眠藥和酒精產生了協同作用,還因為它們在人體內的代謝出現了衝突。
▌藥代衝突▌
簡單來說,藥代衝突在這裡就是指酒精的存在直接幹擾了藥物的正常代謝。
比如在代謝酒精的過程中,人類肝細胞色素P450酶系也會參與其中。
問題在於,這些酶還要同時負責安眠藥等藥物的代謝。
如果在服藥時飲酒,酶就會忙不過來,藥物因此無法正常代謝,一直停留在你體內。
結果就是,明明說是藥三分毒,三分之後又三分,三分之後又三分,最終積累出十分的毒性,表現出更強烈的藥效和副作用。
除了安眠藥,法華林等抗凝血劑,以及格列本脲等降糖藥,都會和酒精發生藥代衝突。
除了搶佔藥物代謝所需的酶,藥代衝突還有另一種更常見的表現形式:
對乙醯氨基酚又名撲熱息痛,是普通感冒藥中的常見成分。
它在肝臟中代謝時,會有5%-10%轉化為這個名字很長的的有毒物質:N-乙醯基-對-苯醌亞胺。
換做平時,肝臟中有足夠的穀胱甘肽,來清除正常劑量的毒素。
但飲酒後,酒精的代謝同樣會消耗大量的穀胱甘肽,餘下的穀胱甘肽不足以分解毒素,就會導致毒素積累,引發嚴重的肝損傷。
早在2012年,酒精就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列為了1級致癌物。
2018年的這項研究表明,小酌未必怡情,但肯定會傷身。並且在全球範圍內,酒精是15-49 歲人群的頭號殺手。
所以要想拯救自己的健康,最好的方法,是堅決不喝酒。
如果實在躲不開的話,那麼請給勸酒的人播放這個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