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家 ]
原創----陳文炳
作者簡介:
陳文炳,(字:廷彪,陳姓十六世「忠」字行),1938年生於福建省安溪縣金谷鎮東溪溪榜村,是陳錚第八個兒子,1954年離開東溪去甘肅蘭州,畢業於甘肅教育學院,任過中學教師,擔任過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學生導報》總編輯。現代詩人,著有《漫筆集》。
作者自序:
我不是什麼名人,不敢說寫什麼回憶錄。只是因為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家世和人生歷程。每當更深人靜,夜不能寐之時,免不了浮想聯翩,追憶往昔。現將我所了解的家世履歷概括地記錄下來,讓兒孫後輩知道一點祖上的情況和經歷。這或許能讓他們從中悟到一點人生哲理,對他們的為人處事,說不定尚有些許啟迪和教益。
(2003.12.24日陳文炳於蘭州豁達書齋)
[ 我的家 ]
1、
每個人都有出生的權利,但卻沒有選擇出身的自由。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家庭出身」這個烙印,或成為一些人的錦衣,或成為一些人的包袱。背負著這個沉重的包袱,幾乎拖累了我的一生。
1938年農曆7月12日(陽曆8月7日),我出生在福建省安溪縣東溪鄉一個歸國華僑又是民軍將領的家庭裡。祖父陳綱尚(字.盛杉,號.紀南)系旅緬華僑,營建築業,頗具盛譽。清.光緒25年(1899年),緬甸仰光慶福宮重修時,由我祖父承辦工程建築。由於他的精心設計,美輪傑構,頗受閩僑嘉許。
祖父在緬甸期間,娶了緬女馬爾樹。1890年(清.光緒16年)農曆1月26日,父親出生在緬甸仰光,肖虎。
2、
父親陳錚(字.鐵卿,又字.瑞金,號.鐵峰,別號.傲冰),自幼聰穎好學,祖父視其有可造之資,為使其不忘國本,延師進行華文教育。在老師指導下,父親讀書極為勤勉,四書五經皆淹通,並涉獵史籍,鹹得其要。父親曾就讀於兩廣師範。1907年(清.光緒33年),祖父挈婦攜兒返國。家鄉盛傳,祖父回國時攜帶錢財頗豐,僱人挑的18擔銀元還鄉。祖父用這些錢做了幾件頗有意義的事:一、建造了十幾間房屋,延師課讀,培養兒子和鄉間子侄們;二、為方便鄉親們交通行走,修築了從頂科到關帝廟,深洋去達埔四華裡登山石階路;三、泉州、溪口發生瘟疫時,祖父為窮人捐棺木百具,並捐納。獲「皇清誥授三品銜武義都尉」的褒封。(我在家鄉的家族祖屋中看到祖父的雕龍鎦金神主牌位刻著「皇清浩授三品銜武義部尉都閫府紀南陳府君神主」字樣。曾祖父的神主牌上刻著「皇清誥贈武義都尉武進士膳亭陳公神主」字樣)。1909年(清.宣統元年),父親受聘任私塾先生(教師)。
祖父什麼時候去世的我不清楚,我只記得祖父的墓地在水尾山下,田土壠淹中心崙田中,坐西南向東北,名曰「龍蝦出海」。墓碑前有一個頗大的場院。我小時候常與小朋友去祖父的墓地,在大草坪上追逐戲耍。
在我的記憶中,祖母去世是在父親被害之後。當時,我是個五、六歲的小孩,清晰地記得送葬的規模頗為龐大,從人們抬著的柏木棺槨兩旁拉出長條白紗,親人們手牽白紗大哭著跟著棺槨前行,我也夾雜在其中。
據說,祖母還生有一女,名.慈慈,嫁在泉州。自祖父和父親去逝以後,大家敗落,已久無聯繫,不知道他的子孫後輩的具體情況。現在,老一輩的人都已不在了,無從了解我的姑姑和表兄侄們的情況,甚感遺憾。
在我的記憶中,祖母生前常穿黑色筒裙,吃飯不會用筷子,我小時候老盯著他用筷子時的彆扭樣子,我至今用筷子都很不得要領,常被家人和朋友取笑。不知這是否為四分之一祖母血統的遺傳,還是從小未經正規的用筷訓練之故。
關於祖父發跡的事,聽鄉親們講過一段傳奇:說是祖父在緬甸營建築業時,曾買下別人堆放在海邊的一大堆杉木。不想,這堆杉木抬完後發現地下還有木材,結果是越挖越多。原來是這堆杉木堆放時間長了,大部分陷入淤泥,而買賣雙方都不知情。常規買賣都是就地面上看得到的部分進行交易,誰也不會想到地下還有什麼。祖父因此發了財。有人詼諧地說,我祖父的字「盛杉」,命裡就註定要發這筆「杉財」的。
3、
民國六年(1917年),安溪縣長解利民為發展教育,開辦師資講習所,公告招生。父親應試,入學與結業考試成績均名列前茅。畢業後居鄉任教,業餘進修不懈。母親生前常給我們講述早年我們家吃「七姓米」的事(父親做私塾先生,學生以米交束脩,俗稱吃「七姓米)。
民國七年(1918年),福建民軍蜂起,佔據安溪、永春並發展至南安、晉江。各部擴展勢力,延攬書生佐幕。其時,投筆從戎成為風氣,師資講習所的學員從軍者頗多。初,父親任民軍首領陳嶽部下第五團團長陳清東的書記官(秘書)。後,父親集合家鄉民槍,又變賣家產添置補充,成立一營,自任營長。陳清東病死後,第五團大半軍力歸父親統領,並改受師長楊漢烈編制,任支隊司令,進駐泉州。
民國11年(1922年),陳炯明勾結直系軍閥背叛孫中山。楊漢烈遙受廣州編制,成為討伐陳炯明的東路討賊軍新編第一師師長,父親被任命為第三旅少將旅長,轄李瑤悌、李重遠、吳振國等三個團。時年32歲。從此,自湖頭至縣城一線,大溪兩岸民軍武裝均隸屬父親統轄。
父親飽讀兵書,是一位儒將。他胸懷大志,頗有志於建樹。他舉薦縣長,左右縣政;籌辦團練,整肅地方治安。1924年春,父親自兼安溪縣長,開築安溪至南安公路交通,在家鄉創辦集英小學,在縣城倡辦安溪公立中學(現安溪一中前身),培養青年學子;父親敬重文人,禮敬耆紳,招攬人才,大有千金買駿之風,邑中名仕林叔研、李敬仲、謝濟川、黃國華、陳清華、林澤彥、林敬宏、林伯苑、李揚鑣、周友三、吳心標等皆為所用。時,福州、廈門、漳州、泉州等地文人學士來歸者甚眾,幕僚中明士眾多。其時,父親擴充軍隊,握政治中樞,據精華地帶;印製「建昌信用票」以補充軍費,勢力擴展致內外安溪。據說,父親到下鎮肅平大刀會時,以理勸降,秋毫無犯。百姓皆悅。為表謝意,當地鄉民贈送一片杉林供父親建「土樓」之用。還有人贈送整窯的德化瓷器。我小時候在家裡見過這種瓷器的豆盤和盆碟,瓷胎潤白如玉,金邊彩繪,薄如紙,聲如罄,很是高雅精緻。
「建昌信用票」也稱「建昌匯票」,是一種可當銀票使用的有價票據。是父親向上申請,經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 白崇禧 將軍批准印製的。發行時間是1923年至1928年,發行範圍是安溪、南安、永春、泉州一帶,並在泉州、廈門設有兌換處。該匯票為草灰紅色。
其時,民國不久,地方勢力互相傾軋。盤據閩西的陳炯明叛軍團長陳國輝因受高義(民軍師長)所迫,欲走漳平依附楊學良(楊漢烈之二旅旅長),擬假道安溪。楊漢烈與父親均不同意,因此,雙方發生戰爭,家鄉東溪被戰火所殃及,父親剛新建的華屋(「厚德堂」,十間張兩邊護厝的大四合院,建築規模壯麗輝煌,其屋雕梁畫棟,美若靈厝)被燒毀。
我小時候到火燒厝去玩,見到被燒毀的紅磚矮牆上鑲嵌的窗欞都是用青石雕刻的竹子和鳥雀圖案構成的,高雅堅固,富有詩意。大天井是用一尺多寬,一丈多長的花崗巖大石板條鋪就的。據母親說,華屋被燒毀前,天井周圍的房廊上都掛著精細竹簾用以遮陽擋雨,門框都是花崗巖的,可見其多麼壯麗輝宏。我還記得,火燒厝大門口的草坪上,棄放著一門大土炮,我約幾個小朋友都抬不動它。這門大土炮直至1955年我離開家鄉時,還棄放在火燒厝大門口的草坪上,不知其以後的命運如何?父親收藏的珍藏秘本在此劫中盡付一炬。那座建於池塘之上的二層洋樓(即逸樓)也被燒。但因該樓系磚石結構,未能燒毀。1924年洋樓重新裝修時,泉州進士曾振仲(書法家)為其題寫「逸樓」二字雕塑樓頂,至今乃清晰可見。
由於安溪民軍派系之間互為嫌隙,1926年,父親脫離楊漢烈,歸附孔昭同部,被委任為安溪剿匪司令。1927年,父親赴廈門歸附駐閩海軍陸戰隊(其時海軍總司令楊樹莊兼任福建省省長),任補充團團長,駐節鼓浪嶼。
4、
父親在任旅長期間即在家鄉東溪深山裡開墾茶山,種植鐵觀音萬株,並在廈門中山路開設"鐵峰茶莊",委人經營。自己則往來廈、鼓間,以文會友。
1929年冬,陳國輝佔據安溪、南安、永春,幾年後勢力擴張至晉江、惠安、德化,盤據六縣,擁眾萬餘,成為"閩西巨匪"(毛澤東語)。期間,父親睹事無可為,即漫遊京、滬。
「九.一八」事變後,抗戰軍興起。1932年,國民黨以「復興民族」名義,成立情報組織「中華民族復興社」,簡稱「復興社」。因其成員多穿藍衣便裝,故亦俗稱藍衣社。1932年「復興社」初創時期,父親即加入這個情報組織。(藍衣社的核心組織即後來的軍統局。1938年四月,「復興社」名稱取消,軍統局後來又改稱保密局,其他成員轉入「三青團」。)
1932年秋,十九路軍入閩,剪除陳國輝。父親返廈門,惟門客眾多,經濟日見拮据。門客勸其東山再起,乃介紹於駐閩綏靖公署,委為安(安溪)、南(南安)、永(永春)三縣邊區聯防總隊長職務。得此消息後,父親即函令其弟陳仰卿籌武裝,準備建制。不想被駐軍78師旅長張君嵩誤會,叔叔陳仰卿及隨從被捕殺。迨綏靖公署訓令到達,張君嵩始知有錯,即向父親表示歉意,並表態願協助父親組建武裝。
1933年福建"閩變"時,父親曾被南京方面任命為福建討逆軍第三路副司令(司令為楊漢烈)。但其未帶軍隊赴職。(「閩變」 即指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日,蔡廷鍇、陳銘樞、蔣光鼐領導十九路軍聯合李濟琛等在福建發動的反對蔣介石的事變。)
父親與蔣介石有交誼,(蔣氏長父親三歲),在我祖母六十壽辰時,蔣先生寫了一幅中堂來祝賀。我記得這副中堂的內容是:上款題「馬老太夫人六十大軼」,中間四個大字「壽考惟祺」,落款蔣中正。此中堂用大鏡框裝著掛在逸樓的大廳裡。因為「蔣中正」的「中」字那豎拉得很長,所以我對它的印象特別深。解放後,此物下落不明,民國時期曾任國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也因父親關係,給陳氏祖屋題寫了「光前裕後」的匾額。此物尚存。據大哥說,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與父親也頗有交往,每次陳嘉庚先生從南洋回家鄉時大都會住在我們家。二姐從美國打來電話告訴我,說他小時候有一次與父親從廈門回安溪老家時,途中住在陳嘉庚先生家。陳嘉庚先生還送給他一掛珍珠項鍊和一雙皮鞋。陳嘉庚與我家交往甚為親密。陳嘉庚出資修建集美學村時,我大哥曾寫一幅楹聯送給他。這楹聯是:「集天下英才到之育之;美海濱風光居焉遊焉。」
自「九.一八」事件以後,日寇侵華形勢日益嚴重。1935年,父親回東溪老家,以「安、南、永三縣聯防總隊長」名義,收集民槍,擁眾自衛,並大力開墾茶園,廣種油桐,設肆經營糧食,注意發展經濟。
為防禦敵寇,父親在家鄉山姆山下建造了回字形三層土樓(即「晚香別墅」),以防禦敵。
1936年夏天,湖南人程星齡出任安溪縣長時,在施政等方面,對父親多所依重。
1937年,抗戰興起,父親系其情報人員,經常與省方聯絡。
1938年,日寇攻陷金門、廈門。浙江人石有紀出任安溪縣長,父親大力協助其組建縣自衛隊,薦舉舊部李雄任第一中隊長,並將聯防隊武裝撥付統領,負責防衛劍鬥、湖頭、蓬萊、縣城一帶。
1939年夏,石友紀他調,建陽人陳拱北繼任縣長。陳拱北對安溪地方治安頗感憂慮。父親特派武裝護送陳縣長赴任,並對地方治安提出諸多建議,多被採納。後來,父親被當局猜忌、排擠,攘成了1940年的殺身之禍。
父親生性好收藏古玩,疏財重友,書、畫、金、石、瓶、盂訪購頗多。對文人、舊屬,皆延為上賓,相與衡文聯句,詩書唱和。如溫陵吳非放以失路相依,江左金鬥南以頓挫投止,江北安如松、閩江黃鴻禧等皆委以事務。天性孝友,為人所稱讚。
5、
父親對兒女很是關愛,對兒子們要求極為嚴格。據說,我的哥哥們要進書房見他得喊報告。對兒子們的培養,他是因材施教的。大哥(文章)好文,父親就送他去廈門大學中文系、南京文化學院政治系;二哥(文偉)好武,父親送她去南京陸軍軍官學校學習(此軍校的全身即黃埔陸軍軍官學校,1927年後黃埔軍校遷往南京);四哥(文德)有繪畫天賦,父親準備送他去法國學習繪畫藝術,(後因事態變化,四哥去法國留學之事未能落實)。而對女兒的疼愛,甚至到溺愛的地步。據二姐回憶,大姐小時候,父親常讓她騎坐在肩脖上,有時大姐在父親的肩脖上撒了尿,她也不生氣,不責怪。有一次,二姐感冒,父親正要外出,四個勤務兵(警衛員)在門口等著,而父親進了女兒的房間,親自給她餵藥,餵蠔幹稀飯後才走。父親在兄姐們的記憶中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
6、
1940年1月,福建省主席陳儀委任鄭旌溪為安溪清剿指揮官,領陳餘珊、鍾大均兩保安團入長坑清剿。
1940年春,安溪歸僑茶商李統溪被安溪清剿指揮官鄭旌溪以通匪嫌疑抓捕,並扣留大批茶葉。父親受李統溪家屬所託,命隨從徵剿的中隊長李雄向指揮部陳述冤情,要求釋放,鄭旌溪不許。不久,省方下令徹查,並要求將李無罪釋放。鄭清溪懷疑是我父親向省方發出消息,反映情況。困此得罪了鄭旌溪,鄭記恨在心,伺機報復。據說,閩西紅軍被國民黨軍打散後,曾有紅軍戰士加入父親部隊;又說父親與軍統頭目戴笠有矛盾,在南京,父親曾大罵過戴笠;加之長女莫耶(原名陳淑媛)1937年赴延安參加革命。如此種種,父親在當時似成為一個是非人物。
1940年8月,父親從泉州回家鄉東溪,住在「土樓」(即「晚香別墅」)時,鄭旌溪正於閩西「剿匪」後要回省城,路過安溪,聽說陳錚回家鄉,住在「晚香別墅」,就藉機報復。
1940年8月14日,鄭旌溪派大隊長陳銓率隊,包圍「晚香別墅」,(別墅是一座宏偉的回字型三層"土樓",建於1935年,磚石結構,其建築風格中西合璧,比閩西圓型"土樓"更壯美,四周有高高的石圍牆,院內可屯兵,佔地十數畝。圍牆上有槍眼可向外射擊禦敵,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堡壘建築)。8月14日入夜,保安團軍隊採取騙術,騙開"土樓"大門,擒拿父親。當晚,被槍殺於"土樓"後山姆山邊。父親與鄭旌溪應是同僚,據說,父親從沒說過一句求情的話,死得頗具一個軍人的壯烈。
同時被害的還有秘書吳非放、二哥陳文偉及鄉長李吉祥、黃鴻禧等。
陳文炳先生《我的家》,寫於2003年。原文達7.5萬字,從一個側面記錄了福建省安溪縣百年來的社情和家鄉東溪的家史。陳錚(鐵卿)在安溪近現代史上是一個頗具影響的人物。
(2020.3.28日陳清木錄於福建泉州。)
本版 羅龍專:編輯於平江《藍江文學》3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