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的單詞,因為使用頻率、使用方法不同,所以對不同類型詞彙的掌握程度和學習方法也並不相同。
第一層,最基本的200個左右的單詞,雖然量少,但使用率最高(高達60%)。國外有的MBA課程上甚至還教學生在去國外談生意之前,最好能掌握這200個外語詞彙,在社交場合很有用,特別是去日本,會得到格外的尊重。這些單詞是:hello, bye, good,bad, this, that, he, she, come, go, give, take, before, after等。
這些單詞一般我們都超級熟悉,但組合起來未必會應用。比如 「Here she comes.」 都是很簡單的詞彙,會用的人並不多。所以很多同學對這種簡單的句子,感覺能夠聽懂,實際上卻還沒有真正的實現英語思維。那麼即使已經學過很久英語,單詞量有幾千個的同學,也要有意識地努力先把這些基礎單詞的英語思維建立起來。
第二層,2,000個單詞。對話中最常用的 1,000個單詞,涵蓋了普通對話中94%的詞彙(Schonell,1956),這1,000個常用單詞在閱讀中出現機會為74% (Carroll ,1971)。而英國語言學家總結出的最常用的2,000個單詞,也是曾經被外語教學專家們高度關注的所謂「控制詞彙」,West博士稱之為「通用詞彙表」(General Service List)。
儘管這個「通用詞彙表」是1953 年提出的,語言學家發現它涵蓋的內容到今天仍然普遍適用,並沒有多少變化。這個詞彙表包含了閱讀中90%,簡單生活對話中95%的內容。這個詞彙表基本上跟我們高中英語教學中涉及的英文詞彙重合度很高。對這2,000個常用單詞,要求大家一定要建立我們立體的思維,並掌握這些單詞和與其最相關單詞之間的有機聯繫,請參看「貓頭鷹的網絡」一節有關詞彙的立體思維的建立。
其實掌握英文思維最核心,最困難的部分也就是在這一層,大家必須在這些詞上下功夫。對於我們大部分的讀者來說,這些詞大家早都見過,它們的中文解釋一般都會,只是沒有實現英文思維。所以從聽力的角度來講,要下功夫的竟然大部分都不是生詞。
值得引起大家注意的是,英語中有非常多的,由在這個層面的單詞所組成的詞組。英語中詞組的數量眾多,每個詞組一般都有幾個意思,而且意思之間可能差別很大,和構成它們的單個兒單詞的意思可能也很不相同。比如make out,是兩個普通的單詞組成的常用詞組,它最常用的含義是「親熱」,跟組成它的這兩個簡單單詞分別的含義毫不相干。所以關於這類詞組,大家不能把它當成兩個獨立單詞的組合去對待和分析。
最常用的詞組,很多都是由上面這些非常簡單和常用的動詞,加上一兩個介詞衍生出來的。可一但加上個小小的介詞,含義會跟原來動詞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
get in,
get out,
get off,
get on,
give in,
give off,
give up,
take in,
take out,
take up,
take on,
take off,
make up,
make out...。
這些詞組其實都可以用比較正規和複雜的「大詞」取代,但正是因為英文中單詞太多太複雜,使用不方便,所以才會出現使這種小詞組成的詞組形式。對這種詞組的掌握,是廣大同學感覺非常吃力和迷惑的,確實是大家在英語學習中的一個難點。這些看似簡單的詞組,不但數量巨大,而且含義無法從字面推測,使用非常靈活,常常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意思,比如take off,有「起飛,脫掉,匆匆離開,去除,調離,模仿…」等等好幾個常用的但非常不同的意思。這種詞組最好是在實際用到這個它們的文中或句子中去掌握,死記硬背的效果非常差。如果只是背會了詞組的各種中文意思,在遇到I am going to take off時,你很可能會認為這個人要脫衣服或是要起飛了。
第三層,5,000單詞(包括前2,000),在對話和閱讀中,使用最頻繁的單詞,達到98%了。所以這5,000單詞,也一定要建立單詞的「聲音思維」,即一聽之下,馬上反應出形象或概念而非翻譯,否則交流會有困難。如果姑且簡單以會思維的英文單詞數量來說,會用這5,000個單詞思維就已經可以了。
該如何建立這5,000個基本單詞的英語思維呢?
首先說,這些基礎單詞以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名詞和動詞為主。而一般這些單詞都是具象的,抽象的單詞比例較小。所以大多可以用具體的實物、圖像和動作表示。藉助實物、圖像和動作等手段,是建立這些單詞思維的最佳途徑。
比如學「jump」 這個動詞的時候,應該是一邊聽這個單詞的發音,一邊做或者觀察這個「跳」的動作。關於具象名詞的學習,用看圖識音的方式會有很好的效果。
而抽象的概念和詞彙,應該是在具象的詞彙掌握的基礎上才能建立,所以學習外語詞彙,也應該是按照這個次序來學習效果最好。上面這種學習方式,對初學者非常適用,學習效率高,走的彎路也少。對已經花了10年學到英語四級的同學來說,也應該採用上面提到的手段,把以前通過死記硬背學過的單詞的中文解釋,轉化成真正的英語思維。
對於我們大部分已經有一定單詞量的同學來說,可以採用的方法很靈活,通常可以藉助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實物來建立思維。比如走進廚房,每當看一個廚房就聽一下該物品的英文發音,找不到發音資料可以上網下載正確發音自己製作,總之目的是建立這些實物的形象和英語聲音的緊密聯繫。這樣做我們很快就能在頭腦中建立這些實物的英語發音印象,以後在聽到這些單詞時,反應會迅速而自然,不必再經過中文翻譯和思索了。
不過大家千萬不要使用在這些物品上標貼「英文單詞拼寫」的辦法,否則建立的是實物含義與英文字母組合之間的聯繫,在聽到這些單詞時,還是反應不過來。
另外還有一種「全身肢體反應」(T.P.R) 法的擴展訓練,被稱為T.P.R-S (S代表Stories)。這是在T.P.R理論的基礎上,由著名外語教師Blaine Ray 在教學中開發的,通過肢體語言來講故事的教學法,在美國學校中被廣泛採用。主要方法是教師用學生基本可以理解的或剛學過的外語詞彙,通過動作和道具,應用這些詞彙去表演一個簡單的小故事。關鍵點是要生動和有趣,詞彙要限制在剛學過的範圍。也可以先讓學生熟悉故事內容以幫助理解,然後再開始表演。
以上只是簡單舉例,在理解了原理後,同學們一定可以觀察到很多外語老師的好方法,也可以自己創造出許多更聰明和有效的方法,所以說是「法無定法」。這裡順便提一句,看圖識音和T.P.R是教幼兒學習英語非常理想的方法。如果家長有一點英語基礎,可以用這種方法教小孩子英文。要強調的還是不要教他們認字,再有就是教小孩子時發音必須標準。如果自己發音沒把握,放原文錄音就好,自己在旁輔助和觀察小孩子對這個單詞的理解和動作反應,儘量不要使用中文去講解,也不必去教小孩子這個單詞的拼寫,更不能要求他們去背誦這些單詞的拼寫!
第四層,5,000個以上的單詞,數量眾多,使用頻率低,單詞拼寫一般還比較長。既然數量大且使用頻率低,就沒有必要苛刻地要求完全達到英語思維了。所以這些單詞即使大家是通過中文解釋學會的,也不會對英語能力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在閱讀中出現當然更沒有問題。哪怕是在聽力中出現,因為只有2% 的機會,這時在頭腦中偶爾翻譯一下中文也並不影響整體交流速度。
大家如果能再掌握7,000個到10,000個第四層的單詞就可以了。這一部分單詞,對學習外語的同學來說,從聽力材料或英文環境中學會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出現頻率太低,很難碰到或者即使碰到也很難再次出現;從閱讀中去掌握也不容易,同樣是頻率的問題還加上要不斷查字典,很麻煩。
這一部分的單詞,應該反過來學,採取先背誦,再在實踐中去發現和了解真實應用的方式,再做到真正的掌握,會是個比較快捷的途徑。在這種實踐中,你還會經常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剛背過的單詞,當天就會在實際應用中不斷見到,怎麼以前沒注意過呢?這個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是confirm of evidence,其實是一種錯覺。(自己剛買了一輛紅色本田,就發現今天街上怎麼總是碰見紅色本田呢?剛哼著一首曲子,怎麼一路上老是聽到電臺在放這首曲子呢?)這種心理誤區對我們工作生活的判斷是有負面影響的,但在掌握這些難詞上,卻成了有利因素了。
這種「發現」剛好幫助我們掌握這些詞彙的用途和不斷加深實際使用的印象。這一部分單詞一般是多音節的,拼寫比較長,看似都是難詞,好像很難記憶。然而與大家的想法正相反的是,這一部分單詞最好記。背會這10,000個所謂難單詞,最多用100個小時就夠了。具體方法我們後面會介紹,先看一下原因。為什麼越難的英文單詞反而越容易背?這主要跟英語單詞的構成有關。
提到英語單詞的構成,就必須要提一下一千年前的威廉大帝。這裡有一段有趣的歷史。
(未完待續,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