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聖誕節,感念給予……
聖誕節,感念給予……
□ 梁智華
今天正是西方人很看重的聖誕節,我走在桂東南一座城市的大街小巷裡,看到很多酒家、商場或者小店鋪的門前、大廳內都矗立著一棵棵翠綠欲滴的聖誕樹,有些樹上還掛著一串串燈飾,或者掛著各種彩花、玩具、星星等,到處都洋溢著一股濃濃的節日氣氛。而街道上的行人,明顯要比平日多了很多,人群中以年輕人居多,是夜,正是他們的狂歡夜啊!
我一邊感受著這股溫馨歡樂的氣息,一邊走進了一家書店,並隨手翻開了一本書名為《給予樹》的書看了起來。此刻,我才知道,給予樹原來就是聖誕樹哦!書中所講述的故事,就是一個小女孩把買聖誕禮物的錢用來幫助別人的故事。在聖誕節到來之前,一個小女孩渴望擁有一個洋娃娃的願望,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金吉婭幫她實現了。這是一個愛意流動的日子!這是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金吉婭小小的年紀,卻能夠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這是一種多麼難能可貴的給予精神啊!金吉婭的舉動,猶如一縷冬日的暖陽,照耀著另一個小女孩,使她備感人間的溫暖。難怪,西方人會把聖誕樹又稱為給予樹了。
聖誕樹,就是給予樹。給予樹,就是聖誕樹。而金吉婭對另一個女孩的給予,無疑是她生命中最真實最原始的情感,猶如一股暖暖的幸福,潺潺地流向另一個女孩渴望的雙眸!對於金吉婭和另一個女孩來說,金吉婭給予另一個女孩的愛,是一種幸福;而另一個女孩接受金吉婭的幫助,也是一種幸福。
由聖誕樹上所蘊涵的給予傳說,我不由得又想起了以前聽到過的另一個有關給予的故事。
一天,一位年輕的大學生和一位教授一起去散步。教授對那些求知若渴的學生們非常好,因此常常被稱為「學生的朋友」。
散步途中,他們看到小路上放著一雙舊鞋。他們猜這鞋子是在附近田地勞作的某個窮人的,他也差不多該收工了。
學生扭頭對教授說:「我們來逗逗這個人吧:我們先把他的鞋藏起來,然後躲在那些灌木叢後,等著看他找不到鞋子的窘態吧。」
「我年輕的朋友,」教授回答道,「我們永遠都不應該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損害窮人的基礎上。既然你有錢,可以通過幫助窮人,讓自己得到更大的快樂。在每隻鞋裡各放一枚硬幣,然後我們躲起來,看看他對這個意外發現會怎麼反應。」
學生照教授的吩咐做了,隨後他們倆躲進附近的灌木叢裡。
不久,那個窮人幹完活,穿過田地來到他放外套和鞋子的小路上。他一邊穿外套,一邊把一隻腳伸進鞋裡。由於碰到了硬硬的東西,他彎下腰來想摸摸究竟是什麼,結果發現了那枚硬幣。
他面露遲疑地凝視著那枚硬幣,然後翻過來,看了又看。接著,他看了看四周,可是連一個人影都沒有。他把錢放進口袋,去穿另一隻鞋。當他發現另一枚硬幣後,更是備感驚異。
他大為感動,跪倒在地,仰望上蒼,感恩不止。他嘴裡念及自己患病無助的妻子、食不果腹的孩子們,現在這些雪中送炭的慷慨救助將會使他們免於一死。
那名學生站在那裡深受感動,眼中滿是淚水。「現在,」教授說道,「與你先前預謀的惡作劇相比,你難道沒有感到更快樂嗎?」
學生回答道:「您給我上了一堂終生難忘的課。我現在終於領悟到這句話的真諦:『給予比接受更幸福』。」
是啊,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確實會時時感到,我們的一生其實就是在不斷地索取,不斷地找尋,又不斷地給予,然後在無私的奉獻中度過的。接受別人的給予,是一種幸福;給予別人的幫助,也同樣是一種幸福!
就拿我來說吧,兒子的出生,給予了我做父親的幸福,在給予我快樂的同時,也給予了我一份責任;兒子一天天地長大,給予我的是喜悅和煩惱的交替,喜悅是幸福,煩惱也是幸福;在享受喜悅和煩惱的同時,我從中也體會到了,父母親給予的愛是那麼的深,那麼的廣,我如今也正重複著父母親所走過的路,寒冷時給予溫暖,困境中給予幫助,這是父母親給予我的,也是我現在能夠給予兒子的。給予,使我看到了燦爛的陽光,感悟到了生命的幸福;給予,使我看到了明媚的春天,感悟到了小草的幸福;給予,使我看見了金色的秋天,感悟到了耕作的幸福;給予,使我看見了親人的明眸,感悟到了親情的幸福。
聖誕節,一個因聖誕樹與聖誕老人而充滿童話色彩的節日。今天,由於「給予」的暢想,讓我的心裡感到特別的溫馨。給予是什麼?給予是一種享受,給予也是一種幸福;給予是一種力量,給予也是一種精神。而當這種精神在社會上廣泛傳播時,整個社會便會沉浸並充裕著這種給予的力量與精神了。
如果可以,在聖誕節來臨的時候,我願意站在亮麗閃爍的聖誕樹下,由衷地祝福:兒女能夠給予父輩「繞膝之樂」;相愛的人能夠收到「關懷與珍重」;孩子們收到長輩給予的「賞識與鼓勵」;朋友收到「君子淡如水」的推心置腹。如果可以,我還想把以下這首小詩獻給所有曾經給予過我幫助、支持和關愛的親人和朋友——
決定給予你,
就不要你回報,
若付出,
只是為索取,
我該有多渺小,
你是湖,
我願做堤,為你環繞,
你是山,
我願做青草,將你染綠,
你是花,
我願做綠葉將你點綴,
你是夜空,
我願做繁星,將你照亮,
人,不一定會很偉大,
但,一定可以更崇高。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