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三年,上海將命名8到10所「特色普通高中」,入圍學校有望享受自主招生待遇,向全市特長生敞開大門,與市示範性高中站上同一「生源起跑線」。
特色普通高中的建設,作為高考改革的配套措施,由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項目而起,強調分類教育,教有所長,避免「千校一面」。上海市教委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本市特色普通高中是指能主動適應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社會和地域經濟發展以及學生發展的需求,有惠及全體學生、較為成熟的特色課程體系及實施體系,並以此為基礎形成穩定獨特辦學風格的普通高中學校(含完中、十二年一貫制、十五年一貫制學校的高中部)。
曹楊中學:自主招生關注學生「環境素養培育」今年4月,曹楊中學被命名為上海第一所特色普通高中。注重「環境素養培育」是曹楊中學一個鮮明的特色。
在曹楊中學,學生們幾乎都說得出校園裡每一種植物的名稱,甚至習性特徵。這非一般的「功力」,源自一本師生自編的特色課程教材《校園植物檔案》。在這本與網絡連接圖文並茂的教材中,你不僅能按圖索驥找到60餘種植物的「家」,還能看到學生創作的植物手繪圖。
這是曹楊中學廣為稱道的「環境•科技」類課程之一的「校園植物研究」,引導學生通過關注身邊的一點一滴到關注環境和未來,提升社會責任意識。
公開資料顯示,曹楊中學創建於1953年,建校之初為上海市政府指定招收歸國華僑子女的三所學校之一,曾是上海市第一批26所市重點中學之一,現為市教委命名的第一所市特色高中。也是上海市6所可持續發展國家實驗學校之一。
注重「環境素養培育」,是曹楊中學一個鮮明的特色。該校校長楊琳介紹,這一特色是學校幾十年發展逐漸積澱而成。在六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學校形成了兩個優良傳統:一是傳承、發展「赤子」文化和「擔當責任•自主力行」的辦學理念。另一個,是始終堅持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與生活相結合。
傳承這兩大傳統的載體是豐富多樣的與環境相關的科技項目:五六十年代就開展了綠色能源沼氣開發利用等項目實踐,七十年代將綠化工作融入教學,八十年代已經形成了環境保護、太陽能利用等12個綠色科技項目群;90年代環境教育蓬勃開展,積累了師資和資源,再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完善,形成了特色課程群,呈現出比較鮮明的學校特色。
但是,他們曾經困惑:如果以「環保」作為辦學特色定位,雖然是傳承了學校的辦學傳統,也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但是由於學生的個性、興趣、特長各有差異,有可能會對他們的發展帶來局限性。作為普通高中來說,所有的教育活動都應該面向全體學生,應具有普適性和普惠性。
所以,曹楊中學不斷豐富與發展學校的辦學傳統特色。
首先,基於社會發展和學生發展的需求,對一般意義上的環境教育的內涵作了豐富和深化,將環境界定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與其息息相關的人與自我的心理環境。這樣的「大環境」概念就涵蓋了人類生存環境的要素,體現了人的發展普適性的要求。
其次,將「環境素養培育」作為學校特色定位,對「環境素養」進行了校本化的定義。即為人與周邊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深受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影響,與其息息相關的人與自我的心理環境和諧共生、協同發展的意識、知識、能力和行為。
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學校從環境的視角切入,就科技、人文、心理3方面分類設計了近50門「環境•科技」「環境•人文」「環境•心理」及實踐體驗「三加一」課程群的環境素養培育課程系列,並將「三加一」課程群設置為A、B、C、D共4個梯度。
「分類分層的設計確保課程惠及全體學生的同時,給予高興趣度的學生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滿足不同層面學生需求。」
楊琳說,「環境素養培育」實際上就是通過回歸人自身生存的環境生態來關注人的發展,這既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也使特色成為面向全體,培育學生發展必備素養的重要載體。
所以,楊琳概括曹楊中學作為特色學校的發展過程為:從建校之初點上的環保項目到面上的環境教育再到具有普適性、普惠性的環境素養培育,彰顯了學校教育育人本源的特徵。
掛牌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後,今年,曹楊中學可以自主招生60個名額。目前,招生工作已經展開。楊琳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們希望通過「環境素養的培育」這一載體,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選擇和發展空間,培育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素養。
上海:三年將建8-10所特色普通高中特色普通高中的建設,作為高考改革的配套措施,由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項目而起。
簡單說,以往的高中評價體系相對單一,成為市示範校或者區示範校,成為不少學校的終極目標,而特色普通高中的建設,強調分類教育,教有所長,避免「千校一面」。
對於參建學校來說,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最直觀的「鼓勵」,是參照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政策辦學,在自主招生、特色師資隊伍建設、設備配置和經費投入等方面參照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相應政策。
上海市教委介紹,本市特色普通高中是指能主動適應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社會和地域經濟發展以及學生發展的需求,有惠及全體學生、較為成熟的特色課程體系及實施體系,並以此為基礎形成穩定獨特辦學風格的普通高中學校(含完中、十二年一貫制、十五年一貫制學校的高中部)。
自2011年起,上海市教委設立特色高中建設與評估項目,以項目的方式推進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建設工作,至今已持續開展了6年。
其間,上海市教委先後印發《上海市推進特色普通高中建設實施方案(試行)》和《上海市推進特色普通高中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明確了特色普通高中創建工作的路徑。
未來三年,上海將命名8-10所特色普通高中。
上海市教委透露,除曹楊中學外,今年將參加市級特色普通高中複評的學校有4所,包括華政附中、北蔡中學、甘泉外國語中學、楓涇中學,分別以政法、航海、語言和美術特色等為主。今年將參加初評的學校至少有3所,其中上戲附中、同濟二附中和上理工附中,以戲劇、理工類等為特色,並已進行了市級特色普通高中創建展示。
澎湃新聞記者梳理發現,所有參評的特色普通高中,基本都經歷從特色項目,到學校特色,再到特色學校的過程。以甘泉外國語中學為例,1972年,上海市甘泉外國語中學在上海首開日語課程,歷經40多年,形成了獨特的優質教育資源,培養了大批的日語後備人才。
2000年,甘泉外國語中學開始圍繞著學校「特色發展」這一主線規劃學校發展的藍圖。2003年,學校相繼開設了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等七門外語。2007年成為普陀區實驗示範性高中,2011年入選上海市特色高中建設項目的首批11所初試項目學校。
幾十年來,學校歷經了從「特色項目」到「學校特色」,再到「特色學校」的普通高中特色發展的創建歷程。
目前,上海全市形成了41所特色普通高中市級項目學校,舉行了8場市級特色普通高中創建展示活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