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石油 溫晶清
周末閒逛古鎮,在古色古香的美景中,一位老奶奶戴著鬥笠,坐在河堤邊,面前攬著一個小陶罐,孩子們將她團團包圍著。走近一看,是攪攪糖,一種用糖熬製的,可以拉絲的糖果。奶奶手中兩根竹籤,在陶罐裡攪呀攪呀,兩根竹籤就被琥珀狀的糖體黏在一起了。孩子接過竹籤,舔一口,拉長糖體,在糖絲下墜之前迅速地用竹籤繞回,邊吃邊玩,十分歡樂。小的時候,我愛吃甜的零食,攪攪糖自然是喜愛的。那時候攪攪糖也像現在一樣不常見到,是由一位老爺爺騎著自行車穿街走巷叫賣的,兩三個星期經過我家一次。那時候沒有零花錢,我們幾個皮孩子饞得緊了,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想出一個法子——賣廢品賺零花錢,一個瓶子一毛錢。小時候廢品是很難得的,各家都熱衷收集,不像現在這樣,在垃圾箱就能輕易找到五六個瓶子。於是,走路搜草叢,喝水要留瓶,幾個夥伴拼拼湊湊,在老爺爺經過的時候,就能美滋滋地吃上攪攪糖啦。
接過老奶奶的竹籤,我嘗了一口攪攪糖,不加任何的香精和色素,非常純粹的甜味。也許是嘗盡了各色各樣的糖果,現在吃起來,這味道竟有些寡淡,不是記憶中的味道了。我有些失落,而後轉念一想,孩童時期,攪攪糖的甜是凝聚著汗水和智慧的,是夥伴的陪伴和合作,是小小人兒心中大半個月的期許。如今早已沒有這情境,味道怎會一樣呢。
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因為不斷強大,小時候很難得到的事物,現在不費吹灰之力,自然沒有當時那番滋味。不過,這些事物會成為記憶的載體,只等我們遇見,回憶,品味以往的酸甜味道,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