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實體書店財經類一枝獨秀
相對於博客來網路書店年度排行榜前十名理財書聲勢下滑,金石堂剛出爐的年度銷售前十名除了嚴長壽《我所看見的未來》,其餘九名全為財經管理類別。顯見網路書店與實體書店的銷售與購買行為,有相當大差異。大雁出版發行人蘇拾平表示,網路書店的崛起讓閱讀更普及化,囧男宅女的讀者對閱讀將更主動更專注,但相對也更容易受到網路傳播的影響。實體書店通路的調查數據則反應長久以來臺灣書市以實用掛帥的現象。
-
博客來:讓傳統書店氣喘如牛
「我當時走訪了許多書店尋求合作,」博客來網絡書店的總經理張天立對《網際網路周刊》說:「得到的大都是『臺灣面積很小根本不需要網絡書店』這樣的回應。」然而在過去十年裡,博客來每年的銷售額幾乎以60%左右的幅度增長。反觀臺灣出版業的總產值卻逐年在縮小,傳統書店特別是小型書店,在網絡書店和大型連鎖書店的圍攻下氣喘噓噓。
-
專訪臺灣複合型書店開創者:光靠書店不夠,就去做一個商場
說到臺灣的書店,如今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誠品,以及這種賣書的同時也兼售服裝、文創產品等複合型的經營模式。最近幾年,包括言幾又在內的大陸很多書店都在複製這樣的書店經營模式。11月29日,言幾又書店在上海的新天地附近開出了首店「今日閱讀」。但其實,在臺灣,率先開出這樣複合型書店的並非誠品,而是金石堂書店。
-
7-11與博客來將打造複合店 臺灣首家網路書店實體化
書店進駐零售通路成風潮,繼無印良品後,統一超也跨入實體書店,16日宣布結合旗下7-ELEVEN與博客來打造便利商店與網路書店複合店,這是臺灣首家網路書店實體化,是O2O(Online to Offline,虛擬線上對應實體線下
-
臺灣誠品書店落戶蘇州 賣書賣環境賣生活方式
在臺灣的誠品,不僅有書店,還包括商場、畫廊、咖啡館、實驗劇場等多種文化空間。 作者 早報記者 石劍峰5月27日,臺灣誠品書店在大陸的第一家分店誠品蘇州分店正式奠基開工。作為臺灣地區最著名的大型連鎖書店之一,誠品儼然已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創新「賣書業態」,賣書、賣環境、賣感覺,同時也賣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誠品獨特的經營理念和文化地標的效應觸動著人們心底的那根弦,爭取誠品落戶成了大陸一些城市競相追逐的「暗戰」。而在北京、上海、杭州、蘇州、南京、無錫這六個城市中,誠品最終選擇了蘇州。一年前,蘇州工業園區與誠品書店籤訂了落戶協議。
-
大陸萬種簡體書「登陸」臺灣最大網上書店
新華網臺北11月10日電(記者李雲路趙新兵)由臺灣最大的網絡書店博客來提供電子商務平臺、臺北最大的簡體字書店問津堂選書供貨,「簡體字館」10日正式上線「登陸」博客來,近萬種簡體字書籍可供讀者選購。
-
「這裡是書店,我們在直播!」 書店玩直播只是為了「賣書」?
「相比賣書,更重要的是陪伴」2月3日,鍾書閣官微發布了推文:「宅家也能逛書店,鍾書閣首次直播公測,帶你逛特殊時期的『無人書店』」,並在當天做了測試,成為了業內首先發起直播的書店。這個時候,書店可以做什麼呢?我們組建起了兩大主題共6個社群,推出了書店直播,每天更新讀書、美食、生活方式等話題,讓大家在家裡也能逛到書店,並且與相同愛好的群友進行交流。」新山書屋品牌運營總監卞真真告訴記者,以往傳統書店更注重線下場景的運營,而此次疫情的到來,讓書店不得不將目光轉向了線上,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
福州有哪些書店?福州書店種類地址電話大盤點
世界上最安寧的地方,莫過於書店;世上最能令人沉浸其中的地方,莫過於書店。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難忘的書店風景。每家書店都將成為每一個閱讀者心中的棲息地。——《書店之美》榕城閱讀地圖 一座城市少不了書店,少不了詩意的棲居地,現在我們就來盤點福州各類閱讀場所,包括26家書店、10家同時經營書店和咖啡等業務的複合空間、3家書市、2家書院、8家圖書館以及23處24小時自助圖書館
-
2020固定資產年終盤點,降本增效了沒?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易盤點最新資訊 > 正文 2020固定資產年終盤點,降本增效了沒?
-
書店是賣書的地方,還是看書的地方?愛讀書的重慶人給你答案
說到書店,你首先想到的是哪一家?是人氣很旺的新華書店,還是散落街頭的小書店?也許你腦子裡有很多書店的照片。我首先想到的是精典書店。雖然小時候,我去新華書店買練習本,但長大後,我去精典書店找個空地方看書,消磨一個悠閒的下午。都是書店。
-
臺灣書店 讓閱讀成為一種文化
記者 杜榕攝 網絡書店 不要房間的隱形書店 回顧臺灣的書店文化發展,金石堂開啟連鎖書店事業的經營,使臺灣書店業成功地邁向商業化經營的時代,後起的誠品書店則以十足文藝性的面貌,掀起精緻化閱讀的文化潮流。但今天他們在臺灣都要面臨一個同樣的對手,網絡書店。
-
實體書店漸漸不再賣書,免費讀書變成趨勢,城市書店也成打卡點
陌上花開體驗館這樣的閱讀空間,把實體書店賣書的功能漸漸弱化,注重了更多體驗和線下閱讀,提倡生活方式,或許是書店新的發展趨勢。陌上花開是字裡行間書店的閱讀體驗館,書籍不算太多,但館內空間很大,在門口點咖啡飲品,可以在體驗館中閱讀、聊天、寫作。用隔斷式書架打造了不同的閱讀區域,有立體的陶藝帶來很強的空間感。陌上花開可以說是一個精品生活體驗空間和特色設計空間,主旨不僅僅是閱讀。用閱讀的方式品味美好瞬間字裡行間。
-
實體書店不只是賣書 更是充滿活力的生活方式
原標題:實體書店,不只是賣書,更是充滿活力的生活方式昨天(12月25日),新華書店以及三十多家長三角的連鎖書店、獨立書店的負責人等在浦東陸家嘴百新書局尚悅灣店進行了以「實體書店和文創」為題的商討,近年來出現的實體書店紛紛試圖構建「書店+」,一個集圖書銷售、閱讀、休閒體驗於一體的文化體驗閱讀空間,成為全民閱讀的公共平臺,努力成為書店所在城市的文化地標。 這樣的探討正符合了上海發布的《關於加快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精神。
-
「不專心」是臺灣書店的核心競爭力
自品牌-碰碰會(第8期)小記撰文=彭浪攝影=米茶、曉陽、張鴻部分圖片來自網絡8.23,米茶老師在楊梅竹斜街「書的設計店」做了一次關於臺灣小書店的碰碰會,主題叫作:「不專心」賣書的臺灣書店。生命中決定性的一瞬在風入松書店工作時,偶然得到一本《誠品講義》。據說,這是從前同事丟棄的資料中看到的,是當年誠品來大陸做書店業培訓時的講義。米茶老師拿到手裡即驚為天人,珍藏十多年至今。
-
臺灣誠品書店明年蘇州上海開店
臺灣誠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介修23日在臺北表示,2014年到訪誠品書店的人數高達1.44億人次,比去年增加10%,其中觀光客佔一成。明年,誠品將「登陸」,蘇州與上海各有一家書店投入營運。在23日舉行的年終記者會上,李介修表示,根據誠品銷售統計,臺灣讀者每年平均購書11.1本,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喜歡閱讀,最突出的是50歲以上女性,書籍銷售量較去年同期增加2萬多冊;據推測,食品安全問題促使更多家庭主婦走進書店,透過閱讀為家人尋找更健康的飲食方式。經過25年發展,誠品書店已成為「臺灣的文化地標」,目前在臺設有43家店,另有香港1家。
-
朱嶽:直播賣書和電視購物沒區別
記者丨何安安出書、賣書是個值得敬佩的行業,但在具體工作經驗中,出版社從業人員其實經歷著各種各樣的辛苦。如果不聽出版社從業人員講他們的真實經歷和感受,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在這個書籍海量產出的時代,一本書的出版一點都不簡單。
-
臺灣個體書店向社區化轉型 打造城鄉「文化客廳」
個體書店「書房味道」裡面賣書、賣雜貨、賣茶葉、賣器物,是一個小型社區文化中心。 臺灣個體書店雖然處境艱難,但在抵擋網際網路衝擊、運營成本壓力的過程中,成功維繫著社區內獨特的文化氣息,將知識和創意以更短的距離、更直接的方式,呈現給每一個市民、每一個家庭。 很小,但很獨特 近10年來,臺灣實體書店的日子不好過。
-
臺北的書店
【書店街】重慶南路舊名文武街,日治改名「本町通」。街頭由總督府直營,專賣中小學教科書、參考書的「臺灣書籍株式會社」與街尾私營的「新高堂」遙遙相望,這條街的文化含量,遂經註定。日治時期,此地便已有不少書店,到得1949年國府撤退,隨之來臺的幾家大出版社/書店: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正中書局,紛紛於此落腳,加上改制後的「臺灣書店」,一時之間成為臺灣的出版重地。
-
獨立書店 臺灣的獨特風景
「獨立書店不能消失」眾所周知,臺灣的「文化部長」龍應臺本身是一位作家,她深知獨立書店對於啟發民智的作用。上任伊始,龍應臺辦了多場「國是論壇」,第一場,就是從獨立書店的生存研究起。她認為,大人、小孩固定到社區書店看書、買書,生活的情感很強烈,「但是透過網絡買書,就少了背後的人際網絡關係!」
-
新華書店只是賣書? 沒那麼簡單!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秦芳 長沙報導 在很多讀者的心中,新華書店就是小縣城裡賣書的地方,亦或還是忙碌的家長們理想的「託兒所」。實際上,新華書店的功能絕非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單調。今年是新華書店80周歲「生日」,記者通過採訪,決定將她所做的除了賣書之外的那些事兒公之於眾。看完你就知道,新華書店的影子,遍布於地方文化生活的角角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