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中國式父母,往往都有一個共同期待,那就是希望自家孩子能夠比別人更聰慧一些,大腦智商比別人更高一些,可智商這個東西,可不是說提升就能提升的。
科學研究顯示:兒童的智商高低,先天基因遺傳佔到了70%,而剩下的30%則是取決於孩子後天成長過程中的傳授引導。
科學家們經過一系列的調查研究發現,兒童大腦的發育有10年可塑期,他們把這10年時間稱之為孩子的「機會之窗」,在0-10歲的成長階段內,孩子接觸的事物,接受的教育,都有可能影響大腦發育。
至於孩子的智商究竟能在後天開發多少,則完全取決於父母的「細節培養」,而在「細節培養」中,有一項既高效又簡單的培養方式,被很多父母忽略了。
「媽媽,地圖是什麼?」房間再小也要給孩子掛張地圖,好處看得見
前幾年,從鄰國日本興起了一種「早教體系」——兒童地圖認知和地圖教育。
地圖是我們生活中既常見又不常見的物品,可就是這麼一個不起眼的玩具,卻因為一項研究實驗大火了起來。
埃默裡大學是美國頂尖的私立研究大學,被譽為「新常青藤」大學,在這所大學曾經有一項研究實驗。
他們通過智能眼球追蹤、記錄了一部分嬰兒和兒童的視覺觀察習慣,通過復盤數據發現,對靜態圖片和靜態鏡像越感興趣的孩子,往往後期的智商發育越好。
不僅如此,研究人員還發現,盯著圖片時間越長的孩子,在後期的空間創造力和抽象邏輯表達力方面越優秀。
這類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對數學邏輯、語言邏輯很感興趣,切富有創造力,有機智的大腦,良好的口才。
經過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些孩子之所以會有這些表現,是因為圖片帶給他們更多的想像力,刺激了大腦的「運動」,有效的幫助大腦進行自主發育,也就是所謂的「智商後天發育」。
地圖,作為抽象圖片的代表,被研究學者摘了出來。
進一步剖析後,相關科研人員和教育學者,普遍達成了一個共識:地圖這件物品,能提高刺激孩子的大腦發育,能提高兒童的認知能力和創造能力。
正因如此,近些年國外興起了一種說法:「即便房間再小,也要給孩子掛1張地圖,因為能刺激孩子大腦發育,能培養孩子邏輯思維創造力。」
陪孩子看地圖,是被中國父母忽略了的「細節培養」,現在補還來得及
地圖這種視覺抽象「圖片」,能夠刺激孩子大腦發育的論證並不是空穴來風,在父母陪孩子看地圖的過程中,能逐一驗證這一說法,且很好理解。
1)地圖能培養孩子空間創造力
大部分一年級的數學課本,除了教孩子1、2、3之外,還會教孩子上面、下面、左面、右面這些空間詞彙,有很多孩子掌握起來很費勁,甚至長大了都不分左右,不分東南西北,這就是空間邏輯差的表現。
而陪孩子多看地圖,就會讓孩子從小接觸空間詞彙,提高空間邏輯力和創造力,不管什麼地圖,在表述中都會涉及到空間詞彙,上方、下方、左側、右側、桌子上、天上……
陪孩子讀地圖,看地圖的過程中,這些空間詞彙能很好地刺激他們大腦「頂葉區 」發育。
2)地圖能刺激孩子抽象想像力
從小陪孩子看地圖,能讓孩子不間斷地在腦中回想地區位置,地區之間的關係,在這個記憶的過程中,還能刺激孩子的抽象想像力。
比如孩子會不自主地利用抽象理解記憶地圖的形狀:中國像大公雞,雲南像大駱駝,西藏像狗狗之類的……
這種記憶的過程能有效刺激大腦海馬體中的「定位細胞」發育。
3)打開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大門
很多家長反饋孩子對「百科」沒興趣,多半是因為孩子不理解,沒有敲門磚如何讓孩子感興趣,而地圖閱讀,就是興趣的敲門磚。
通過閱讀地圖,能讓孩子知道世界有多大,好奇世界有什麼,明白自己僅生活中在地圖的一角,這些基礎認知,能讓孩子們產生好奇,因好奇而感興趣,才是最佳培養方式。
國外研究發現,地圖認知的基本培養條件有如下幾點,現在彌補還來得及
4歲左右的孩子,知道地圖是什麼
5-6歲的孩子,基本了解了地圖的概念
7-8歲的孩子,處於地圖認知發展的高峰期
因此,假若你之前沒有注重培養孩子的地圖認知能力,沒有意識到地圖對大腦發育刺激的重要性,現在彌補沒準還來得及,給大家推薦兩件小編認為很好的地圖,大家根據孩子的年齡合理選擇。
寶媽們,你們有陪孩子看地圖的習慣嗎?如果沒有從現在開始,還能抓住一波大腦塑造期,別錯過了。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