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2月22日,我市空氣品質綜合指數5.65,PM2.5平均濃度53ug/m3,同比分別下降17.2%、17.2%,兩項指標改善率均為全省第一,其中,PM2.5平均濃度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在倒數第13—16位。今年以來,我市環城50家重點工業企業「壓煤」「壓線」「壓排」,實現較2019年排汙量下降50%以上,地表水環境質量7次位列全省第一,涉太行山生態環境65個生態環境問題全部整改到位……
一年來,市委、市政府把「PM2.5退倒十大氣汙染治理和消滅V類水體攻堅」作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大政治任務,作為倒逼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和重大民生工程,明確PM2.5不「退倒十」決不罷休、環保形象不重塑決不罷休、老百姓呼吸不上新鮮空氣決不罷休,舉全市之力推進大氣、水、土壤等汙染防治工作,鐵腕治汙、精準治汙、依法治汙,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持續改善,美麗邢臺漸行漸近。
突出重點,強力推進工業企業深度治理
「市區空氣越來越好,朋友圈裡的藍天越來越多。」市民王連根感慨,前些年一到冬天,市區幾乎天天都是霧霾籠罩。而如今,看到的是越來越多的藍天白雲。
產業結構不優是造成大氣汙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我市把大氣治理作為汙染防治的首要任務,圍繞PM2.5平均濃度排名退出全國168個重點城市後十位的目標,把工業企業和市區及周邊作為主攻方向,強力推進工業企業深度治理,優化產業結構。
一年來,我市聚焦重點工業企業,壓減重化產能、加快企業搬遷、嚴格控制總量、實施工程減排等多措並舉,強力推進企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截至目前,我市已提前完成2020年省定平板玻璃去產能840萬重量箱、焦炭行業去產能40萬噸任務。旭陽焦化夜間6#—9#焦爐輪流停止出焦;國泰電廠非採曖季和用電高峰期間停產1臺燃煤機組;建滔焦化工序全部停產;沙河市、南和區累計關停11條玻璃生產線。
在破解「重化圍城」方面,位於我市主城區的中鋼邢機搬遷改造項目加快推進,一步走活了城市發展、生態建設、產業轉型「三招棋」。邢鋼搬遷升級前期工作正在加緊謀劃;春蕾實業集團位於市區北部,著力打造華北最大的3D列印產業園,實現由傳統化工生產向高端列印製造的成功轉型。
今年以來,我市堅持項目化運作,實施總量控制,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對216家重點涉氣企業排放量日控月考,尤其是對50家重點工業企業,通過「壓煤」「壓線」「壓排」等措施,1—11月份實現較2019年同期減排50%以上。「散亂汙」企業整治實現動態清零。
同時,我市在工業企業管控上,堅決不搞「一刀切」,對工業企業科學評級,差異化管控,在保障民生的基礎上,最大限度減少排放。對重點行業實施再提升、再精準治理,已完成8家玻璃企業、11家水泥企業、3家陶瓷企業超低排放改造;省下達我市工業爐窯治理任務56家108個爐窯,已全部完成治理任務,完成率為100%,31家VOCs深度治理任務,完成29家,停產2家。
截至12月22日,市區空氣品質達標天數207天,較去年同期增加36天。(蘇立強 攝)
精準治理,環境監管無縫隙、全覆蓋
12月24日,信都區團結街道環境監管網格員林麗超早早趕到自己負責的觀星社區,檢查前一天的垃圾隨意傾倒問題處理情況,並拍照上傳到網格化監管平臺。「揚塵、煙氣、餐飲油煙、散煤禁燒、汙水傾倒、垃圾傾倒等六類問題,都在我們網格員的監管範圍。」林麗超告訴記者。
今年,我市對全市環境監管網格進行梳理,共建立縣、鄉、村三級網格22606個,配備網格員16858名,積極推廣信都區「多網合一」環境監管體系新模式,努力做到環境監管無縫隙、全覆蓋。
今年,我市針對以散煤治理為重點的能源結構調整,著力抓穩步推進清潔取暖,在確保群眾溫暖過冬前提下,繼續開展集中供熱、氣代煤、電代煤和其他清潔能源替代。全市共完成農村地區「雙代」改造63.8425萬戶,提前完成省年度目標任務,工程進度全省排名並列第一。
在以柴油貨車治理為重點的運輸結構調整方面,我市全長80公裡的大外環——107國道繞城段通車,南和電廠和沙河電廠鐵路專線建成運行,德龍鋼鐵、沙河玻璃園區鐵路專線前期穩步推進,國泰發電、旭陽焦化、中鋼邢機、沙河電廠鐵路運輸比例分別達到100%、80.4%、67.78%、60%。市區重型渣土車全部實現清潔能源替代。提前完成國三車淘汰工作。全面停止銷售低於國六標準的汽油柴油。在以面源汙染治理為重點的用地結構調整方面,堅持治塵、增綠、禁燒並舉,市區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到86.6%,縣城達到81.9%,在城市功能疏解、更新和調整中將騰退空間優先用於留白增綠,建設城市綠道綠廊,城區綠地率達43.63%,綠化覆蓋率達46.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26.6平方米。
合力攻堅,綜合推進水、土壤等生態保護
今年,任澤區吉莊村村民張江田總愛到牛尾河附近遛彎。他經常和三五好友聊起:「這兩年,咱這牛尾河越來越清亮了。」
據介紹,我市共有21條河流和乾渠,分布於子牙河、黑龍港、漳衛南運河三大水系,河道眾多、河網密布。由於歷史原因,我市河道多為汛期行洪和日常排汙河道,大多數河流無天然徑流和生態補水。今年,全市上下堅持治氣治水兼顧,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堅決打贏碧水保衛戰。
強化水質監測監管、實施源頭治理、保護飲用水源安全,都是打贏碧水保衛戰的關鍵環節。今年,我市在8條重點河流的考核斷面、重點入河排汙口等位置安裝43個預警監測站,實時監測水質變化,消除汙染隱患。在重點河段安裝視頻監控268個,嚴防向河流傾倒汙染物。完成59家城鎮、園區和直排外環境工業企業汙水處理廠進行提標改造。完成260個鄉鎮級及以下(含千噸萬人)集中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分工作。
1—10月份,我市8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均值全部達到或優於Ⅴ類標準,好於省考核要求(劣Ⅴ類斷面水體比例控制在62.5%以內);4個地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我市地表水環境質量7次位列全省第一。
一年來,我市圍繞土壤汙染防治、自然生態保護和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完成55家涉及重點行業用地單位的土壤汙染調查。對89宗疑似汙染地塊開展調查,經查,88宗無汙染,1宗正在治理修復。對重點區域農用地土壤汙染進行排查,採樣1084件,完成疑似汙染企業信息調查142家。對生態紅線內和太行山生態環境違法違規問題進行回頭看,涉太行山生態環境65個問題全部整改到位。持續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違規問題排查整治,完成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村莊 400個,完成農村生活汙水管控村莊2200個。
來源:邢臺市全媒體中心
原標題:《高質量趕超發展一年間之生態治理篇---生態治理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