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平
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在國內有些狗血,但在法國風光無限:2007年3月14日,該片在巴黎公映當日的票房達35000人次。法國《費加羅報》寫道:「這是印入中國出口電影這部大書中的一頁美麗、宏大的畫面,可以欣賞和保持距離的目光去翻閱。」
法國人青睞這部中國影片有個重要緣由:看上去很美。這對攝影師出身的張藝謀來說,實在是佔了「欺頭」。在法國人看來,即便一般作品也希望起碼視覺上好看,而視覺好看,色彩就很重要。
法國人愛電影,賦予了電影生命、光輝和寬容,從盧米埃爾兄弟到新浪潮,從巴黎到坎城,一切的熱情都顯得順理成章;而看過法國電影的人都知道,那些鏡頭語言和畫面,猶如在西洋美術史上佔有極重要地位的法國油畫一樣:細膩、溫暖、厚重,洋溢著歡快的浪漫和華麗的人性慾望。
拍攝於2013年的法國新片《泡沫人生》講述了一個離奇故事:男主人公科林時尚、富有、愛好美食又有些孩子氣,女主人公克洛伊美麗、純潔而善解人意,然而在蜜月旅行中,一支睡蓮侵襲了克洛伊的肺部並使她病倒。離奇的愛情故事之上,導演大膽加入了真人與動畫結合的鬼馬想像和童話元素,讓人想到十九世紀初法國畫家傑洛姆的《錫諾普的第歐根尼》裡深邃、硬朗的聚光式構圖,甚至有種「墮」入絕望之地的感覺。
2013年拍攝的《湖畔的陌生人》中,英俊男子弗蘭克周旋於另兩個男人之間:肥胖風趣的亨利讓他感到非常投緣,美如雕像的麥可讓他一見傾心……這部影片的大部分鏡頭畫面,被處理成溫暖的金黃色調,傳達了法國式的熱情和浪漫,觀者很容易在懷舊的氛圍中,感受到濃鬱法國味的浪漫氣質。
說到「油畫氣質」,不得不提到《天使愛美麗》。這部充滿奇幻想像力的影片,是法國電影怪傑讓-皮埃爾·儒內的傑作。儒內強調的是以暖色調為主的把互補色並列放置在一起的關係處理,整個電影構圖完全是油畫重彩樣式,就像女主角奧黛麗·塔圖黑色的瞳孔與鮮豔跳躍的紅唇,讓觀者產生出對生活的暖意。我後來看奧黛麗的電影,總覺得這位大眼女星猶如貝尼尼用鑿刀出來的活生生女神:性感,靈動,柔和,青春的肌膚閃著透明的光。
曾獲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的《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喜悅而淚流的電影,這也創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元素的電影,成為法國人當年「心靈的雞湯」,整部影片體現出創作者的印象主義色彩與構成主義色彩的完美統一風格。
朱麗葉·比諾什,是我很喜歡的一位法國女演員。第一次欣賞她,是在《英國病人》中,雖為配角,但她留給我的印象遠遠深於兩主角。《藍色》中,波蘭籍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對影片的基調色藍色:藍色的遊泳池,藍色的棒棒糖紙,綴著藍色水晶珠子的燈飾,渲染了朱麗葉·比諾什深陷於失去丈夫和女兒的悲痛中無法自拔的內心,片中冷峻金屬質地和金黃色的暖調色彩,把整部電影打扮得像一幅上世紀30年代的油畫。
中國影迷大多知道法國上世紀60年代的「新浪潮」,那是法國電影的黃金歲月。新浪潮的很多電影雖然顏色上亮麗,其實內核很「黑暗」或者說很憂傷,如《瑟堡的雨傘》(1964),導演在拍攝時有意模仿印象派名畫的光線處理,不少鏡頭似乎是「拿」了莫奈的《睡蓮》。
拍攝於2010年的《香水》,打造了18世紀最邋遢的巴黎魚市:錯落交織的鏡頭,油畫般有層次的背景,明明滅滅的陰鬱切換著人物的明媚,古老的城堡,巍峨的尖頂,灰色的石灰巖,唯美的背景就是18世紀最絢爛的油畫。
想想我們國內的很多電影,一向忽視色彩質感的處理,即便是那些還算著名的電影作品,畫面上也看上去凌亂不堪。這方面,我們離法國人的電影還是差一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