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底,世界衛生組織WHO特別針對日益嚴重的空氣汙染議題,舉辦第一次的空氣汙染與健康全球會議。穹頂之下,空汙已成全世界重大死因之一。預估全球有29%肺癌、24%中風、25%心臟病及43%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其死亡原因來自空氣汙染。由於空氣汙染,即便不吸菸,健康也可能受到危害。
空氣汙染應該認真面對
近年隨著吸菸人口減少,因為香菸所引發的肺部疾病已逐漸下降,然而卻因空氣汙染惡化而持續上升。尤其一些肺部惡性疾病因難以察覺,發現時多是晚期。
空氣汙染中的PM2.5因顆粒細小,可穿透肺泡進入血液循環之間,會對全身健康產生危害。當其進入肺部,可能造成呼吸道發炎及阻塞,進入血液循環之後,則造成血管發炎硬化。另外,許多有毒物質,都可能隨著PM2.5吸入體內,例如重金屬或多環芳香烴等。除了留意防範室外的汙染之外,室內空汙更不可輕忽,尤其是爆炒及油炸產生的多環芳香烴,常是室內空汙的一大來源,長時間接觸,比室外空汙更可能誘發疾病。
在空氣品質變糟的環境之下,我們究竟該如何抵抗空氣汙染、防肺部疾病呢?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有作用嗎?
最近幾年裡,可攜式空氣淨化器宣傳較盛,但有不少專家認為可攜式空氣淨化器效果有限。事實上,空氣淨化器要在密閉空間下使用才有用,先阻絕了外來持續的汙染物,再將室內空氣過濾,才能達到淨化效果。
可攜式空氣淨化器若在戶外使用,一來濾網太小,面對持續迎面而來的汙染,根本來不及淨化,二來易受氣流幹擾,淨化過的空氣一下子就被吹散,且配戴位置多在脖子,離口鼻有段距離,因此吸入的空氣不一定是乾淨空氣。
包括不少醫生也對可攜式空氣淨化器也持保留態度,他指出,可攜式空氣淨化器的換氣量太小、過濾能力太低,除非要配戴在鼻子前方才可能有點幫助,遠不如配戴口罩來得實際。
車內密閉空間,如何防範?
長時間開車或是塞車,常易讓人昏昏欲睡,甚至感到胸悶、頭痛、呼吸不舒暢,可能就是車內空氣汙染惹的禍。車輛內裝的皮革染料、塑料黏著劑,或是清洗用的化學藥劑等,都會持續揮發在空氣中,有些人喜歡在車內擺放毛毯、絨毛娃娃,容易附著塵蟎及灰塵,而芳香劑則可能釋出甲醛等有毒物質。不少人以為車內是密閉空間,會阻絕車外空汙,車內空氣應該比車外好,其實要視狀況而定。有時汽車空調會引入車外空氣,在車內進行循環,若車外空氣差、車輛堵塞、或車處於隧道內,或前車是排氣量大的柴油卡車,都可能讓車內的空汙更嚴重。
一般狀況下,建議開車時緊閉車窗,可加裝車用空氣淨化器,多少有些幫助。若需長時間開車,等到車外空氣品質較好時,可開窗幫助空氣流通。此外,不在車上抽菸(即便開窗)、避免使用化學洗劑、減少擺飾、保持整潔,並在上車之前開窗流通空氣,都有助於改善車內空氣品質。另外,他也分享,自己其實在開車時會戴口罩,這是最經濟有效的防空氣汙染方式。
任何過濾空氣的淨化裝置,都要常換濾網。與其額外花費購買車用空氣淨化器,也要定期更換濾網,不如從車內空調濾網直接下手,以行駛半年至一年或5000-10000公裡為標準,勤換汽車空調濾網。另外,再熄火前先送風5-10分鐘再關掉,可幫助空調的蒸發器乾燥,避免蒸發器發黴,減少車內黴菌孢子的汙染。
那麼如何挑選口罩
人們一般出門,如果走路或者騎行,在目前的條件下,如果空氣品質不好,建議還是戴口罩出行,市面上出售的口罩主要分為三大類,可以根據個人和環境選擇:
1、一般的醫用口罩
這類口罩優點是輕薄,售價便宜,可以阻擋飛沫病菌和粉塵,但缺點是無法完全阻擋PM2.5,如果空氣汙染不嚴重時可以考慮戴
2、活性炭口罩
這類口罩主要針對於一部分有要求的人,比如要消除異味或者有毒物質,其中的活性炭成分可以做到這點,但它對粉塵、PM2.5效果很差,基本只有一半的作用。
3、N95口罩
這類口罩是專門針對防霧霾,防PM2.5而生產的,不過缺點也明顯,呼吸阻力大,呼吸費勁,比較悶熱,尤其冬天如果戴這種口罩對有眼鏡的人不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