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的成長,都得益於許多貴人的諄諄教誨、無私的關懷和幫助,這包括父母、 老師、 同窗和友人。1982年,我從北大本科畢業後,考取碩士研究生,有幸留師從齊文穎老師,研究美國史。此乃我人生道路和學術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齊老師就克服種種困難,開始從英國史轉向研究美國史。1979年, 改革開放伊始,齊老師通過英文考試,被選拔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做為其兩年的訪問學者。那年,北大一共派了七位教師赴美進修,齊老師是其中唯一的文科學者。在美期間,齊老師上課與學術研究之餘,也收集了大量文獻,為日後在中國開拓美國早期史這一新領域的研究墊立了基礎。與此同時,還花了大量精力、時間與美國的美國史學家,進行廣泛、深入的學術交流。在此後的幾十年裡,齊老師成為中美史學界之間的學術和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橋梁。
回國後,齊老師給本科生開設了美國通史課。不久,又招收了她的第一批美國史碩士研究生。滿雲龍師兄有幸成為齊老師的開門弟子。隨後,郭琦濤、葉霖、楊志國和我也加入到齊門弟子的行列中。齊老師嚴謹的治學方法、鍥而不捨的敬業精神,給吾等樹立了學業上的標杆。她讓我們從十三個英屬北美殖民地中各選一個,作為研究的重點,並鼓勵、要求我們直接用英文和原始材料,進行研究。這大大加強了我們研究成果的深度,用現在的說法,即與國際學術研究接軌。
作為她一代人中的中國美國早期史研究的開拓者和領軍者之一,齊老師得到了英美同行的極大尊重。這使得她能把很多國際知名學者請到北大講學,充分體現了她獨具一個的國際化的教育理念,也展現了她與眾不同的大師風範。我們這些弟子也由此進一步擴展了學術視野。這些受邀來北大講學的著名學者,包括研究奴隸制和內戰史的Leo Litwick、美國勞工史學家David Montgomery、英國的美國早期史專家Jack R. Pole、英國的勞工史和社會史大家 E.P. Thompson。這都是國際上學富五車、有廣泛的學術影響力的大學者。比如,E.P. Thompson教授其1963寫成的《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中所提出的方法和概念,對於美國史研究的深遠性影響,至今猶存,他也是歐洲和平運動的領軍人物之一。能有機會直接和些大師級的學者直接對話,不僅僅是我們的榮幸,而且還給我們提供了在學術上進取的難能寶貴的機會。後來我到康乃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博士討論班上,常常讀到這些學者的著作。當同學們發現,我這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居然認識這些大名鼎鼎的教授時,他們都會流露出羨慕的眼神。
齊文穎教授與史密斯教授、楊立文教授暨弟子滿運龍、陳勇、葉霖、楊志國等合影
有的美國學者在北大講學長達半年到一年之久,不僅是良師,還成為我們的好友。我到了美國之後,在生活和學業上,一直不斷地得到他們的關心和幫助。我知道,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體現出他們對於齊老師的敬重。當齊老師八十華誕之際,曾攜全家在北大講學一年的Bruce Stave 教授曾專門撰寫《感謝您,齊文穎教授》, 論及她作為美國早期史及婦女史研究知名學者的學術成就,也提到她對他們一家在學術和生活上的幫助。另一位美國學者是康奈爾大學的Michael Kammen教授。他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的美國史學者之一,曾因其名著《自相矛盾的民族: 美國文化的起源》獲得普利茲獎,曾任美國史學會的主席,也是我在康乃爾大學的博士導師。1984年底,齊老師請Kammen教授來北大講學,也因此成就了我與康乃爾的學術之緣。
齊老師培養學生、關心學生,可謂不遺餘力,是我們的楷模。主要是得益於恩師的栽培,如今薪火相傳。在齊門弟子中,不乏繼承齊老師的敬業精神和美德者。幾十年來,我也一直受益於同門的友誼、激勵和支持。運龍師兄後轉行成為大有成就的律師,但始終不忘歷史研究;轉行後不忘初衷的還有葉霖博士。陸丹尼的博士論文是有關中國留學生政策的開創性研究。楊志國教授和我一樣,還堅守在史學領域,現任威斯康星大學River Falls 校區任歷史系主任及中國留美歷史學會會長。郭琦濤博士已是徽州研究的權威,從伯克利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在美國不同大學任教,十來年前加入歐文加州大學,成為我的同事,成為齊門的又一段佳話。我的師弟楊玉聖教授,在齊老師八十華誕時,曾與運龍兄和我一起,編纂《美國史探研(續編)》,以賀師恩;當恩師九十華誕之際,又與運龍兄一起,為老師主持編纂《齊文穎文稿》,學有代際,然傳承不已。這應該是我們這些齊門弟子回報師恩、也應該是老師略感慰藉的心意罷?
寫完篇短文,又讓我回想起在燕園師從齊老師讀碩士時的美好時光。那是一個天藍水淨的年代,因為我們青春奔放,也因為有恩師的關愛。
祝齊老師生日快樂,壽比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