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進入9月,同學們都開始陸續確定申請院校,今年特殊的局勢使得跨國申請成為更為保險的選擇。但這也讓不少家長和學生在擇校時出現以下疑問:美國大學我們還有所了解,可英國大學除了G5外,其他學校要如何考慮?
關於選校的事情,一直以來都是見仁見智,有人看重地理位置,有人側重學術實力......儘管如此,排名仍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權威的大學排名成了大家必看的重要風向標。面對不同榜單上差異懸殊的排名,我們又該參考哪個呢?
英國大學三大權威排行榜
針對大家的疑問,我們首先來看看英國大學比較權威的排名都有哪些?
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
主辦機構: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 Times Higher Education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主辦機構:
教育組織 Quacquarelli Symonds
The Guardian University Guide
University League Table
主辦機構:英國衛報 The Guardian
其中,THE和QS每年都會推出全球大學排名,衛報則針對英國本土大學進行打分。
為何不同排名差異很大?
由於每個機構的評分標準及側重點各有不同,因而,幾個指標的結果往往差異很大。
THE 泰晤士排名
THE測評標準減輕了大學名聲和歷史遺產在過去佔到的權重比,重點考察學校三個核心:研究、教學和知識轉移三個硬性指標,學術的權重更高且更複雜。它通過多個維度進行評估,是學者和教授眼中的理想大學排名。
1. Teaching 教學(學習環境) :30%
2. Research 研究(論文發表數量、收入和聲譽):30%
3. Citations 論文引文(研究影響力):30%
4. International outlook 國際視野(國際員工比例、國際生比例、國際科研合作):7.5%
5. Industry income 產業收入(知識轉移):2.5%
QS 排名
偏重國際聲譽,用六個指數來衡量大學,包括學術領域的同行評價;教職人員論文的被引用次數;師生比例;國際學生比例;國際教師比例。
由於享有很高的聲譽,QS排出的學校在每個人的眼中都更接近優秀學校,包括大學的學者和企業僱主。
1. Academic Reputation 學術聲譽(佔比 40%)
這項指標數據來源於QS學術調查。
2. Employer Reputation 僱主聲譽(佔比 10%)
考察學校的就業水平。
3. Faculty/Student Ratio 師生比(佔比 20%)
考察學校的教學水平。
4. Citations per faculty 文獻引用數(佔比 20%)
考察學校的科研水平。
5. International Faculty Ratio 國際教職工比例(佔比 5%)
6. International Student Ratio 國際生比例(佔比 5%)
考察學校的國際化水平。
衛報排名
更重視學生是否喜歡學校、學科、學生找到理想工作的機會,不包括學校的硬學術能力。衛報本來的自我定位就是「真正給學生看的排名」,所以它更關注學生體驗和教學滿意度。從學生角度來考察各個學校的指標,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擇校的方向。
1. Satisfied with course 課程滿意度
畢業學生對整體課程質量的滿意度
2. Satisfied with teaching 教學滿意度
畢業學生對整體教學的滿意度
3. Satisfied with feedback 教學反饋滿意度
評定準則是否提前清晰告知,評定過程是否公平及時,反饋評語是否對學生有幫助。
4. Student to staff ratio 學生與教員比例
學生數量與老師數量比例。
5. Spend per student 學生人均花銷
學校用每個學生身上的費用支出,這並不是每年的總預算,因為不包括花在教員等方面的開銷。
6. Average entry tariff 本科UCAS平均錄取成績
本科UCAS平均錄取成績。
7. Value added score 增值評分
對比學生入學時的學術表現和畢業成績來衡量學校的教學成果
8. Career after 6 months 畢業半年後就業情況
學生畢業6個月內找到相關工作或進修相關專業的比例
9. Continuation 大一結束後年級升學率
第一學年後繼續就讀本專業的學生比例。
概括來說,QS看中大學的國際聲譽,即大學在未來僱主眼中的地位;Times排名,意味著希望進入學術領域強的大學;衛報則可以看作是在挑選學習體驗最好的大學。
英國羅素大學集團
提到美國名校聯盟,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常春藤」,對於英國來說,除了所熟知的排名外,同樣擁有一群實力相當的名校,那就是羅素大學集團(The Russell Group)。
羅素大學集團1994年組團成功,目前包括英國24所一流研究型大學,其中不乏我們耳熟能詳的各大英國名校,牛津、劍橋、帝國理工等等。
羅素集團的名字,據說是因為校長們在倫敦羅素廣場旁邊的羅素飯店開會而得名。它們代表了全英國頂尖的教學和科研,雖然只佔英國高等教育機構總數的10%,卻獲得全英大學65%以上的科研經費,創造了全英60%以上的頂級科研成果。此外,還覆蓋了排名較高的那些傳統「紅磚大學「(red bricks)。
羅素集團最初是由17所大學組成,包括眾所周知的5所超級精英G5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6所紅磚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布裡斯託大學、伯明罕大學、利茲大學、利物浦大學、謝菲爾德大學)、2所蘇格蘭大學(愛丁堡大學 、格拉斯哥大學)、4所英格蘭大學(南安普頓大學、紐卡斯爾大學、華威大學、諾丁漢大學)。在1998年,卡迪夫大學(威爾斯最高學府)和倫敦國王學院(金三角名校)加入羅素集團。後來隨著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北愛爾蘭最高學府)在2006年也加入羅素集團,集團成員發展為20個。2012年3月,羅素大學集團主席麥可·亞瑟宣布邀請另外4所英格蘭地區的大學(杜倫大學、埃克塞特大學、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和約克大學)加入該集團,使羅素大學集團成員增加到了24個。
英國的這些大學求同存異又共同發展,各有各的特點與福利。羅素集團依託於優渥的福利與發展條件,不論是在科學研究的貢獻,還是社會實踐領域的發展,都在英國乃至世界保持重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