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2017年《中國有嘻哈》火了以後,這一類外來街頭文化滿足了青少年嚮往活力、律動的特性,成為年輕人娛樂的承載方式。相對於屬性偏重於「地下」的嘻哈文化,街舞可以算得上得了臺面的藝術形式。本身因為其體育性和「健康」的競技表演屬性,一直處於管理的安全地帶。
於是,這樣安全而深受青少年喜愛的活動方式自然會受到資本團隊的矚目,吸引大量資金進行跟進操作。優酷與愛奇藝這樣的國內電視綜藝製作公司同時瞅準了這個空白市場,通過《這就是街舞》和《熱血街舞團》兩檔節目進行收視對決!
而相對於愛奇藝的《熱血街舞團》過於類似《奔跑吧,兄弟!》的綜藝玩樂性質,《這就是街舞》的專業性相對較強,成為觀眾較為追捧的一檔節目。
但因為是第一次舉辦這樣的綜藝節目,舉辦過程裡的各種糾紛與吐槽不斷,我們大致的總結出七宗罪,讓大傢伙兒來捋一捋裡面的門道:
1、 好鬥。
無撕逼不綜藝。
不論是和隔壁《熱血街舞團》從籌備就開始的各種白熱化的話題炒作,《這就是街舞》的風波就一直沒有斷過。「王嘉爾羅生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現在「優酷全網封殺王嘉爾」但還是意難平。
第二層次的無撕逼不綜藝。不同於第一層次的節目組和所屬媒體平臺,而是在活動過程裡過於鼓勵撕逼來博取收視率。《這就是街舞》錄製過程裡,整個海選現場選手管控極其不協調,選手肆意衝擊對手和導師權威。
組辦方設置四條街舞街的初衷是拉近導師和選手的距離,達成一種平等交往的印象。但是,這樣的設置適合那種能夠掌控整個場面的老資歷導師,他們有和選手打成一片但是不被選手左右的職業性和意志力。
但因為選擇的導師過於年輕化,本身氣勢太弱,這樣過於展現平等的造型反而使得導師的權威性被進一步削弱,所以,在黃子韜和易烊千璽的選拔組裡,不服氣的舞者直接出面和選手鬥舞,導師權威根本全場被選手壓制,鬥舞的太過頻繁給觀眾一種混亂而且過於攻擊性的印象,一方面有對於導師和選手的不尊重,另一方面還有會誤導觀眾街舞的攻擊性一面的負面效果。
2、 不權威。
兩檔欄目的導師團隊都存在很大程度的爭議。
《熱血街舞團》裡面導師普遍缺乏權威性和說服力。《這!就是街舞》裡面稍微好一些,但是韓庚和黃子韜師出一門,易烊千璽又太過於年輕。雖然街舞是年輕人的舞蹈,但是這樣的導師缺乏說服力和執行力。(在第一集的海選現場,黃子韜前後選擇失控,易烊千璽甚至直接被選手質疑,這些都是導師個人的管轄能力問題!粉絲在腦補是導師個人真性情,但是在這樣的選拔場合,導師榮耀加身,就意味著在現場必須擁有鎮得住場的策略。很顯然,編導組沒有考慮這些,直接就將導師推上了前臺,讓他們毫無防備的去面對整個舞臺和個性極其強烈的舞者的所有!這樣的行為是對導師個人形象的不負責任!
3、 偏頗!
整體節目都偏重於明星導師的展現,使得整體宣傳失之偏頗。
雖然各人實力不一,但是對於選手和導師的表現極其失衡。在節目籌備和海選階段,微博熱搜一類也是集中在導師在節目裡的熱點,較少關心入圍選手的前期宣傳,很有造一檔節目捧導師的目的。
現在的綜藝真人秀節目已經逐漸轉移方式,以前視線集中於參與者,現在集中於導師或裁判。從《中國有嘻哈》開始,最後能夠獲得實質性宣傳的反而是評審,而非舞臺上賣力表演的參選人!
4、 功利
就這一點,剪輯師可以拿出來槍斃無數回!
節目製作過程裡,剪輯師的剪輯水平是觀眾吐槽的重災區。海選現場過分突出導師,甚至犧牲選手的表演也要展現導師的當時狀態,成為觀眾詬病最多的點!
後來經過網友爆料才發現事件的深層次原因——不知道是出品方優酷如何思維的,推出精簡版和全長VIP版兩個版本,一個免費面向全網公開播放,但是剪輯得極其混亂,很多精彩賽點被剪輯師摒棄,留下很多散亂而無用的訊息。
另一版本是收費的,面對繳費充會員的VIP用戶播放,選拔和比賽全程收錄,甚至會響應觀眾要求添加素材製作彩蛋。所以綜合起來看,剪輯師勇敢的為播放平臺背下了所有黑鍋,估計下個月會拿到績效提成!
5、 賽制混亂!
最初個人賽強調選手個人的表現,而到了團體賽團又強調團體,使得選手為了配合賽制壓抑自我很嚴重。
從海選的個人表演突然轉換到49強裡面的團體表演,很多舞者是勉為其難的在進行比賽。前期臨時組隊的選手完成度很高但是給人感覺不盡興。一直到孫為君講出「我們需要一個故事線,畢竟沒有統一的主題,幾位的氣勢完全無法統一」的時候,我恍如醍醐灌頂一樣,終於理解了為什麼對於之前的選手團體比賽的無感。
前面所有參賽組就算是經過了一系列的磨合與艱苦訓練,但是只是對於音樂和配合度的一種適應。而出來的效果是一次次個人實力的強行展示,所以,這是個人賽的作戰方案而非團體賽的作戰方案。直到王子奇,孫為君的組別第一次完成了組員的完全協調和音樂配合度的磨合,成就了一個團體的一次故事性的演繹,才體現出一個團體的合作程度!
但是這樣規則下如何凸顯舞者個人的水準,就得要問問賽制的制定者是怎麼想的了!
6、 貪婪
節目組的目的性太貪婪。
拋出來的理念是導師集齊70年代的羅志祥, 80年代的韓庚, 90年代的黃子韜,以及 00年代的易烊千璽,這樣集合四代人的理念,想吸引跨四個時代的觀眾來關注。但是,從海選出來的選手來看,除非像何展成這樣有很大個人名氣的較大年齡選手,重點還是集中在90後這一批年富力強的舞者。另外,從受眾而言,現在端著手機,筆記本電腦看直播的,也大體是以90 00為主體的觀眾群,受眾年齡段相對狹窄,並不是節目策劃組所期望的全年齡段的觀看。
7、 混淆概念。
不論是最初海選現場的舞步介紹還是接下來的賽制安排,都在欺負觀眾不懂規則。各種舞步英文名亂翻譯,很容易誤導對於街舞一知半解的觀眾扭曲理解街舞的各種技術性動作。優酷沒有讓觀眾理解街舞動作的理念,只是希望通過那些半生不熟似是而非的英文單詞來彰顯自己的逼格。
(真懷疑他們用的是百度翻譯直接翻譯過來的專業術語!)
而後的賽制安排也頗有些讓局外人摸不著頭腦的意思。從最初海選的個人選拔再到49強之後的團體賽,到最後肯定還是會歸結為個人賽。這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賽制很是考驗觀眾的智商啊。
現在賽程剛剛過半,團體賽即將進入最後階段的個人總決賽階段。雖然觀眾期待儘快的知曉最后冠軍的歸屬,但是暴露出的問題不能解決,節目就很難走得更遠,畢竟這樣強調身體活動的形式在當今「低頭族」越來越多,運動越來越少的現在,是一個孤立人們去運動的好載體。
文丨茜紅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