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成佛八十一難之「難」字怎麼讀
旃檀功德佛成佛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從遇難、遭難到避難、逃難,就差點沒殉難,五個難友一路行來多災多難,好在難兄難弟們患難與共,也應了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句話。
「金蟬遭貶」第一難,金蟬子由「天道」之神變成「人間道」之凡人,類似於「人間道」之凡人變成「地獄道」之怨鬼,那可是死過一次的終極苦難!
「出胎幾殺」第二難,剛剛經歷過一次死亡,重新投胎降生人世間之際,又差點隨風而去,幼小的生命面對生存的挑戰,險象環生命運多苦難!
「滿月拋江」第三難,剛滿月的嬰兒躺在一塊木板上隨江水飄蕩,命在旦夕,金蟬子的人生太多苦難!
「尋親報冤」第四難……
慢,按前面的思路來解析第四難有些不順暢,擱了淺了!
通常情況下,我們對八十一難中的「難」理解為「災禍,危難」之意,然而「尋親報冤」這一「難」中親人相見,「尋親」如願,大仇已報,「報怨」得償,整個過程比較順利,結局相對圓滿,用「災禍,危難」來形容這一事件似乎不太貼切。
再往後看,尚有多難不可一意釋之。
繁體的「難」字左為「哀鳴聲」,右為「鳥」,意為「鳥兒哀鳴」,《說文解字》中釋:鳥也,從鳥,堇聲。清代段玉裁註:今為難易字,而本義隱矣。
「難」字通常有兩種讀音:
其一、音nán,《康熙字典》注釋為【廣韻】那幹切,平寒。
其作為形容詞時為「不容易、艱難,不可、不好」之意。古詩文中如李白的《蜀道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另如王褒《靈壇碑文》:桓譚作論,明弱水之難航。「尋親報冤」之「難」不可解釋為「災禍、危難」,但解釋為「艱難」較為妥當。這層含義在八十一難中用的比較多,如 「流沙難渡」、「難活人參」等均適用於此義。
作為動詞時為「感到困難、畏難,使感到困難」之意。古詩文中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鐵衣冷難著;另如《左傳》:今不行禮於衛,而藩其君舍以難之。此意解釋第五十難「賽城掃塔」最佳,「賽城掃塔」中唐僧的畏難情緒很明顯,第六十二回——唐僧用帚子掃了一層,又上一層。如此掃至第七層上,卻早二更時分。那長老漸覺睏倦,行者道:「困了,你且坐下,等老孫替你掃罷。」三藏道:「這塔是多少層數?」行者道:「怕不有十三層哩。」長老耽著勞倦道:「是必掃了,方趁本願。」又掃了三層,腰酸腿痛,就於十層上坐倒道:「悟空,你替我把那三層掃淨下來罷。」
此外,西行途中,唐僧一直帶著「畏難」情緒,如:
第二十七回——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齋我吃?我肚飢怎行?況此地山嵐瘴氣,怎麼得上雷音?」
第三十六回——三藏道:「徒弟呀,西天怎麼這等難行?我記得離了長安城,在路上春盡夏來,秋殘冬至,有四五個年頭,怎麼還不能得到?」
唐僧西行途中的「畏難」情緒,筆者在其它多個章節中均有分析,這裡不再累述。
其二、音nàn,《康熙字典》注釋為【廣韻】奴案切,去翰。
其作為名詞時為「災難、禍害,怨仇、仇敵」之意。如《資治通鑑》:芟夷於難;另如《戰國策》:將西南以與秦為難。這層含義在八十一難中用得最多,我們看到「難」字,正常思維下第一反應就是「災難」之意。唐僧在西行途中所經歷的絕大多數「劫難」都可用此意詮釋。
作為動詞時為「詰問、責難,抵擋、拒斥,論說、爭辯」之意。如劉開《問說》:交相問難;另如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難壬人;另如《史記·五帝本紀》: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此意較「災難」更適於第三十四難「大賭輸贏」。此外,「比丘救子」一「難」中,鹿精責難唐僧,唐僧與之論說但慘敗於國師詰問之下,第七十八回——國丈笑道:「西方之路,黑漫漫有甚好處!」……那國王聽說,十分歡喜,滿朝官都喝採道,「好個惟道獨稱尊!惟道獨稱尊」長老見人都贊他,不勝羞愧。
除此之外,古人中,「難」字還是一個通假字:
其一、通「戁」,音「nǎn」,有「畏懼、恐懼」之意。如《曾子·子思子》——君子恭而不難。
《西遊記》中的唐僧,沒有克服「恐懼」心,其較凡人更加膽小怕事。雖屢經挫折,卻不長能耐,每每遇事,仍是魂不附體,膽戰心驚。比如「雙叉嶺上」,這位高僧張揚著自己不該有的恐懼心,而且,事後也沒有多少改進,他的小心肝撲通撲通跳了整個一條西行路。
第十三回,唐僧初出長安邊境——(三藏)正疑思之間,忽然失足,三人連馬都跌落坑坎之中。三藏心慌,從者膽戰。卻才悚懼……這法師戰戰兢兢的,偷眼觀看……唬得個三藏魂飛魄散……只聽得嘓啅之聲,真似虎啖羊羔,霎時食盡。把一個長老,幾乎唬死。
這是凡僧初出長安的第一場苦難,也便罷了,但經歷了萬千魔難之後,唐僧還是膽小如鼠。第九十一回——眾妖一擁上前,把唐僧解了索,穿了衣服,推至座前,唬得唐僧戰兢兢的跪在下面,只叫:「大王饒命,饒命!」
第九十七回——眾賊遂持兵器,吶一聲喊,跑上大路,一字兒擺開,叫道:「和尚,不要走!快留下買路錢,饒你性命!牙迸半個不字,一刀一個,決不留存!」唬得個唐僧在馬上亂戰……三藏師徒們將著金銀服飾拿轉,正行處,忽見那槍刀簇簇而來。三藏大驚道:「徒弟,你看那兵器簇擁相臨,是甚好歹?」……只見那:唐三藏,戰戰兢兢,滴淚難言。
即便登了靈山,依然如此,第九十八回——大聖引著唐僧等,徐徐緩步,登了靈山,不上五六裡,見了一道活水,滾浪飛流,約有八九裡寬闊,四無人跡。三藏心驚道:「悟空,這路來得差了,敢莫大仙錯指了?此水這般寬闊,這般洶湧,又不見舟楫,如何可渡?」……三藏心驚膽戰道:「悟空,這橋不是人走的,我們別尋路徑去來。」……好大聖,拽開步跳上獨木橋,搖搖擺擺,須臾跑將過去,在那邊招呼道:「過來!過來!」唐僧搖手,八戒沙僧咬指……三藏見了,又心驚道:「你這無底的破船兒,如何渡人?」
一個「戁」形象地刻畫出唐僧取經途中的心魔之「難」。
其二、通「儺」,音「 nuó」,《康熙字典》解釋為【正韻】奴何切,同儺,卻除兇惡也。如《禮記·月令》:命有司大難。
「儺」 是一種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禮,古代臘月驅逐疫鬼的儀式。通常戴上面具以歌舞的形式進行,現存儺神面具與《西遊記》相關的有如來佛、觀音、太白金星、彌勒佛、六丁六甲、金剛、閻羅、羅漢、真武大帝、張天師、馬趙溫關四天將、四大天王等。現存的儺舞小戲與《西遊記》有關的有《牛魔王醉酒》、《鬧龍宮》、《猴子偷桃》、《五行山》、《高家莊》、《唐僧取經》、《三打白骨精》、《三盜芭蕉扇》等。
《西遊記》中師徒一行逢鬼遇怪、降妖驅魔,雖不戴面具,沒有歌舞,性質上就是「儺儀」。故此意差不多亦能貫穿諸「難」始未。
這樣一來,八十一個「難」大多都有合理貼切的解釋了,對號入座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