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央視新聞《朝聞天下》欄目播出時長8分17秒稿件《四川儀隴 老潘的花椒園》展現我市生動脫貧攻堅故事
(12月10日央視新聞《朝聞天下》)
下面我們就來一起來了解一下第一書記 「 老潘 」,建立花椒產業園背後的艱辛故事
《老潘的花椒園》
高屋村第一書記 潘中喬亞: 「 我是2017年被選派到這裡擔任第一書記,開展幫扶工作的,老百姓喊我老潘,可能是我頭髮掉的差不多了吧,有點顯老,其實我是八三年的。」
高屋村第一書記 潘中喬亞: 「 我在南充海關工作,從市區到山區裡駐村呢,反正也沒啥不適應嘛,我覺得這裡和我家鄉差不多,我是貴州黔東南的苗族人,我們老家鎮遠縣也是貧困縣。」
高屋村第一書記 潘中喬亞: 「 儀隴地處四川東北部的秦巴山區,屬於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就是山大溝深嘛,一直是國家級貧困縣,前些年我們村因為不通路,老百姓難得走出大山,只有依靠腳下的幾方山地維持基本生活,萬一家裡碰到個什麼不幸,生病啊,殘疾啊那些,家庭生活就沒有保障了。」
村主任王之強:在屋裡啊?
貧困戶莫映林:在屋裡。
村主任王之強:今天沒去趕場啊?
貧困戶莫映林:沒去。
村主任王之強:這段時間花椒地打藥,去打了的嘛?
貧困戶莫映林:去了的,除草、修枝我都去了的。
第一書記 潘中喬亞:每天雖然只有那麼幾十塊錢,但是全部加起來也不少了嘛。
第一書記 潘中喬亞: 「 在高屋村,有勞動力的家庭一般都外出打工了,這些年生活也都過的還可以,一年比一年好,但是像莫英林這樣的呢,要麼就是沒得勞動能力,要麼就是為了照顧家人,沒法出去,所以我們在邀請他加入我們產業園合作社的時候,同時在我們產業園來務工,他也非常的激動,在家旁邊就可以就業,可以掙錢又可以照顧家人。」
村主任王之強: 「 因為花椒這個事情你應該清楚啊,真的來之不易,那好艱難哦,我們開院壩會,開村民會,一戶戶的去說,說通了,說通了後第二天又變了,說實話我們都失去了信心,都不想整了,老百姓他說他千古萬年都是以糧食為主,他不得信任你那個東西,好艱難吶,我們整這個產業園真的艱難。」
第一書記 潘中喬亞:喂!呂隊長你好,啊?我馬上過來,你不要著急!馬上到!
一隊隊長呂治平:看嘛全都是這一片。
第一書記 潘中喬亞:全部都遭了?
一隊隊長呂治平:嗯 全都遭了!
第一書記 潘中喬亞: 「 這片花椒園,主要是為了貧困戶脫貧後的一個持續增收,防止他們返貧來打造的,在產業園裡頭,勞動的都是一些沒法外出打工的貧困戶。」
「 這些貧困戶他們把他們的土地人力,全部都投入到了這個產業園裡頭,但是這次花椒苗遭拔了,最後枯死了兩百多株,對於這些貧困戶來說就像是希望遭拔了一樣的。」
「 我們村就說最近十年,發展過的產業,不下七八項,基本上都是搞失敗了的,而且失敗了這麼多回,很多的村民對我們村幹部,產生了很大的質疑吧。」
「 我們單位是高屋村的幫扶單位,為了將產業園做大做強,我們單位也給我們聯繫了市農科院的專家,邀請他們來村上來現場指導,單位在資金方面也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
第一書記 潘中喬亞: 「 有了上次的教訓,我們也加強了對產業園的日常管理和巡查,但是即便是這個樣子,在我們花椒種下去一年多之後,還是遭砍了一回,是一個常年在外面打工的村民,當年都可以投產了的。」
「 即使這樣,我們高屋村的村民尤其是貧困戶,對產業園的熱情,還是逐漸高漲了起來,我們全村52戶貧困戶全部都加入了合作社,我們合作社總共是流轉了70畝土地,每畝土地是按250元來向村民租賃。」
第一書記 潘中喬亞: 「 天氣這麼好,穀子又黃了,正好可以收了。今天曬了一天,明天地就差不多硬了,後天來收。」
「 2020年,我們第一批種的22畝花椒已經開始投產了,大概是每戶有一千多的股份分紅,再算上他們在產業園裡務工,戶均增收三千多元。」
第一書記 潘中喬亞:這一袋裝多少斤?
合作社社員餘瓊珍:一袋一百斤。
第一書記 潘中喬亞:這有五百多斤!五百多斤還得想點法子才行。
「 我們還是想把它做成包裝,走零售這個渠道,提高它整個附加值,所以我們還要給它做一個扶貧產品的認定,這個是國家扶貧辦的政策,然後要申請四川扶貧這個公益商標授權,儀隴縣自己也在打造一個德鄉儀品的商標,我這邊也專門給縣上打了一個請示,得到縣領導的批覆,同意我們免費的一個授權使用。」
「 落實這些商標啊,這些扶貧產品認定之後我們就準備給我們高屋村的藤椒,做一個零售包裝,比如說像二兩、半斤這種,通過各個公益扶貧電商,走入千家萬戶。」
為 「 老潘 」 點讚!
為第一書記們點讚!
為每一位奮鬥在脫貧攻堅一線的他們
點讚!
內容綜合南充播報、儀隴縣融媒體中心